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江

龍港鎮與鰲江鎮核心,位於龍港鎮和鰲江鎮的中間,龍港位於青龍江以南,鰲江則北。青龍江流域即鰲江流域,鰲江流域既青龍江流域。鰲江則是一個鎮名,不能混餚青龍江流域(鰲江流域)。青龍江接平陽,南連蒼南。青龍江(甌南大橋)大橋全長833米,為一座滿足不同交通需求的垂直開啟式市政交通大橋,主橋長408米,總寬24.5米(其中開啟孔75.46米);南北引橋長312.9米,引道長111.8米,寬17米,是目前亞洲最大跨徑的鋼桁(開啟提升式)開啟橋。

青龍江本文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蒼南縣平陽縣核心:青龍江(qinglongjiang),關於其英文譯名請參見詞條 qinglongjiang,其他內容請參見本詞條
基本概況:
【 青 龍 江 】:位於龍港鎮和鰲江鎮的中間,龍港位於青龍江以南,鰲江則北。
【青龍江流域】:即鰲江流域,鰲江流域既青龍江流域。鰲江則是一個鎮名。不能混餚青龍江流域。
【青龍江地理】:北接平陽,南連蒼南。
【青龍江大橋】(即甌南大橋):
北接鰲江鎮南連龍港鎮的紐帶之橋。青龍江(甌南大橋):系溫州甌南大橋工程經浙江省發展計畫委員會[2001]193號文批准建設,建設地址位於蒼南縣龍港鎮文衛路至平陽縣鰲江鎮勝利路之間,跨越鰲江。項目業主為溫州甌南大橋工程建設指揮部。
青龍江(甌南大橋)大橋全長833米,為一座滿足不同交通需求的垂直開啟式市政交通大橋,主橋長408米,總寬24.5米(其中開啟孔75.46米);南北引橋長312.9米,引道長111.8米,寬17米,是目前亞洲最大跨徑的鋼桁(開啟提升式)開啟橋。
【青龍江強鎮】:
北岸:鰲江鎮、昆陽鎮、水頭鎮、蕭江鎮、騰蛟鎮、鶴溪鎮、宋橋鎮、宋埠鎮、錢倉鎮、麻步鎮、鳳臥鎮、順溪鎮、山門鎮、南雁鎮、榆垟鎮、鄭樓鎮、南麂鎮;鬧村鄉、曉坑鄉、桃源鄉、南湖鄉、龍尾鄉吳垟鄉懷溪鄉、梅溪鄉、梅源鄉、鳳巢鄉、維新鄉、朝陽鄉、西灣鄉、青街畲族鄉,26個社區、12個居民區、586個行政村。
南岸:龍港鎮、靈溪鎮、宜山鎮、蘆浦鎮、莒溪鎮、艚鎮、錢庫鎮、望里鎮、觀美鎮、藻溪鎮、橋墩鎮、炎亭鎮、金鄉鎮、大漁鎮、礬山鎮、赤溪鎮、馬站鎮、霞關鎮、沿浦鎮南宋鎮、鳳池鄉、浦亭鄉、騰垟鄉雲岩鄉、仙居鄉、新安鄉、括山鄉、五鳳鄉、石坪鄉、龍沙鄉、昌禪鄉、中墩鄉、漁寮鄉、蒲城鄉、鳳陽畲族鄉岱嶺畲族鄉,4個社區、94個居民區、776個行政村。
【青龍江】傳說與由來:
一天,天上的龍王飛過現在的鰲江和龍港交界之地,發現此地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之中,便發了慈悲。龍王在空中施法:號召大大小小的所有的海龍王,齊張大口,把海水不斷地往龍港和鰲江兩岸交接的小河裡灌水,水愈來愈多,小河被撐得越來越寬,就變成了一條大大的江,江水像海水一樣碧綠,海里的魚蝦也隨波逐流地游進了這條江中。江兩岸的人民們見到碧綠的大江,就稱它為青龍江。江水清清,魚蝦歡心。漁民勤勞捕魚發家,年年有餘。
後來,人們常說蒼南的龍港和平陽的鰲江兩岸的人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繁榮昌盛,而且使龍港得名為全國第一農民城這一美稱。
【青龍江文化】:
匠心獨運的花燈
“紙作衣冠竹作體,火為血氣發為魂。”這是青龍江當地詩人描寫頭髮吊燈的一副老對聯,貼切而又吊人胃口。
頭髮吊燈向來有“竹為骨、紙為肉、發為脈、火為血氣”之說。過去頭髮吊燈是靠放在燈座下的炭火加熱而轉動的。熱氣流的上升帶動了吊燈軸盤旋轉,被頭髮絲牽引的人物禽獸關節部位也隨著活動起來。“新做八角一座城,內藏兵馬多少名。紅面坐天兵馬亂,黑面坐天太平城。”這首詩謎就生動地描寫了這一情景,其中“紅面”、“黑面”分別指炭火燃燒和熄滅。如今炭火已經被電風扇取代。
特色明顯的燈俗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我國一項歷史悠久、活動廣泛的民俗。頭髮吊燈高約1.6米至1.8米,直徑1.2米左右,為八角亭台結構。燈以竹條、麻稈、蘆葦稈和彩紙紮制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上面兩層分組安插戲曲人物、飛禽走獸,以頭髮絲牽住關鍵關節,組成有情節的活動畫面,底層是可旋轉的走馬燈。“亭台”柱上還貼上燈謎、對聯,極具觀賞性和娛樂性。頭髮吊燈雖然也是“正月十五燈上殿”、“正月十八燈落殿”,但在當作花燈觀賞的同時,又具有自己特殊的含義。
青龍江剪紙藝術
