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醫派

龍江醫派

1955年調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任教。 1956年在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院任教師。 1962年,調往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擔任副院長。

龍江醫派是近現代我國北疆新崛起的中醫學術流派,是黑龍江省獨特的歷史、文化、經濟、地理、氣候等諸多因素作用逐漸形成的,有鮮明地域和黑土文化特色的學術流派。黑龍江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高仲山紀念館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高仲山紀念館
地區的醫學在古代主要是少數民族醫學,至唐代開元年間,黑龍江地區屬渤海國,中原地區醫學、藥物開始傳入。金人攻陷北宋後,從中原掠來10萬人,中有漢醫官,並有中醫藥醫籍傳入。據西清《黑龍江外紀》所載,明代以前,滿、達呼爾等部族以薩瑪(又做薩滿)為醫。黑龍江省中醫興盛於清季中葉。清初,內地戌黑龍江者甚眾,康乾時大興文字獄,一大批讀書世家即流人流寓本省,又絕仕進,遂延醫授學。另有流民、移民等,均對黑龍江省文化、醫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別在其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薪火相傳,形成了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臨證風格。自清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黑龍江省中醫學分為六系:一是龍沙系,二是松濱系,三是呼蘭系,四是匯通系,五是三大山系,寧古塔系。
三十年代初,上海中國醫學院首屆畢業生高仲山來哈爾濱創業。他遍訪結識了左雲亭、劉巧合、安子明、安世澤、高香岩、王子良等中醫名宿,於1937年成立了中醫學術團體“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並被推選為會長。1941年,他又成立濱江省漢醫研究會,並在各縣、旗設立濱江省漢醫會分會,包括延壽、賓縣、葦河、雙城、青岡、木蘭、呼蘭、巴彥、安達、肇東、蘭西等各縣,由各地有名望的中醫擔任分會會長。同年創辦“哈爾濱漢醫學講習會”,培養出五百餘名水平較高的中醫,為全國輸送了大批優秀中醫人才。與此同時,他還先後創辦了《哈爾濱漢醫學月刊》、《濱江省漢醫學月刊》,在艱苦的條件下奏響了時代的強音,挺起了中醫人不屈的脊樑。他們維護著偽滿地區民眾的健康,又使風雨飄搖的中醫學在偽滿政權下發揚光大,吹響了龍江中醫前進的號角。全體骨幹會員將題有“吾道干城”明鏡送給高仲山會長,高仲山作為龍江醫派之領袖乃是眾望所歸。
1945年,高仲山被推選為新成立的哈爾濱市國醫學會會長,他組織國醫學會會員與西醫抗疫功勳伍連德,成功防治了日本731細菌部隊製造的傷寒鼠疫等烈性傳染病在哈爾濱地區的傳播。其後,高仲山先後創立了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牡丹江衛生學校、黑龍江省中醫學校,為創立黑龍江省中醫藥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礎。1959年3月17日由黑龍江省中醫學校、黑龍江省哈爾濱第一衛生學校、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及黑龍江省立醫院四個單位合併起來成立了黑龍江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同年,黑龍江省政府和中共黑龍江省委決定委派衛生廳廳長羅恕、副廳長高仲山等人在黑龍江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的基礎上創建黑龍江中醫學院,高仲山負責具體事務,擔任副院長。這標誌著黑龍江中醫藥高等教育的正式開始。高仲山多次到全省各地“訪賢”,匯集凝聚全省中醫界之精英,逐漸形成新時代的黑龍江名中醫群體,包括馬驥、韓百靈、張琪四大名醫、及龍江醫派眾多著名醫家,如於盈科、於瀛濤、毛翼楷、白郡符、華廷芳、劉快虹、呂效臨、張金衡、吳惟康、孟廣奇、金文華、陳景河、鄒德琛、鄭僑、趙正元、柯利民、劉青、胡青山、鍾育衡、段富津、趙麟閣、高式國、常廣豐、黃國昌、樊春洲等。他們在黑龍江省特有的地域環境和文化背景下,在動盪不安的歷史條件下,互相擷取交融,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骨傷科、針灸科等,各成體系,各有學術經驗特點,並有論著傳世,蘊成了氣質獨特的龍江醫派。凸顯了其在北方地區的優勢。
