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也叫傀儡戲,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為主,集布袋、杖頭、人偶等為四位一體的綜合木偶藝術,民間還傳承著古老的藥發木偶。

概述

平陽木偶戲平陽木偶戲
平陽木偶戲,又稱傀儡戲,它是以提線為主,集布袋、杖頭、人偶等四位一體的綜合木偶藝術,民間還傳承著古老的藥發木偶。平陽木偶戲,歷史悠久,早在南宋時期平陽民間就有木偶戲活動,另外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如南戲的《張協狀元》第53出就有一段借鑑木偶戲“舞鮑老”的場面,平陽木偶戲尊崇杭州府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
平陽木偶戲,是以提線為主兼杖頭、布袋、人偶四位一體表演一場戲的綜合性木偶藝術形式。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與研究價值。民間還傳承著古老的藥發木偶。

種類

提線木偶

平陽木偶戲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提線木偶。“提線木偶”古稱“懸絲傀儡”,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組成,高約兩尺。偶頭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內設機關,五官表情豐富;竹製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腳分赤、靴、旦3種,勾牌與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隨著木偶舞台演出區域的擴展,平陽木偶戲提線表演占據整個舞台空間,提線可達6尺,難度大,但表現力大增。提線一般為16 條,據木偶動作需要取捨,合陽線戲基本提線5條,做特技時可增加到30餘條,演來細膩傳神,技巧高超。自古及今,倍受稱讚。

杖頭木偶

杖頭木偶是平陽木偶戲的輔助形式。杖頭木偶由表演者操縱一根命桿(與頭相連)和兩根手桿(與手相連)進行表演,有的為三根桿或“托偶”,依手桿位置有內、外操縱之分。頭以木雕,內藏機關,使嘴、眼可動;命桿為木、竹製,各派長、短不同,手桿與手、肘相接。“內操縱”者多演傳統戲曲劇目,寬袍大袖,便於表演戲曲程式,動作靈活,栩栩如生。“外操縱”多彎把式命桿,負擔減輕,表現力增加;紙制偶頭轉向靈巧,便於控制,機關多樣,動作豐富。

布袋木偶

布袋木偶也是平陽木偶戲的輔助形式之一。“布袋木偶”又稱“掌中木偶”。偶高尺余,由頭、中肢和服裝組成。它以樟木雕頭,機關控制表情和肌肉運動;手分拳、掌,食指入頭頸,中指、拇指操縱雙手,動作敏捷,準確豐富,構成布袋木偶的主體;有時表演者以一小竹籤插入偶袖捻動,豐富了手臂動作,而且他們可以憑藉精湛技藝,做出開扇、換衣、舞劍、搏殺、躍窗等高難動作,令人叫絕。

藥發木偶

平陽民間還有“藥發木偶”,是將煙花與木偶相結合的木偶戲。它是一種獨具一格的傳統形式,其木偶表演由火藥帶動,在木偶表演中獨一無二。藝人將戲曲人物、神話人物等木偶造型混於煙花之中燃放,在煙花的帶動下,焰光中木偶凌空飛舞、五彩紛呈、栩栩如生。它往往在廟會、祭祀、民間節日等活動中表演,屬於民間表演藝術。

歷史

平陽木偶戲是平陽縣民間藝術的精華,已有800多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南宋時期平陽民間就有木偶戲活動,另外平陽還是南戲的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就流傳著“平陽出戲子”之說。平陽木偶戲尊崇杭州府鐵板橋頭田都元帥為祖師爺。南宋溫州戲文《張協狀元》第53出有一段木偶戲“舞鮑老”的表演場面可證。其中提線、杖頭、人偶三種,傳自南宋都城杭州,即《武林舊事》卷六‘諸色伎藝人’篇‘傀儡’下注云:‘懸絲”、“ 杖頭”、“肉傀儡”三種。所謂“肉傀儡”,《都城勝紀》“瓦舍從伎”注云:“以小兒後生輩為之”,平陽木偶戲中的“人偶”即受此啟發而來的,即採用人當木偶來表演。布袋木偶則是後世創造的。上述四種木偶,融為一體,同台表演,且具有獨特的演出習俗與禁忌,均為平陽曆代木偶藝人所首創。
平陽木偶戲在明清之季相當盛行,通過與南戲的互相借鑑,從較原始的歌舞表達逐步走向較完整的故事情節演繹,從劇目、曲牌到表演等程式對南戲的大量吸收,使木偶戲藝術逐漸走向發展完善。明姜準在《歧海瑣談》中載:“山人黃子復擅巧思制木偶,運動以機,無異生人。”明朱諫《觀傀儡戲十首》之一中寫道:“小女群看傀儡場,風飄彩袖各郎當,錦棚不覺燈花落,又報東方曉日光。”清徐珂編的《清稗類鈔》中說“溫州土俗尚傀儡之戲,名日串客。”方子穎《溫州竹枝詞》:“鰲山台閣列層層,傀儡頻年百戲增。”郭仲岳《甌江竹枝詞》:“台前燈彩襯高低,串客衣冠亦整齊,傀儡登場頻一笑,有人暗裡費提攜。”由此可見到了明清,木偶戲在溫州民間已相當盛行。