太平鈿剪紙(青龍江剪紙藝術)是平陽縣很有特色的一種民間造型藝術,既具備我國剪紙藝術兩大派系之一,南方剪紙細膩靈秀的風格,又包含著平陽獨有的民間味道,從南北朝時期至今平陽人代代相傳,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從事太平鈿剪紙的一般是女性,以農村婦女居多。
太平鈿剪紙獨有的民間味道可在“太平鈿”這3個字里讀出。
太平:①猶治平,謂時世安寧和平。《漢書?王莽傳上》:“天下太平,五穀成熟。”②指連年豐收。《漢書?食貨志上》:“進業曰登,再登曰平……三登曰太平。”
鈿:①用金翠珠寶等製成花朵形的首飾。白居易《長恨歌》:“花鈿委地無人收。”②以金、銀、介殼之類鑲嵌器物。如金鈿;螺鈿。
(以上摘自《古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把“太平”和“鈿”連在一起正是寄託了老百姓的良好祝願。太平鈿剪紙的內容多與喜慶節令、五穀豐收等聯繫,如“壽”、“福”、“福(中)壽”、“丁財兩旺”、“同行到老”、“長生不老”、“福貴榮華”、“花籃雙喜”、“松柏長青”、“壽比南山”、“平安吉慶”、“家門清吉”、“四季平安”、“萬事如意”、“大吉大利”、“千歲”、“步步高升”、“魚水千年合”、“百年好合”、“五子登科”等。人們把剪好的太平鈿圖案貼在門楣、窗子、椅子上,以表達自己的喜樂感情;或者把太平鈿圖案放在賀禮之物上,以示慶賀和歌頌。
20世紀50年代,我縣剪紙藝術愛好者許健先生在太平鈿剪紙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開創“剪紙套色點染”新工藝,並創辦了橋墩點染剪紙工藝廠,作品遠銷國內外,曾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後因種種原因該廠於80年代停辦。許健等人創作了表現新時代、歌頌新生活為主題的作品。幾家報刊也發表了許健的剪紙作品,接著我縣知名的美術工作者也參與到剪紙領域中來,創作出眾多有時代價值的作品。
為平陽剪紙藝術贏得廣泛聲譽的是葉成浩、葉彩萍夫婦倆,他們的剪紙作品多次在國內外重大賽事中獲獎,如剪紙作品《黃鶴的故事》、《在大榕樹下》和剪紙連環畫《十五貫》等先後在法國和日本展出。《賽龍舟》參加全國剪紙展覽,獲東方藝術展覽優秀獎。
民間曲藝《賣技》
“賣技”是平陽的萬全地區的一種特殊的民間曲藝。以清唱見長,並無樂器伴奏。一般是在家裡廳堂中
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它是以提線為主,集布袋、杖頭、人偶等四位一體的綜合木偶藝術,民間還傳承著古老的藥發木偶。平陽木偶戲,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平陽民間就有木偶戲活動,另外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如南戲的《張協狀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鑑木偶戲“舞鮑老”的場面,平陽木偶戲尊崇杭州府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
平陽木偶戲在明清之季相當盛行,通過與南戲的互相借鑑,從較原始的歌舞表達逐步走向較完整的故事情節演繹,從劇目、曲牌到表演等程式對南戲的大量吸收,使木偶戲藝術逐漸走向發展完善。明姜準在《歧海瑣談》中載:“山人黃子復擅巧思制木偶,運動以機,無異生人。”明朱諫《觀傀儡戲十首》之一中寫道:“小女群看傀儡場,風飄彩袖各郎當,錦棚不覺燈花落,又報東方曉日光。”清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溫州土俗尚傀儡之戲,名日串客。”方子穎《溫州竹枝詞》:“鰲山台閣列層層,傀儡頻年百戲增。”郭仲岳《甌江竹枝詞》:“台前燈彩襯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齊,傀儡登場頻一笑,有人暗裡費提攜。”由此可見到了明清,木偶戲在溫州民間已相當盛行。
到了解放初期,平陽民間有提線木偶42班,布袋戲75班,杖頭木偶1班,從業人員500多人。