龍江醫派體現了地域性、學術性、繼承性、輻射性、群體性等特點。龍江醫派的形成與發展是黑龍江中醫藥學術界理論產生和創新的土壤;是黑龍江省中醫從業者的凝聚中心;是黑龍江中醫學術探討的平台和學術園地;是黑龍江省中醫藥人才培養與成長的核心動力;是引領、傳承、傳播黑龍江中醫學術的主體力量;是黑龍江省中醫文化品牌和精神家園;是龍江醫藥學的特色標誌;是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黑龍江省的重要地理文化標識。
2010年,正值高仲山先生百年華誕之際,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組織編寫了龍江醫派系列叢書之開山之作----《龍江醫派創始人高仲山學術經驗集》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對龍江醫派學術體系的首次整理和挖掘,衛生部副部長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同志在本書序中評價此項工作謂:“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藥的理論和實踐,具有鮮明的學術特色和不可替代的學術地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王永炎教授亦在本書序中評價此項工作謂:“對於繼承和發揚名老中醫學術思想,促進中醫藥學科建設與事業的發展,對中醫新生力量的培養和提高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黑龍江省原省委書記、全國終身人大代表孫維本同志得知此項工作後,極為振奮,欣然命筆:“龍江醫派,功業輝煌”。相關內容在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學術流派研討會進行了大會交流。
2011年,舉行龍江醫派傑出醫家華廷芳先生誕辰100百周年紀念大會,並出版《 龍江醫派叢書·華廷芳學術經驗集》。
2012年,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在台灣建立“龍江醫派台灣分會”。
龍江醫派四大名醫
高仲山 1910年出生於吉林省吉林市。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傑出中醫教育家,在中醫學術上堪稱泰山北斗,津樑柱石。他開創了龍江醫派,在龍江醫學發展史上起著劃時代作用,為現代、當代黑龍江的中醫藥事業做出了開拓性和奠基性貢獻,更是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的創始人。其年輕時即醫名卓著,為黑龍江四大名醫之首,被尊為龍江中醫之領袖,是黑龍江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和旗幟。
高仲山曾歷任黑龍江省衛生廳副廳長,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所長,1959年創建了黑龍江中醫學院,併兼副院長,自1978年始專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教授。高仲山是中國民主同盟會員,曾任民盟黑龍江省委常委、副主委;黑龍江省政協常委;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一、二、三、五、六屆代表;黑龍江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常委。還被推選為東北衛生工作協會松花江分會會長,黑龍江紅十字會副會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黑龍江中醫學會分會理事長。其德望聞于海內,風範傳響醫界,管理才能卓越,廣受世人尊崇欽敬稱頌。
高仲山生於吉林中醫世家,幼承庭訓,立志學醫。1926年考入上海中國醫學院,得以繼續深造。在學期間,他努力致學,深入鑽研歷代醫典,學問日增。研習醫術,師古不泥,常於習見中悟出新意。對歷代各家學說與經驗,多能去其偏而取其長,融會貫通求其全。因高仲山敏於臨證,勤於讀書,品優智邃,深諳中醫大道,並立志高遠,故很得名師秦伯未先生賞識。秦老在其畢業前夕親筆題寫“高仲山內科醫家”之匾額,以表讚譽。1929年,國民黨政府違背民意,頒布旨在取消中醫的《廢止舊醫法案》,激起全國中醫反對。高仲山挺身而出,被推舉為赴南京請願代表,為捍衛中醫事業,四處奔波,不辭勞苦,發表演說,聯絡各界人士與反動當局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在這場抗爭中,高仲山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德行言論贏得了同道的一致讚譽。1931年,高仲山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醫學學士學位。這在當年的東北,有此資質學歷者實數鳳毛麟角。
