沙漠絹蒿

沙漠絹蒿

沙漠絹蒿,菊目菊科植物,分布於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階地上的沙丘地帶;中亞地區也有。

基本信息

沙漠絹蒿沙漠絹蒿

沙漠絹蒿

牧草科名 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 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 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屬名 絹蒿屬
牧草屬拉丁名 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牧草屬英文名 Seriphidium
天然牧草 沙漠絹蒿
牧草學名 Seriphidiam santolinum (Schrenk) Poljak.
牧草英文名 Lavender-cotton Seriphidiurn

牧草圖片

地理分布

沙漠絹蒿(別名苦艾蒿)分布於中國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階地上的沙丘地帶;中亞地區也有。

形態特徵

半灌木。軸根型植物,根粗壯發達。莖直立或開展,高25~35(6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絨毛;基部老枝莖皮呈纖維狀劈裂;具不育枝,長4~12厘米。葉片長橢圓狀條形或寬條形,質地較厚,長0.5~2厘米,羽狀淺裂,莖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條形。花序分枝開展,排列成較寬的圓錐狀。頭狀花序長卵形或卵形,直徑2~3.5毫米,總苞片4~5層。花為同型兩性花,花冠管狀。瘦果卵形。

生物學與生態學特性

超旱生半灌木。耐旱、耐高溫、抗風沙。主要生於沙地和沙漠中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間沙質低平地,在較平緩的固定沙壟上生長最盛。是新疆北部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的先驅植物。能利用早春融雪水和少量春雨迅速萌生,使沙地水分難以下滲,造成半固定沙丘上的深根性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衰退,草地類型由半流動沙丘上的白梭梭、白皮沙拐棗(Calligonum leucocladum)、羽毛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演替為固定沙丘上的沙漠絹蒿、蛇麻黃(Ephedra distachys)、囊果沙苔草(Carex physodes)以及一年生藜科草本植物組成的群落,總蓋度15%~20%。在額爾齊斯河旁階地上的沙丘,由於水分條件稍好,可以與沙生針茅(Stipa glareosa)、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rn)組成荒漠化草原,群落總蓋度可增至20%~30%。春季4月下旬萌發,7~8月開花,9月結實;冬季枯枝保留性較好。

飼用價值

富含粗脂肪,花期粗脂肪含量達4%以上。秋、冬、春季對羊的適口性好,並能提供較多能量,對於冬季保膘,春季恢復膘情均有重要作用,是沙漠中飼用價值較高的牧草。駱駝不喜食。由於沙漠絹蒿群落促使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發展。因此,要嚴格控制放牧強度,春季轉場宜早,以保護沙漠絹蒿,使早春生機旺盛,生長良好,並防止對沙丘沙地的破壞,引起草地沙化

菊科、絹蒿屬植物

絹蒿屬(Compositae)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亞族植物。具耐旱、抗寒、抗鹽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等地區也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