平陽縣木偶劇團前身為樂聲社傀儡公班,成立於1919年,在民國期間,曾巡演閩、台及江浙一帶,享有盛譽。新中國成立後,歸縣屬重點木偶團,1954年《斷橋》首次晉京演出,名振京華。1981年兒童劇《時針飛轉》二次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會演,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專家高度好評,該劇還為全國人大、政協及三軍代表演出。1992年再次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會演,演出《水漫金山》榮獲13項大獎。該團分別在1995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四次出國交流演出,深受好評。2003年該團的人偶劇《神奇的雀翎》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金獅獎”大賽,再次捧回“雙金獎”。
建國17年以來,平陽木偶戲枯木逢春,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革十年(1966-1976),遭受夭折,劇團撤銷,人員歸田。1978年恢復成立“平陽縣木偶劇團”,集提線、布袋、杖頭、人偶為一體。改革開放20多年來,平陽木偶劇團榮獲省市及國家級200多項獎項,揚名中外。
平陽縣木偶劇團現已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的專業綜合木偶藝術團體,演員年齡老化,戲曲市場不景氣,已瀕臨危機。
婚姻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代男方往公家請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將庚帖置於灶神香爐前,三日後卜吉合婚。七日內家中平安無事,由媒人將男庚貼送至女家,亦經卜吉,合則議聘,不會將庚帖退回。
定親
舊時定親分“小定”和“大定”。定親前議定聘金,聘金多寡決定嫁妝豐薄。“小定”聘物多為金戒指一對,及糕餅、魚肉等禮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隻,以“碗”諧“穩”,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紅棗、花生等、“大定”為正式定親,主要送聘金和龍鳳婚書、女方收起男婚書,另一份填寫後裝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大定”與“送日”常併合進行。即男方同時將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設宴待客。擇吉辰在中堂為新娘絞去面毛,謂“開額”,母親為女兒加笄,謂“上頭”、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妝。而後迎親隊伍啟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別、內容通常為:留戀父母,勸勉女兒或訴說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傳。
花轎至男家,由儐相念贊,按贊詩內容舉行拜堂儀式。新娘由兩個“利市人”用貼有紅雙喜的新米篩遮護,跨過火盆至中堂,與新郎同拜天地,眾撒以紅綠米,紅花生。禮成,入洞房,吃“和同飯”,飲“交杯酒”。畢,中堂開筵、第一桌左上首,謂之“頭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鬧洞房
諺雲“七日洞房無大小”,結婚之日鬧房尤烈。親友至,新娘敬煙奉茶。客人瓷意調弄新娘,出難題,索禮物,常發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歡悅情事。建國後,鬧洞房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軌言行,陪人或長輩出面調解。此俗已漸趨淡化。
部分地區有唱歌祝賀習俗,如“三字豎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緣;夫妻雙雙成好合福祿壽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儀式,婚後三日舉行。中堂設筵,上為朝天主位,下為關封位,旁設女賓席。吹班樂作,新娘立主位,婆立關封位,女賓人座、樂曲聲中,婆媳互換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賓客行見面禮。
文明結婚
