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文化。通常是人們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圓雕、浮雕和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

概述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是指以立體視覺藝術為載體的造型文化。雕塑是許多造型藝術中的一種。又稱雕刻,是雕、刻、塑三種創製方法的總稱。通常是人們用各種可塑材料(如石膏、樹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如木材、石頭、金屬、玉塊、瑪瑙、鋁、玻璃鋼、砂岩、銅等),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藉以反映社會生活、表達藝術家的審美感受、審美情感、審美理想的藝術。雕、刻通過減少可雕性物質材料,塑則通過堆增可塑物質性材料來達到藝術創造的目的。圓雕浮雕透雕(鏤空雕)是其基本形式。在同一環境裡用一組圓雕或浮雕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內容的叫組雕。

雕塑的產生和發展與人類的生產活動緊密相關,同時又受到各個時代宗教、哲學等社會意識形態的直接影響。在人類還處於舊石器時代時,就出現了原始石雕、骨雕等。歷代的雕塑遺產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人類形象的歷史。傳統的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軟雕塑等。

分類

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出現不同的分類形式:

1 按照形式分

有三種基本形式:圓雕、浮雕和透雕

圓雕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就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手法與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寫實性的與裝飾性的,也有具體的與抽象的,戶內與戶外的,架上的與大型城雕,著色的與非著色的等;雕塑內容與題材也是豐富多彩,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動物,甚至於靜物;材質上更是多彩多姿,有石質、木質、金屬、泥塑、紡織物、紙張、植物、橡膠等等。

浮雕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是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並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築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於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於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它主要有神龕式、高浮雕、淺浮雕、線刻、鏤空式等幾種形式。高浮雕是指壓縮小,起伏大,接近圓雕,甚至半圓雕的一種形式,這種浮雕明暗對比強烈,視覺效果突出;淺浮雕壓縮大,起伏小,它既保持了一種建築式的平面性,又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線刻是繪畫與雕塑的結合,它靠光影產生,以光代筆,甚至有一些微妙的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

透雕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去掉底板的浮雕則稱透雕(鏤空雕)。把底板去掉,從而產生一種變化多端的負空間,並使負空間與正空間的輪廓線有一種相互轉換的節奏。這種手法過去常用於門窗欄桿家具上,有的可供兩面觀賞。

2 按其功能分

大致可分為紀念性雕塑、主題性雕塑裝飾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陳列性雕塑五種。

紀念性雕塑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是以歷史上或現實生活中的人或事件為主題,也可以是某種共同觀念的永久紀念。用於紀念重要的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一般這類雕塑多在戶外,也有在戶內的,

主題性雕塑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它是某個特定地點、環境、建築的主題說明,它必須與這些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點明主題,甚至升華主題,使觀眾明顯地感到這一環境的特性。它可具有紀念、教育、美化、說明等意義。 主題性雕塑揭示了城市建築和建築環境的主題。在敦煌縣城有一座標誌性雕塑《反彈琵琶》,取材於敦煌壁畫反彈琵琶伎樂飛天像,展示了古時“絲綢之路”特有的風采和神韻,也顯示了該城市擁有世界聞名的莫高窟名勝的特色。這一類雕塑緊扣城市的環境和歷史,可以看到一座城市的身世、精神、個性和追求。

裝飾性雕塑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是城市雕塑中數量比較大的一個類型,這一類雕塑比較輕鬆、歡快,帶給人美的享受,也被稱之為雕塑小品。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美化你的生活空間,創造一種舒適而美麗的環境,可淨化人們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培養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我們平時所說的園林小品大多都是這類雕塑。

功能性雕塑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是一種實用雕塑,是將藝術與使用功能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功能性雕塑其首要目的是實用,比如公園的垃圾箱,大型的兒童遊樂器具等。

陳列性雕塑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又稱架上雕塑,尺寸一般不大。它也有室內、外之分,但它是以雕塑為主體充分表現作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風格和個性,甚至是某種新理論、新想法的試驗品。它的形式手法更是讓人眼花繚亂,內容題材更為廣泛,材質套用也更為現代化。

中國古代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中國原始時期的雕塑藝術,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製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製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儘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於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占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徵。
青銅器的雕塑為以下幾種:

①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鴞尊,站立的鴞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誇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

②表面裝飾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緻的裝飾。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誇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製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於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徵。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鑽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陝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儘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傭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製作上比較粗糙。
春秋、戰國時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是建築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最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雲氣、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隨著手工業的發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並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併六國以後,建立秦王朝,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樸實,作品趨於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秦代只占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於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緻、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採用模製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後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最具魄力的一個時期,自秦朝統一中國,一直在盛衰變化中持續了四百餘年。漢風氣勢,可以從現存的雕塑清楚的看到。如西漢霍去病墓,至今還存有一批傑出的石雕藝術作品,它們是為紀念西漢名將霍去病而創作製造的。“馬踏匈奴”高190厘米,作者用隱喻的手法,借戰馬的形象來體現霍去病的威猛和戰功卓著,充分體現出紀念性雕塑的概括性。整個雕塑渾然一體,四肢之間沒留空間,增強了體、量的沉重感。
霍去病墓石雕群中完整的有十二三件,其體積之大,風格之獨特,在中外雕塑史上都是罕見的。

