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兜鈴豬籠草

馬兜鈴豬籠草

馬兜鈴豬籠草(在拉丁語中Aristolochia表示馬兜鈴,-oides表示類似的)是一種特產於蘇門答臘的熱帶食蟲植物。它生長於海拔1800~2500m的地區。它的捕蟲籠形態非常的特別,籠口幾乎是與地面垂直的。因為它的捕蟲籠形態很類似於馬兜鈴的花朵,所以它的名字由此而來。

基本信息

植物學史

馬兜鈴豬籠草馬兜鈴豬籠草

馬兜鈴豬籠草首次由威廉·梅哲(WillemMeijer)於1956年8月5日在占碑的土朱山(MountTujuh)發現的。它的編號為Meijer6542的模式標本收集於土朱山海拔2000m的地區。現存放於荷蘭萊頓的荷蘭國家植物標本館(theNationalHerbariumoftheNetherlands)。除此之外,另一個副本存放於爪哇的茂物植物園(theBogorBotanicalGardens)中。

雖然它被標記為“新物種”,但它還是被忽略了幾乎30年。直到1988年,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訪問萊頓大學植物標本館(theherbariumofLeidenUniversity)後才被注意到。1994年,這個物種才被命名為馬兜鈴豬籠草(N.aristolochioides)。同年,分類學家簡·斯洛爾(JanSchlauer)研究了編號為Meijer7426的模式標本後,錯誤的認為馬兜鈴豬籠草看起來垂直的籠口是因為標本壓制不當造成的。

1996年,那茲在法蘭克福棕櫚公園(FrankfurtPalmengarten)遇見了梅哲,在那梅哲給那茲看了一種神秘物種的照片。之後,1996年6月,連同卡特琳·欣德·霍弗(KatrinHinderhofer),那茲組織了一次蘇門答臘實地考察,再次在野外找到了馬兜鈴豬籠草。

1997年,馬修·傑布(MatthewJebb)和馬丁·奇克(MartinCheek)正式描述了馬兜鈴豬籠草,並發表在一本植物學雜誌上。第二年,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也寫了一篇關於馬兜鈴豬籠草的詳細描述,發表在《食蟲植物通訊(CarnivorousPlantNewsletter)》上。

形態特徵

馬兜鈴豬籠草的上位籠馬兜鈴豬籠草的上位籠

馬兜鈴豬籠草是一種藤本植物。莖有長達8m,直徑達5mm,呈圓柱形。節間距可長達15cm。 葉片革質,無柄。呈湯匙形至披針形,可長達15cm,寬至3cm。葉片末端尖細,基部緩緩縮小。各有2~5條縱脈從中脈分出。羽狀脈不明顯。籠蔓長達15 cm。

馬兜鈴豬籠草的下位籠只會產生於還未開始拉長攀爬的莖和攀援莖的側芽。下位籠下三分之二為漏斗狀,上三分之一為球形。可長達7cm,寬至3cm。在每個籠子的前部有一對小於4mm的翼。唇可達5mm,向內彎曲。在唇的內緣,有一排排彎曲的小唇齒。捕蟲籠的內表面幾乎全部覆蓋著腺體。腺體凸出,直徑為0.2~0.3mm,密度約為每平方厘米200~500個。捕蟲籠的蓋子為圓形或心形,約1.5cm寬,沒有附屬物。在蓋子基部的後方有一個分叉或不分叉的籠蔓尾,長度小於7mm。

馬兜鈴豬籠草的花序馬兜鈴豬籠草的花序

上位籠為漏斗形,上半部類似囊狀。上位籠比下位籠大,可高達15cm,寬至8cm,捕蟲籠前部的翼縮小為一對凸起。籠口幾乎與地面垂直。唇可達6mm,向內彎曲。在唇的內緣,有一排排彎曲的小唇齒。捕蟲籠的蓋子為卵形。捕蟲籠內表面下部的三分之二覆蓋著腺體。腺體略微凸出,直徑0.2~0.4mm,密度為每平方厘米200~250個。在其他很多方面,下位籠與下位籠很相似。

馬兜鈴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花梗和花軸都可以達到15cm長,通常雌株較短些。小花梗帶小苞片與一朵花,可長達12mm。萼片呈卵形,可長達4mm。果莢可長達20mm,寬至4mm,呈披針形。種植為絲狀。馬兜鈴豬籠草植株大部分無毛被。在葉腋、中脈和捕蟲籠有稀疏的白色短毛。莖和葉片都為淡綠色。捕蟲籠為白色或淡紅色帶紅褐色斑點。唇為暗紅色。蓋子的整個下表面為紅色,上表面帶斑點。乾燥標本為棕色,捕蟲籠上保留有黑色斑點。馬兜鈴豬籠草還未發現變種或個體。