1931年8月,高仲山赴哈爾濱懸壺開業,並站在高界俯視龍江中醫狀況,他團結匯聚各方面力量,在哈市創立了“漢醫研究會”,被推為會長。他以擴大中醫影響、宣傳中醫文化為己任,並創辦主編《哈爾濱漢醫學研究會月刊》、後更名為《濱江省漢醫學月刊》,他摒棄門戶之見,親自撰文闡述中醫醫理,報導臨床經驗。哈爾濱解放後,為抵制當政以西醫考核中醫的手段壓制中醫之苛政,又一次拉起大旗,奔走呼號,為中醫爭得了地位。他對中醫教育事業極為重視,致力於中醫辦學,主編刊物。1940年起,創辦哈爾濱漢醫講習會和濱江省漢醫講習會,培養中醫專業人才500餘名,這些人成為東北地區中醫的棟樑砥柱。
新中國成立後,更加大力推廣中醫教育,培育後備人才;為構建黑龍江中醫規模教育,在全省各地訪賢納士,調集中醫精英,凝聚中醫師資力量,使黑龍江地區中醫辦學的規模及層次,不斷擴大和提升,堪稱龍江中醫事業發展的里程碑。
高仲山從事中醫臨床、教學、研究工作垂50餘年,造詣深厚,醫術精湛,經驗豐富。在中醫學術上他崇尚張仲景學說,並將名家之長熔於一爐,常能獨出新意。他主張遠讀《內經》、《難經》,精研《傷寒》、《金匱》,近習《溫病條辨》,變千載精華為我所用,尤重理用結合。他認為:《內經》為四大經典之首,辨闡醫理,發人深思。仲景《傷寒雜病論》承前啟後,使後學實踐有準繩可尋。他雖以經典為宗,但不泥古拒新,多能機圓法活,變通自運。在臨床上,他長於內科、婦科,尤精於熱病。臨床善用傷寒之法,不略溫病之方。他認為溫病學的理論與方劑,是述前人所未發,載前人所未有,可補仲景之不足。故他常以溫病之方加減變化,治療各種熱病急症,療效顯著。
高仲山明晰中醫學術特點、深思中醫學術發展之路,謀求中醫發展。他在堅守中醫立場的同時,還積極吸收現代及西醫知識,用科學方法整理研究中醫,並根據臨床實際情況,主張建立中西醫兩套獨立思考的習慣。高老學術上衷中參西,善於融匯新知,倡中華大醫學觀。他率先制定醫藥行業標準,撰《漢藥丸散膏酒標準配本》。
高仲山十分重視養生保健,強調未病先防,善於辨證食療。高仲山還十分重視醫學科學普及工作,通過多種方式對民眾進行健康知識宣講,為提高黑龍江地區大眾的健康意識、防病自救能力,做出了貢獻。
高仲山除診務、教務之餘,尚著有《黃帝內經素問合解》、《高仲山處方新例》、《濕溫時疫症之研究》、《時病新論》、《婦科學》、《中醫腫瘤學原始》等書,參編秦伯未先生主編的《診斷學講義》、《生理學講義》、《藥物學講義》、《婦科學講義》、《幼科學講義》等教材,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馬驥 1913年生,北京市人。自幼年隨祖父清代宮廷御醫馬承先侍診,遍讀經書及醫書,頗得家傳。後成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市漢醫講習會首批學員。1941年參加偽滿政府的首次中醫考試,取得證書,於哈爾濱市開設中醫診所。1950年首創哈爾濱市聯合醫療機構。1954年後,曾任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校長,哈爾濱市衛生局副局長,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兼任哈爾濱市人民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常委,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內科學會顧問、黑龍江省中醫學會及哈爾濱市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為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一。曾編寫黑龍江省西學中教材《中醫內科學》,並著有《萬榮軒得效錄》、《馬驥臨證經驗集萃》。馬驥平生愛好書法、詩詞、考古、尤精於京劇。臨證長於治療內科雜病及時病。
韓百靈 1907年生,吉林省農安縣人。青年時期曾經在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市漢醫講習所學習中醫,並成為該所第二批學員。後又到哈爾濱中醫進修學習班學習,成為該班的首批學員。1939年開始在哈爾濱自設“百靈診所”行醫。曾但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婦科教研室主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婦科學科奠基人,為黑龍江“四大名醫”之一、全國著名中醫婦科專家。兼任黑龍江省中醫婦科學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著有《百靈婦科學》、《百靈婦科傳真》等。善治婦科疑難雜病。
