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絹蒿

伊犁絹蒿

伊犁絹蒿,菊目菊科植物,半灌木。高40~80厘米,有的達1米以上,全株被蛛絲狀絨毛。老莖粗壯,常呈解索纖維狀劈裂;基部有枯枝殘留。

基本信息

簡介

伊犁絹蒿伊犁絹蒿
牧草科名: 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 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 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屬名: 絹蒿屬
牧草屬拉丁名: 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牧草屬英文名: Seriphidium
天然牧草: 伊犁絹蒿
牧草學名: Serphidium transiliense (Poljak.) Poljak.
牧草英文名: Transil Seriphidium,Transil Wormwood
地理分布: 伊犁絹蒿分布於中國新疆北部中亞地區也有。

形態特徵

半灌木。高40~80厘米,有的達1米以上,全株被蛛絲狀絨毛。老莖粗壯,常呈解索纖維狀劈裂;基部有枯枝殘留。花期莖上的毛常脫落,呈黃褐色或黃綠色,莖多數叢生,具不育枝,短縮。不育枝上的葉與莖下部葉具柄,葉片長圓形,二至三回羽狀全裂;小裂片長3~7毫米,條狀披針形,先端尖或鈍,下部葉在花期常脫落;中部葉無柄,羽狀全裂,上部葉羽狀全裂。頭狀花序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直徑1~2毫米,多數在莖上排列成掃帚形的圓錐狀;總苞片4~5層,被蛛絲狀毛;花序托無毛;管狀花紫絳紅色或黃色。瘦果卵圓形,長約0.75毫米,淡褐色。體細胞染色體數:2n=18,x=9。
生物學生態學特性: 超旱生半灌木。在新疆分布較廣,準噶爾盆地、伊犁谷地、塔城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的鹽柴類荒漠、綠洲的邊緣,田邊、地埂、宅旁均有分布,海拔為500~1250米。在草場中常與博樂塔絹蒿、草原絹蒿(S.Schrenkianurn)、新疆絹蒿、纖細絹蒿等組成群落,但隨環境的變化分布的比重有所不同。戈壁型伊犁絹蒿具有明顯的旱生結構,角質層及上下葉表皮柵欄組織,特別是葉緣柵欄組織比較發達,海綿組織發育不良。在葉表皮上有很多腺毛細胞,內含有芳香物質(揮髮油),其數量的多少和成熟時間是影響其適口性的主要因素。春季腺毛細胞尚在逐漸形成,秋季霜後,腺毛細胞已被破壞,冬季葉已乾枯,芳香物質較少,特別是早春最少。因此,這些季節家畜喜食;晚春和夏季適口性最差,甚至家畜不採食,也是蒿類草場得以較好保護,退化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伊犁絹蒿葉上氣孔密度較大,據測定在一天內早上8點鐘開放氣孔占總氣孔數的83%,中午12點占47%,14點只有19%的氣孔開放。氣孔隨溫度的增高而逐漸趨於關閉,對減少蒸騰,抵抗乾旱和高溫有重要意義。種子小,千粒重為0.24~0.36克。種子在1℃時即可發芽,隨溫度的增高,發芽率也提高,以15~20℃最宜,40℃以上即不發芽。種子發芽的最適土壤含水量為24%~28%。種子發芽與光照有關,在黑暗下,發芽率為58%,在20001x光照下,發芽率達90.6%。伊犁蒿種子一般無休眠期,當年採集的種子發芽率達90.6%。在新疆農業大學栽培試驗,冬播種,第二年春化雪後3~5天即可出苗,出苗到分枝需40~45天,分枝到現蕾72天,現蕾到開花43天,開花到結實10天,結實到成熟23天,一般生育期208天左右。在新疆老滿城,一般頭年臨冬播種,可在翌年3月下旬出苗,4月初全苗,5月上旬分枝,7月下旬現蕾,9月中旬開花,月底結實,10月中旬種子成熟。第二年春季返青比紫花苜蓿早8天,種子仍在10月中旬成熟。伊犁絹蒿根系生長快,分枝以後,地上部分生長迅速,但地下部分仍繼續生長,當年生長季結束,根深可達1.5米以上,根幅寬70~90厘米。蒿植株高大,產草量高,栽培條件下到現蕾期高可達75厘米,乾草產量達4288.9公斤/公頃。花序多,種子產量高。每株花序平均(栽培地)為51756個,單株種子產量達13.9克,產種子量487.5公斤/公頃。 再生性較差,現蕾期刈割後,平均日增長高度僅0.1厘米。除種子繁殖外,還可進行扦插繁殖。

飼用價值

富含粗蛋白質和粗脂肪。營養期葉量較大,現蕾後花序和分枝多(分枝期葉量占全株重量的62.8%),是綿羊早春和秋冬最喜食的牧草,馬和駱駝也喜食。據牧民反映,早春母綿羊在該蒿類草地上放牧能起到催乳效果,秋季能抓油膘,是新疆乾旱草地中飼用價值較高的植物。放牧利用應在返青後半月至分枝前,分枝後適口性差。刈草利用應在現蕾前進行。現蕾後不僅植株粗老,營養價值較低,且芳香物質較濃,適口性差。刈草利用最好與其他飼草混合製成乾草粉飼餵牲畜。

菊科、絹蒿屬植物

絹蒿屬(Compositae)菊科、管狀花亞科、春黃菊族、菊亞族植物。具耐旱、抗寒、抗鹽鹼的特性,多生長在草原、半荒漠或荒漠草原地區,此外在礫質的灘地、鹽漬化地區及亞高山或高山草甸草原和礫質坡地等地區也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