“五四”運動後,部分人結婚儀式仿效西萬國家,請地萬名流為證婚人,主持婚禮,雙方家長稱主婚人。婚禮開始,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穿白色禮服,在樂聲中並肩 進場。證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書上蓋章,婚者互換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繼而證婚人、主婚人與新致詞。
解放後,婚札更簡樸。幹部結婚只擺茶點。70年代,婚俗趨繁。訂婚時男方要送金飾,女方回贈衣、鞋。雙方分喜糖給親友。結婚時,女方多數帶縫紉機、腳踏車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攀比之風嚴重,聘禮高者,金飾達500克、聘金萬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檔西服、機車等;結婚時,女方還帶彩電、電冰櫃、立體雙頻道收錄機等“新五大件”。
生育
催生禮
產期臨近,娘家要送“快使肉”,謂孕婦吃後可順利分娩。從前生第一胎,向多子女人家討嬰兒衣服,對方給單衣、袷衣各一,叫“利市衣”,以保小兒健康成長。
分娩
舊時穩婆接生,嬰兒死亡率高,現均新法接生。產後,休息一月,稱“做月里”。產婦房關閉窗戶,拉下窗簾遮陽,以防損目。產婦穿長袖衣服、長褲、著襪,頭包黑紗布或手帕,防受涼。食姜、黃酒、索麵、男長輩和外人不能進房。
月里羹·滿月酒
產後一月內,娘家及親戚朋友送索麵、黃酒、雞蛋、母雞、海鮮給產婦,謂“進月里羹”。30天為“小滿月”,40天為“大滿月”,擺“滿月酒”,親朋送禮。也有在嬰孩四個月時擺酒,謂之“百日酒”。
取名
昔時,看重為男孩取名。迷信者先為算命,如命里五行有缺,在名字後一字上彌補,若缺金,取“金”編旁字,前一字則為宗譜規定之“輩份”字下輩名字,不能跟長輩同字或同音。怕孩子難養大,往往取女名,如小燕、秀珍,或取賤名,如阿狗、侮頹。
女孩則多以娟、嬌、婉、娥、香、英、淑、嫻等字為名。示美好賢惠;多女無子家,為女孩取名寄託有嗣願望,如招弟、有弟、領弟、來弟等。建國後,有因緊跟政治形勢,取名和平、建設、煉鋼、衛國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名字中往往帶“紅”、“東”、“兵”、“武”、“衛”等字。
周歲
俗呼“對周”、“對對”。外祖家要送厚禮,有小兒四季衣著、玩具、銀飾。銀飾為必備之物,謂可避邪,後有改為金飾者。主家擺酒宴請,較滿月酒豐盛。
上學
兒童到七八歲上學,外祖家送蔥(諧聰)、狀元糕等。入學日內蒙師跪拜,蒙師把手教描紅,後將狀元糕等分送同學。建國後,改為送學習用品和衣服。
壽慶
生日
家中成員生日,全家吃麵條,稱“長壽麵”。今更重視兒童生日,添衣物,送玩具,備辦生日蛋糕、生日燭。小朋友亦攜禮品來慶賀,主家則以蛋糕糖果分送幼稚園小夥伴。
做壽
老人做壽,外甥與女婿都要送厚禮,其中必有長壽麵、壽桃、壽糕、紅燭。昔時富貴人家,壽桃高達一米多,上插米塑戲曲人物,配以壽屏、壽嶂。壽堂上,禮品列陳,紅燭高燒,敬過祖宗神祗,晚輩按輩份跪拜祝壽,送上壽麵,壽翁壽婆分“壽錢”。而後親友前來祝壽。
【甌南】
甌南區域地處溫州南部,古溫州被成為甌越大地,平陽、蒼南不能稱為甌南,應該加上瑞安。甌江南部城市有:瑞安市,平陽縣,蒼南縣。一市兩縣組成甌江南部城市,簡稱:甌南。
甌江發源於浙江省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浙閩邊境洞宮山西北),東北流至麗水城郊附近折向東南,流經龍泉縣、雲和縣、麗水市、青田縣、永嘉縣、甌海區,從溫州市流入東海。全長388公里,總落差1080米,流域面積1.79萬平方公里。
甌江青田段長82.6公里,落差30.1米,河寬200-400米。
甌江上游轉折迂迴於崇山峻岭形成許多急流險灘,下游北岸為永嘉、樂清,南岸是溫州市區。江面寬闊,由於江流海潮相互激盪,彼此消長,泥沙沉積,形成了西洲島、江心嶼、七都塗、靈崑島四個江中沙洲。
甌江幹流自源頭至麗水市大港頭稱龍泉溪,屬上遊河段;大港頭至青團縣石溪稱大溪,屬中遊河段;石溪以下始稱甌江。主要支流自上而下有松陰溪、好溪、小溪和楠溪。甌江中上遊河段除局部小平原外,全系山區,河流轉折在崇山峻岭之中,水急灘多,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四周為重要木材基地,多以木筏外運;下游為台地及濱海沖積平原,江面較寬,潮汐影響所及之河段可通小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