張琪 1922年生,河北樂亭縣人。1938年由長春市輾轉至哈爾濱市天育堂學醫。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漢醫講習會首批學員,之後開始正式行醫。1951年在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學習,隨後創辦哈爾濱第四聯合診所。1955年調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任教。1957年參與籌建黑龍江祖國醫藥研究所。1978年任黑龍江省祖國醫藥研究所副所長。1986年被聘為黑龍江中醫學院內科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國中醫學會顧問,黑龍江省中醫學會名譽會長,《黑龍江中醫藥》雜誌主編,第五、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政協常委等。為黑龍江省四大名醫之一。黑龍江省中醫腎病學科帶頭人。2009年被評為國醫大師,為當代著名中醫學家。著有《脈學芻議》、《臨床經驗集》、《中國現代名中醫醫案精選》第三冊、《張琪臨證經驗薈要》、《張琪臨床經驗輯要》、《碥石集》1-7集、《中醫臨床家張琪》、《當代名中醫風采》、《中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集(4)》、《張琪腎病醫案精選》等著作。臨床善治內科疑難重病,尤善治腎病。
龍江醫派著名醫家
於瀛濤 1909年生。1923年至1928年從師學醫,1928年至1929年在巴彥縣興隆鎮醫學傳習所學習,之後在興隆鎮“萬發和”藥店坐堂行醫,1948年在綏化開設“瀛濤診所”,1952年開設綏化聯合診所,1956年任綏化縣中醫院內科主任,1956年6月到黑龍江中醫進修班學習半年,1958年經過考試,錄取到北京中醫學院師資教研班學習半年,1960年後調入黑龍江中醫學院,任婦科教研組及婦科病房副主任。為著名中醫婦科專家。臨床擅治婦科雜病。
毛翼楷 1935年生,北京人。早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後調入黑龍江中醫學院從事教學工作,講授《金匱要略》等課程。曾擔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副院長,黑龍江中醫學院金匱要略教研室首屆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該校金匱要略學科成為了全國第一批碩士學位授權點單位。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金匱要略學科奠基人。著有《金匱要略釋義》等。臨床善治各種內科疑難疾病。
白郡符 1921年生,吉林省扶餘縣人。 自幼隨父學醫,悉授家傳,掌握了常見外科疾病的診斷、治療,及外科用藥(丸、散、膏、丹)的製作方法,同時還學會了煉丹術。 1942年在偽 滿三江省漢醫學會舉辦的漢醫講習所學習,1945 年擔任佳木斯市第三醫院外科醫師,1950年任佳木斯醫藥聯合會副會長,1953年組建了佳木斯市第十四聯合診所,擔任所長。 1963年調任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兼任黑龍江省皮膚科學會副主任,黑龍江省 中醫外科學會主任,全國中醫外科學會委員,為著名中醫外科專家。 著有《白郡符臨床經驗選》。善治各種皮膚外科疑難雜證。
衣震寰 1913年生,遼寧省東溝縣人。早年跟隨當地名醫學徒,受業六年,盡得師傳。後先後在牡丹江、尚志、雞西等地行醫。1953年他與雞西中醫界人士組織成立聯合診所,同年將其改建為雞西市中醫院。曾擔任過雞西市中醫院副院長。為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因善於用《傷寒論》方藥治病,時人稱之為經方派。他提倡張從正的“邪去而正自復”之說,臨證擅用汗吐下三法。對於諸種峻劑毒藥的巧妙運用,頗有心得。善治內科雜病及熱病,對婦科造詣亦深。
華廷芳 1911年生,奉天莊河人。隨父移居黑龍江省青岡縣。1929年考入北京朝陽大學,學習法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輟學行醫,師從齊齊哈爾名醫林子宣先生。歷任過齊齊哈爾市中醫聯合診所所長、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業餘時間曾為齊齊哈爾市中醫培訓班學員講授《傷寒論》,為西醫學中醫班學員講授《金匱要略》等課程。1959年,他被調到黑龍江中醫學院,任基礎部傷寒教研室主任。為著名中醫臨床家。著有《華廷芳醫案》。華廷芳保存的教案有34冊,達200萬字,保存下來的病案記錄有90冊,病例上萬。臨床善治紅斑狼瘡、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等內科疑難雜病。