發展

到了解放初期,平陽民間有提線木偶42班,布袋戲75班,杖頭木偶1班,從業人員500多人。
平陽縣木偶劇團前身為樂聲社傀儡公班,成立於1919年,在民國期間,曾巡演閩、台及江浙一帶,享有盛譽。新中國成立後,歸縣屬重點木偶團,1954年《斷橋》首次晉京演出,名振京華。1981年兒童劇《時針飛轉》二次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會演,受到國家領導人和專家高度好評,該劇還為全國人大、政協及三軍代表演出。1992年再次晉京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會演,演出《水漫金山》榮獲13項大獎。該團分別在1995年、1997年、2001年和2002年四次出國交流演出,深受好評。2003年該團的人偶劇《神奇的雀翎》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金獅獎”大賽,再次捧回“雙金獎”。
新中國建國17年間,平陽木偶戲枯木逢春,取得了很大成就。文革十年(1966-1976),遭受夭折,劇團撤銷,人員歸田。1978年恢復成立“平陽縣木偶劇團”,集提線、布袋、杖頭、人偶為一體。改革開放20多年來,平陽木偶劇團榮獲省市及國家級200多項獎項,揚名中外。

年表

1919年仲秋,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成立,班主許仁都。
1930年,許仁都侄子、得意門生許家卿接任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班主。
1932年,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赴台灣巡迴演出,受到了台灣觀眾的熱烈歡迎。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陽樂聲社傀儡公班,改為名“平陽縣新民提線木偶班”,班主是許家卿與許家鑾。參加遊行隊伍,歡慶抗日勝利。
1949年,溫州解放,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在溫州市登記為“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
1955年,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演出的木偶劇《斷橋》,被省里選送參加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由許家卿操作許仙,張增周操作白娘子,許家鑾操作青蛇,首次晉京演出,大獲成功。受到大會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大會無評獎)。
1955年,許家卿被吸收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
1958年,鄭桐悻擔任溫州新民提線木偶劇團團長。
1959年省文化廳抽調平陽新民木偶團和平陽布袋劇團赴杭,在杭州國際飯店為波蘭等16個國外賓招待演出木偶戲《水漫金山》和布袋戲演出《武松打虎》等劇目,受到外賓們的讚賞與好評。
1963年,平陽新民木偶團帶著新編排的《白蛇傳》、《牛郎織女》、《智取華山》及現代劇《金沙江畔》、《半夜雞叫》、《解放一江山》等劇目,在浙江全省巡迴演出,每天平均演出三至四場,仍滿足不了觀眾的要求。
1966年,進入鬥批改幹校,後被宣布解散。
1978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成立,調回被流散的木偶老藝人,同時招收了一批初高中畢業的青年學員,由卓乃金任團長。
1981年,他們新排的木偶兒童劇《時針飛轉》,參加全國木偶皮影調演,獲得了十三項大獎,該劇還進中南海為招待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作匯報演出,《人民日報》為該劇演出的成功,發表評論文章。
199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第三次晉京演出《水漫金山》,榮獲十多項大獎,被文化部領導譽為“藝苑奇葩”。同年12月,大型傳統古裝戲《花燈緣》參加第五屆戲劇節演出獲得成功。
1997年,平陽縣木偶劇團由國家文化部選派參加在墨西哥舉辦的“第11屆國際木偶節”,演出了《時針飛轉》和《藍星星之歌》,共上演14場,傾倒了數以萬計的墨西哥觀眾。
2001年,平陽縣木偶劇團受聘赴法國巡迴演出
2002年,平陽縣木偶劇團受聘東南亞新加坡等國巡迴演出。
2003年,平陽縣木偶劇團排演的人偶劇《神奇的雀翎》,參加全國第二屆木偶“金獅獎”演出,獲得劇目、演出兩個金獎。

劇目

平陽木偶戲劇目繁多,僅傳統劇目就有300多個,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表演形式多樣,融四種木偶為一體;唱腔豐富,兼唱高、昆、徽、亂、時、灘六種聲腔;語言兼唱官話、甌語與閩語;製作精美,完整保存有一批明、清以來的木偶頭與戲裝。具有濃厚地方色彩,向為觀眾青睞。其中《水漫金山》、《時針飛轉》等劇目,早已名聞全國。除多次獲獎外,已四次晉京、四次出國交流演出,馳名中外。木偶行話:“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溫州。”所謂溫州木偶,其實即平陽木偶也。

主要劇目:
《水漫金山》
《時針飛轉》
《西遊記》
《三打白骨精》
《白蛇傳》
《斷橋》
《花燈緣》
《藍星星之歌》
《神琴飛進大森林》
《雁盪小神鷹》
《老猴與小猴》
《龜兔賽跑》
《桌椅對話》
《孫悟空考小明》
《紅花給誰戴》
《破缸救人》
《神奇的雀翎》
《黑貓與白貓》

傳人

許仁都

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創始人,首任班主。平陽縣麻步鎮人。許仁都從少年就拜師學習木偶技藝,由於他聰明好學,在清光緒年間在平陽木偶藝術界就很有名氣。他從木偶前台操作(表演)到後台的鼓板、正吹、彈、拉、敲、打,件件精湛。由於他演藝水平高超,當地就有幾十個青年拜他為師,學習木偶戲。1919年,他以所有家產投入創立平陽縣樂聲社傀儡公班,使該班名聲鵲起。演出市場擴大到浙江全省乃至福建、江西等地。

卓乃金

平陽木偶劇團著名提線演員,曾任團長,系國家二級演員、中國戲劇協會會員、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已退休,被聘為縣木偶劇團顧問。卓乃金1933年出生於平陽麻步木偶世家,9歲即跟隨父親卓作際到木偶劇團學藝,13歲學會木偶彈、唱等藝術,15歲時即上台操作表演。1992年,因在《水漫金山》《花燈緣》中傑出表現,連續兩次榮獲演員表演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