生態學

馬兜鈴豬籠草生長於陡峭的山脊上的森林中。它通常紮根於地面,也可以附生於樹幹上的水苔中。它的海拔分布範圍是1800~2500m。

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認為馬兜鈴豬籠草只存在於占碑(Jambi)的土朱山(MountTujuh)。而之後赫伯特·斯托弗·羅賓遜(HerbertChristopherRobinson)和塞西爾·博登·克洛斯(CecilBodenkloss)收集的標本來自葛林芝山(MountKerinci),所以他們認為馬兜鈴豬籠草可能分別得更為的廣泛。葛林芝山位於土朱山附近,是蘇門答臘的最高峰。克拉克認為葛林芝山大部分尚未開發,馬兜鈴豬籠草很有可能會在這有分布。關於馬兜鈴豬籠草在土朱山的分布了解得也不是很全面,因為在土朱山的七個山峰中,只考察了其中的三個。

馬兜鈴豬籠草馬兜鈴豬籠草

2009年,斯圖爾特·麥克弗森(StewartMcPherson)了解到,馬兜鈴豬籠草在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KerinciSeblatNationalPark)原有三處原生地,但其中的一處可能已經消失了。馬兜鈴豬籠草原生地周圍同時存在著裸瓶豬籠草(N.gymnamphora)和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馬兜鈴豬籠草生長於山地森林和火山湖沿岸長滿露兜樹(Pandanus)的沼澤中。裸瓶豬籠草(N.gymnamphora)的海拔分布範圍是1800~2100m,雖然與馬兜鈴豬籠草的原生地有部分重疊,但沒有發現它們之間的自然雜交種。個頭較小的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與馬兜鈴豬籠草的分布範圍一致。但它們似乎占據了不同的生態位置,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通常在地表生活,而馬兜鈴豬籠草則常攀爬至樹冠上。馬兜鈴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自然雜交種已被發現。

馬兜鈴豬籠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瀕危物種名錄(2006IUCNRedListofThreatenedSpecies)》中,等級為極危(Threatened)。在做評估的時候它只在一座山上有分布了。儘管它所有的分布都位於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KerinciSeblatNationalPark)中,但它依然因為其獨特的捕蟲籠外表而受到過度採集的威脅。

食蟲性

馬兜鈴豬籠草馬兜鈴豬籠草

馬兜鈴豬籠草的上位籠和下位籠有著不同的捕食方法。馬兜鈴的下位籠常生長於茂密的水苔上,它的籠口位於捕蟲籠的頂部。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認為,下位籠只是捕食地面昆蟲的,昆蟲爬到捕蟲籠頂部的籠口時就可失足落入捕蟲籠內而無法爬出,最後被消化液淹死。而上位籠卻很特別,和克羅斯豬籠草(N.klossii)一樣,馬兜鈴豬籠草的上位籠上也有白班,使得陽光可以照入捕蟲籠內。這樣從捕蟲籠的內部看,唇和蓋子的部分就會顯得很黑暗,而籠身上的白斑就會顯得很明亮,飛蟲在捕蟲籠中就會誤以為白斑處是出口而困在捕蟲籠內,最終筋疲力盡落入消化液中。這個結構類似北美的一些瓶子草的結構,如眼鏡蛇瓶子草(Darlingtoniacalifornica),小瓶子草(Sarraceniaminor)和鸚鵡瓶子草(Sarraceniapsittacina)。在賈桂林豬籠草(N.jacquelineae)身上也有類似的機制。

在馬兜鈴豬籠草的捕蟲籠內並沒有發現存在共生生物。但這不是由於這個區域不存在這類共生生物,因為在同區域生長的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捕蟲籠內就有大量的共生生物。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馬兜鈴豬籠草的捕蟲籠結構也會使那些共生生物迷失方向,所以那些共生生物不會選擇在馬兜鈴豬籠草的捕蟲籠中生存。

相關物種

馬兜鈴豬籠草的捕蟲籠與其他豬籠草有著巨大的差別。它的籠口幾乎與地面垂直。約阿希姆·那茲(JoachimNerz)認為馬兜鈴豬籠草與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有著近緣關係。但通過籠口的特點可以容易的將它們區分開來。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的籠口是與地面水平的。此外,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有一個很短的唇頸,而馬兜鈴豬籠草缺少這個結構。無論是籠口還是蓋子,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的都較大。它們的生長習性也不同,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只生活於地面,不善於攀爬,而馬兜鈴豬籠草則會常常作為一個附生植物,攀爬到林冠上。2001年,查爾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對來自蘇門答臘和馬來半島的豬籠草進行了70個形態特徵的對比。
雖然馬兜鈴豬籠草在很多方面與克羅斯豬籠草(N.klossii)很相似,但這兩個物種間存在地理隔離,所以不認為他們的關係很近。這只是一種趨同進化的表現,即是不緊密相關的兩個獨立的物種卻獲得相似特徵的現象。