呂效臨 (1894--1979)吉林省九台縣人,四代中醫世家,早年承學於家父、前清秀才,儒醫呂祖望,弱冠又從師于吉林中醫專修學社呂德新等,曾在東三省中醫會考名列前茅。後業醫於綏化地區,曾流傳有“請了呂效臨,絕症不死人“的民謠。曾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省政協委員、省人大代表、綏化縣人民政府委員、政協副主席、縣中醫院副院長、縣人民醫院院長等職。著有《呂氏醫案》、《效臨醫話》、《醫方集錦》等書,對內、外、婦、兒科皆有較深造詣,尤善治內科病。
李西園 16歲從師田表,由於天資聰慧,勤學苦讀,受業五年,盡得師傳。1924年在本溪開設墨林藥房。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市漢醫講習會及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1933年於哈爾濱市道外大水晶街開設春先堂診所;1951年為西傅家區第五中醫聯合診所所長。曾先後擔任哈爾濱市針灸研究所、市中醫進修學校的針灸、金匱、傷寒主講教師,1955年被聘為哈爾濱市第一工人醫院中醫科主任,1957年調任哈爾濱市中醫院內科主任。為哈爾濱市人大代表。著有《中醫內科學》、《西園醫案》。善治內科雜病。
張金衡 1914年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哈爾濱中醫界走向聯合事業的發起人之一。1926年到吉林市濟生堂藥店當學徒,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中醫。1932年來哈爾濱市,在正陽藥店從事調劑工作,拜名醫宋懋祥先生為師,深得其傳。後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漢醫講習會首期學員。1938年在哈爾濱市道外保障街自設“永濟堂”開業。1946年,任哈爾濱市醫藥聯合會學術部部長,兼任哈市中藥訓練班講師。1950年創辦哈爾濱市西傅家聯合診所,任所長。1952年任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並親選教材講學。1960年任哈爾濱市醫學院中醫系副主任,1963年任哈爾濱市中醫院副院長,1964年任哈爾濱市中醫學會秘書長。為哈爾濱市四大名醫之一。著有《中藥藥物學》。其對中藥的產地、優劣、作用、炮製、配製的研究有獨到之處,先後創製新方安宮丸、安眩丸、參茸再造丸、消火丸、安靜丸、冠心丸等中成藥。臨證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鄒德琛 1930年生,黑龍江青岡縣人。自幼秉承庭訓,嘗隨父侍診,研習醫學。1948年行醫北疆。1953年在青岡縣人民醫院及中醫診所任職。1958年進入黑龍江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學習。先後歷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兒科教研室講師、主治醫師、傷寒教研室主任,碩士生導師。兼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人大常委。黑龍江省名老中醫。曾主校《傷寒總病論》。善用經方,尤善治小兒病及外感熱病、肺病等。
陳景河 1917年生,遼寧錦縣人。自幼家境貧寒,授業於岳父賀紹武門下,盡得真傳。之後成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漢醫講習會及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懸壺於嫩水之濱近五十年,聞名遐邇。先後歷任齊齊哈爾市聯合中醫院院長、齊齊哈爾市中醫院院長,兼任齊齊哈爾市衛生工作者協會副主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齊齊哈爾市中醫學會理事長、齊齊哈爾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黑龍江省名老中醫。著有《醫療心得集》、《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陳景河》等。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吳惟康 1917 年生,黑龍江省阿城縣人。早年從教,曾先後任黑龍江省阿城縣國小教師、校長,1940年正式懸壺於阿城縣,後遷至哈爾濱市坐堂行醫,任黑龍江省衛生協會中醫診所所長。五十年代末,在北京中醫學院研究班學習。歷任黑龍江中醫學院醫史各家學說、溫病、內科和金匱教研室主任,金匱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著名中醫內科專家。其主要著作有《中國醫學史簡介》、《中醫各家學說及醫案分析》、《針灸各家學說》、《醫學史料筆記》等。善治內科奇難雜病。
