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鼠耳蝠

須鼠耳蝠

須鼠耳蝠,前肩長34-36.9毫米,顱基長12.5-13.0毫米。鼻部無能造正常,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臉部具較長的毛似鬍鬚狀。耳殼似三角形,耳內側邊緣呈弧形,耳尖鈍圓,耳外側邊緣上部約3/4幾成直線,與基部的1/4處有顯缺刻,缺刻下部鈍圓的凸起葉,幾乎與缺刻成直角。耳屏狹長呈柳葉形,其長約超過耳長之半,耳屏基部外側邊緣較變寬外,有一明顯凹口(缺刻),該凹口下方有一個似三角形的小凸起葉白天棲息在較暗的屋檐內縫隙、或洞中。於黃昏至次日指曉進行活動,覓令飛行的昆蟲。3-4月繁殖,每胎2仔。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印支、南洋群島、中亞、近東、歐洲。

基本信息

概述

中文學名:須鼠耳蝠
中文目名:翼手目

須鼠耳蝠須鼠耳蝠

中文科名:蝙蝠科
中文屬名:鼠耳蝠屬
中文俗名:青海鼠耳蝠夜蝙蝠
拉丁文名:Myotis mystacinus
英文名:Whiskered bat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Kuhl,1819

物種信息

前肩長34-36.9毫米,顱基長12.5-13.0毫米。鼻部無能造正常,無鼻葉或其他衍生物。臉部具較長的毛似鬍鬚狀。耳殼似三角形,耳內側邊緣呈弧形,耳尖鈍圓,耳外側邊緣上部約3/4幾成直線,與基部的1/4處有顯缺刻,缺刻下部鈍圓的凸起葉,幾乎與缺刻成直角。耳屏狹長呈柳葉形,其長約超過耳長之半,耳屏

須鼠耳蝠分布圖須鼠耳蝠分布圖
基部外側邊緣較變寬外,有一明顯凹口(缺刻),該凹口下方有一個似三角形的小凸起葉。翼膜終止於後足的外側基部。股間膜似三角形,腹面膜上可見。前肢的拇指較小,其長約5毫米左右(不連爪),爪短而尖銳,並略彎曲。第二掌骨略短於第三、四、五指掌骨,長不超過28毫米,第四、五指的掌骨較長,均在30毫米以上。後肢脛內長14毫米左右,約為後足長之2倍。距較細而短,尾相應較長,其長超過或略短於體長,末端稍伸出股間膜後緣。軀體背面毛色呈淺棕褐色或棕褐色,毛基黑褐色或近黑色,毛端淡棕色或白棕色。腹面灰褐土褐灰色,毛基黑褐色,毛端白色或砂白色。耳殼、翼膜、股間膜和足趾均為褐色或黑褐色。頭內
須鼠耳蝠須鼠耳蝠
吻部微向上翹,吻至眶間的中央部向下隘凹呈槽溝。吻後端突升高隆志,故腦顱賀而高,基顱高大於顱全長的1/3。枕骨後端顯然向後方突出。前齶骨前端中央顯向後凹隘。顴弓纖細,不向外側擴展。無矢狀脊和人字脊。齒型為黃型的食蟲性。個尖銳齒尖,內側上門齒(第一門齒)略寬,並具縱向排列成1前1後的2個齒突,前齒突顯然高大於後齒突;外側上門齒(第二門齒)稍較內側上門齒窄,亦具橫向排列的一前一後2個齒突高而在,後齒突矮而小。上犬齒較高而大,與外側門齒之間有空隙隔開。上臼齒3枚,第一前臼齒顯然大於第二上前臼齒,緊靠於上犬齒後內側的位置,即在齒槽中央的內側,其齒尖高約為犬齒的1/3;第二上前臼齒極小,齒尖之高不及第一前臼齒的高度之半,位於第三上前臼端內側和第二上前臼齒後端,即在齒槽的內緣著生,故頭內側觀常不易見此齒尖;第三上前臼齒構造呈臼齒化,顯然大於其前2個前臼齒,其齒尖高度僅次於犬齒之高。上臼齒3枚,其最高齒尖均低於第三上前臼齒之高,第一、二上臼齒大小的構造基本相同,最後上臼齒小於前2個臼齒。下齒3箇中的第一、二下門齒幾乎等大,均具大小相間的3個齒突,呈“W”型;第三下門齒較其餘2個下門齒稍大,亦具3個齒突,但排列成似“品”字型或三角型。外側的齒突較大而高,其餘齒突較小而略低。下犬齒緊靠第三門齒,中間無空隙。下前臼齒亦有3枚,第一下前臼齒之間的內緣;第三下前臼齒特大,齒突高亦僅次於下犬齒之高度;下臼齒3枚,幾乎等大。白天棲息在較暗的屋檐內縫隙、或洞中。於黃昏至次日指曉進行活動,覓令飛行的昆蟲。3-4月繁殖,每胎2仔。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印支、南洋群島、中亞、近東、歐洲。台灣亞種(M.m latirostris Kishida,1932)台北、台中;南方亞種(M.m moupinensis Milne-Edwards,1872)福建、江西、雲南、四川、廣西。青海亞種(M.m kukunoriensis Bobrinski,1929)青海湖南方;西北亞種(M.m przewalskii Bobrinski,1926)陝西、甘肅、山西、內蒙古、南疆。

翼手目百科(二)

翼手目是哺乳動物中僅次於齧齒目動物的第二大類群,現生種共有19科185屬962種,除極地和大洋中的一些島嶼外,分布遍於全世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