自然雜交種

目前發現的馬兜鈴豬籠草的自然雜交種只有一種,即是馬兜鈴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自然雜交種。它存在於土朱山的兩個山脊上的水苔森林中,在其中一個山脊上有馬兜鈴豬籠草分布。這種自然雜交種是很罕見的,因為馬兜鈴豬籠草與欣佳浪山豬籠草(N.singalana)的花期並不相同。它體型比父母本都要小,捕蟲籠很少會超過5cm高。它的下位籠與塔藍山豬籠草(N.talangensis)很相似,但唇齒更發達。上位籠的下部為漏斗形,中部為球狀,上部為圓柱形。這個自然雜交種區別於馬兜鈴豬籠草的特點是它的唇更窄且為圓柱形,籠口傾斜,而不像馬兜鈴幾乎與地面垂直。

食肉植物(二)

食肉植物也稱食蟲植物,能捕取昆蟲或其他小動物,並靠消化酶、細菌或兩者的作用將其分解的植物。 已知約有400種,親緣關係可能甚遠。這類植物雖多為綠色植物,但某些微小的真菌也能捕捉和消化動物 。食肉植物能將捕獲的動物分解,這過程類似動物的消化過程。分解的最終產物,尤其是含氮的化合物 及鹽類為植物所吸收。
史麥斯豬籠草
安南豬籠草
庸忽豬籠草
沙禮哈普豬籠草
不純豬籠草
似瓶太陽瓶子草
羅威那豬籠草
民答那峨島豬籠草
麥可豬籠草
兩眼豬籠草
布凱豬籠草
美麗太陽瓶子草
艾俄那太陽瓶子草
邦蘇山豬籠草
曼特琳嘎杭山豬籠草
亞德利安豬籠草
便史東豬籠草
內布利納太陽瓶子草
模傲單角胡麻
果膠豬籠草
迪恩豬籠草
丹舍豬籠草
球狀豬籠草
黃花單角胡麻
阿根豬籠草
納奎友丁豬籠草
泰特太陽瓶子草
柔毛豬籠草
垂花太陽瓶子草
寬唇豬籠草
剛毛豬籠草
圓錐豬籠草
血紅豬籠草
小豬籠草
裸瓶豬籠草
盾葉毛豬籠草
馬來王豬籠草
萊佛士豬籠草
欣佳浪山豬籠草
貝卡利豬籠草
薩蘭加尼豬籠草
上位豬籠草
菱莖豬籠草
岔刺豬籠草
細毛豬籠草
密花豬籠草
有柄豬籠草
伯威爾豬籠草
柯普蘭豬籠草
圓盾豬籠草
陳氏豬籠草
紐幾內亞豬籠草
毛律山豬籠草
有腺豬籠草
奇異豬籠草
驚奇豬籠草
美林豬籠草
大豬籠草
馬索亞拉半島豬籠草
無毛豬籠草
馬達加斯加豬籠草
盾葉豬籠草
風鈴豬籠草
翼狀豬籠草
艾瑪豬籠草
昂嘎桑豬籠草
鞍型豬籠草
熔岩豬籠草
藍姆豬籠草
蘋果豬籠草
印度豬籠草
小太陽瓶子草
賈桂琳豬籠草
泉氏豬籠草
辛布亞島豬籠草
貝里豬籠草
菲律賓豬籠草
巴布亞豬籠草
卵形豬籠草
諾斯豬籠草
姆魯山豬籠草
馬普魯岩山豬籠草
大型平庸豬籠草
愛德華豬籠草
麥克法蘭豬籠草
馬兜鈴豬籠草
滴液豬籠草
白環豬籠草
克羅斯豬籠草
包希豬籠草
卓越豬籠草
無刺豬籠草
寬葉豬籠草
粗毛豬籠草
鉤唇豬籠草
瘦小豬籠草
暗色豬籠草
杏黃豬籠草
法薩豬籠草
疑惑豬籠草
大葉豬籠草
豹斑豬籠草
長葉豬籠草
小舌豬籠草
馬桶豬籠草
胡瑞爾豬籠草
真穗豬籠草
硬葉豬籠草
勞氏豬籠草
二齒豬籠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