孟廣奇 1912年生,河北省寧河縣蘆台鎮人。自幼喜武好醫,擅長書法,武功超群,因崇德上義,被其師父賜號“義俠”。曾任國大代表唐紫圓的保鏢。1932年聘為北平陸軍七旅八團二營武術教官,次年被聘為湖北省宜都縣國民革命軍四八師一四四旅二九團"武術班"教官。1936年在岔道口村教私塾。新中國成立後在黑龍江省通河縣醫院工作(中醫師)。1956年在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院任教師。1959年調入黑龍江中醫學院工作,任黑龍江中醫學院基礎部副主任,為著名中醫臨床專家。講授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金匱要略等課程。曾編寫《中醫學基礎》、《中醫診斷學》、《金匱要略》、《溫病學》、《本草》、《中醫婦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臨床學》等著作。善治內科、婦科疾病。
金文華 1920年生,吉林人。1928年進入吉林省立模範國小校讀書,1934到吉林成德堂隨高仲山父習醫。1935年他又到哈爾濱高仲山診所當學徒。1941年初,獨立行醫,名噪一方,為哈爾濱市四大名醫之一。1962年在黑河市新醫藥研究所、黑河人民醫院行醫。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段富津 1930年生,黑龍江省肇東縣人,1949年取得中醫師資格,獨立行醫。1957年進入黑龍江省中醫進修學校學習,1958年執教於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前身—黑龍江省衛生幹部進修學院,直至今日。現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重點學科方劑學學科奠基人,國家級教學名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並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首屆中醫藥傳承特別貢獻獎,黑龍江省名老中醫。編著《金匱要略方義》、《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段富津》,自1961年至今先後主編、主審、參編全國各類方劑學教材。其所提出的方劑藥力判定公式解決了方劑配伍理論中諸多具有爭議的問題,在全國方劑界產生重大影響,其積累多年教學經驗總結出的“方劑學教學模式—多維博約,因方施教”課題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趙麟閣 1912年生,吉林市人。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首批學員。1933年畢業於榆樹務本中醫學校,同年經東北大區統考獲行醫證書。抗戰時期主要在吉林、黑龍江兩省行醫。解放初期,他積極創辦哈爾濱第四聯合診所,擔任所長。1956年應省衛生廳之聘,先後任黑龍江省中醫學院內科副主任,黑龍江省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顧問,黑龍江省政協代表,哈爾濱中醫學會理事等職。為著名中醫內科專家。臨床善治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消渴病(糖尿病)、癲癇、黃疸、不孕症,破傷風等急、疑難症。
鍾育衡 1908年生,河北省易州人。青年時在易縣“明德中醫專授館”,跟隨清代貢生出身的儒醫李明海學習中醫,同時在“仁愛醫院”學習西醫三年。後來又成為高仲山創辦的哈爾濱漢醫講習會及哈爾濱中醫進修學校的首批學員。1931年開始行醫,主辦過醫師講習所、醫師講習會等。1955年1月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聘為中醫科主任。兼任哈爾濱醫科大學校務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省民盟成員,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哈爾濱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為著名中醫兒科專家,素有“小兒王”之稱。《哈爾濱中醫雜誌》、《黑龍江醫刊》、《哈醫大校刊》雜誌編委。臨床善治急、重、危病與疑難雜病,尤精於用藥。
柯利民 黑龍江省慶安縣人。其父曾是一位鄉村醫生,他幼承家學,稍長拜同里名醫韓子庚為師,後來,凡聞之有擅長醫道者,隨即登門請教,學成行醫,即名噪一方。曾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副會長、黑龍江中醫學院主任醫師。著有《老中醫醫案》。臨床善治外感熱病及內科疾病。
胡青山 1921年生,黑龍江省雙城縣人。自幼從父學醫,年長後拜鳳陽為師,學醫五年。學成後開始在當地行醫。因療效卓著,深受百姓好評。1946年調任地區衛生所所長,1957 年被選送黑龍江中醫進修學校深造。之後調往黑龍江中醫學院工作。先後擔任溫病教研室主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科病房副主任。臨床善治外感溫熱病及血液病。
趙正元 1905年生,河南武安人。幼讀私塾,兼修祖傳中醫。後拜武安縣名中醫王岱宗習醫9年。1931年投奔父親來到哈爾濱,在顧鄉薛家屯開設中醫診所,後成為高仲山創辦的漢醫講習會首期學員。1952年組建顧鄉區中醫聯合診所,擔任所長。1955年到黑龍江省醫院工作,籌建中醫科,開設中醫病房和門診,任中醫科主任。1962年,調往黑龍江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擔任副院長。他倡導成立血液專科重點病房。為著名中醫內科專家。臨床善治內科疑難雜病。
高式國 1902年生,河北寧河縣人。1920年於依蘭道立中學校畢業後任過塾師,並先後師從當地名醫多人。1928年,他到依蘭開始懸壺,後逢“九·一八”國亂,流亡至虎林、饒河一帶行醫,常以其精湛的醫術深受當地百姓的稱頌。1951年曾在哈爾濱市中醫進修學校學習。曾擔任黑龍江省中醫研究院中醫科主任。著有《內經補正》、《針灸穴名解》等書,是我省早期中醫古籍整理較有成效者之一。他重視中醫體育療法,曾整理五禽戲、手杖操(原名五行棍法)等,並繪圖成冊刊行出版。善治溫病及內科雜病。
樊春洲 1913年生,遼寧省遼陽縣人。1933年開始行醫,1955年籌資自辦整骨所,1957年被聘為哈爾濱市中醫院骨科醫師,1965年調入黑龍江中醫學院,先後擔任骨科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兼任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理事、黑龍江省中醫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黑龍江省骨傷科學會主任,為著名中醫骨科專家。1960年出版了《正骨經驗匯萃》一書,首次提出“骶髂關節半脫位”的學說。1972年又提出“四個關節半脫位”的學說。1984年出版了《中醫骨傷科學》,該書寫入了20個部位的“骨節縫”。1974年參加了《中醫傷科學》三年制、六年制教材的編寫。臨床上善於運用中醫傳統理論、方法與技術治療骨科疾病。
王維昌 1934年生,吉林省德惠人,黑龍江省著名中醫婦科專家,對內科雜證的治療亦有獨到之處。王維昌教授曾任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婦科主任、婦科教研室主任、黑龍江省衛生廳中藥評審委員會委員、省名中醫。他幼承庭訓,博覽群書,對經典中醫著作更是爛熟於心,每於臨證之中,常常隨口背出相關的經典條文!辨證精準,用藥獨特,臨床效果顯著。每於其出診之日,患者常於凌晨掛號排隊,因從其學習者眾多,其診室之內一片白大褂,更是醫院內的一道獨特風景。
孫申 1939年3月生,現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針灸學科學術帶頭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名中醫、全國優秀教師。已培養博士、碩士共89名。現任中國針灸學會理事;黑龍江針灸學會副會長、臨床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黑龍江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黑龍江省中醫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全國中風防治中心主任等職。從事針灸臨床、教學及科研工作四十餘年,善於針藥結合,針法精妙。以中醫臨床理論指導針灸選穴、配方與手法操作,並把中醫與現代醫學理論同神經內科相結合;運用先進的診療新技術同中醫辯證與治療相結合,為現代神經病的治療開闢了新的途徑。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編寫了六部著作,並承擔了全國統編教材《經絡學》的副主編工作,先後獲得省、部、局級“科研成果獎”共9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