西漢也有大量的陶俑陪葬。陝西楊家灣就出土了數千件彩繪陶俑,有人有馬,陣容整齊。但這些陶俑體積較小,大都在50-60厘米高。這些陶俑的做工也遠不如秦俑,大部分比較模糊、型相類同。“漢承秦制”,漢代的明器雕塑在題材上更為廣泛,為了使死者能在陰間依然享用生前的生活環境,開始大量出現陶製的糧倉、豬圈、鍋灶、房屋以及雞、鴨、狗、豬等充滿了生活情趣的事物。

西漢的工藝裝飾性雕塑十分發達,其一為銅鏡裝飾。這一時期除了與前代大體相同的雲雷紋、蟠龍紋以外,比較流行使用吉祥語,如“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等;乳釘紋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在乳釘之間有人物、鳥獸等等。其二,西漢的金銀嵌鑲工藝也比較發達。是在銅製器物上嵌鑲金、因、松石等不同材質的裝飾,在填以黑漆,曰“錯金銀”。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作品為“錯金銀”博山爐,雖微薰香用的實用品,但其爐蓋雕製成層次重疊的造型,這在漢代也十分盛行。
西漢的玉雕也是不可忽視的小型雕刻藝術之一。常見的有帶鉤、印牛、頭飾、玉佩等等,以隨葬品玉蟬、玉豬等。這些小型玉雕小中見大、選材精良、造型完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雕塑藝術全面發展。佛教的盛行促使佛像藝術蓬勃發展,改變了中國雕塑史的面貌,人物雕塑更加成熟;以墓葬為目的的雕塑也從另一條道路走向繁榮。
現在所能看到的三國時期的雕塑實物,多為墓葬明器。如安徽毫縣一帶的曹魏宗室墓葬,就有珍貴的磚雕藝術,其造型簡潔明快,刀法熟練,顯示出雕刻藝人的才華。

隋代佛教為思想統治的主要工具,大力恢復被北周武帝毀壞的佛寺和雕像。煬帝繼位後,造像之風更盛。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濟南玉函山石窟等處。其造型上的主要特點是,普遍較前代更為健碩,體態豐滿。但比例上失衡,一些作品明顯的在結構和比例上不夠合理,如莫高窟的427庫的隋代菩薩像,頭顱顯大。
唐代的雕塑藝術,與前代的形式幾乎相同,主要體現於宗教造像、陵墓隨葬。在材料運用上除石雕、木雕、陶瓷外,還大量使用夾薴、鑄銅等工藝材料。
唐代的佛教造像數量非常之大,主要還是體現在石窟、摩崖石刻方賣弄。現存的遺蹟多集中於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山西天龍山石窟、陝西彬縣大佛寺、河北響堂山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山東雲門山石窟、四川廣元千佛崖、樂山摩崖石刻、雲南劍川石窟等等。
其中規模最大、藝術特點最明顯者,首推敦煌。唐代時期所開鑿的窟龕,占全部敦煌石窟的半數。所塑造的菩薩造像,從形象上和裝扮上,基本上依據當時美人的典型形象,其座姿出現了一腿盤起、一推下垂的半倚坐式。世俗化的美麗已打破了宗教禁錮的氣氛,

龍門石窟唐代雕刻,占其多數。它的優點在於基本上保持了唐代原作的原貌,而敦煌的作品有很多是經後代藝人整修過的。這一時期的雕像普遍宏偉龐大,體型飽滿。以盛唐時完成的奉先寺為代表,中央大佛(盧舍那大佛)高17.14米,與之並列的另外8尊雕像也都在10米以上。大佛有明確年代題記672年。

世界古代雕塑文化

雕塑文化雕塑文化

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華坎河谷是偉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誕生地。而後在墨西哥灣地區出現了當時最先進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奧爾麥克文化。它被喻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瑪雅文化開始出現並發展,它繼承了中美洲文化傳統,發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廟等。14世紀上半葉,墨西哥土著阿茲台克人統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專制王國,形成了阿茲台克文化。16世紀時,西班牙人征服了阿茲台克王朝,接著向南方掠奪並統治了印加文化的發源地——秘魯。
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術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圓雕大都是木製的,但也有石材、金屬和陶瓷。它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民間美術,為宗教、魔法服務,也有表現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宮廷美術。這兩類雕塑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富有裝飾性,富有表現力,視覺衝擊力強。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長河中一顆燦爛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與建築完美結合的藝術典範,具有歷史性紀念碑似的宏偉、博大和非常高的藝術成就。如某些浮雕為了保持建築的平面性,壓縮體積與繪畫形式中的線的組合,達到了一種新奇的藝術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術、雕刻也是為宗教和社會需要服務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復活節島上的巨大石像。
歐洲古典時期藝術是一種在赤貧後產生的新的美術形式,希臘雕塑家努力地使他們的作品顯示出活力,他們努力並迅速地學習掌握了人體解剖結構,並逐漸取代了早期的“幾何”風格,形成了最重要的人體法則,即把人的重心放在一條腿上,另一條腿則保持鬆弛。從而利用這一動態的視覺錯覺,在無知覺的石頭上表現出形體外部的鬆緊和內部的運動。它標誌了雕塑古典時期的真正來臨。同時,在古典時期浮雕也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此外,古羅馬在藝術上深受希臘的影響,但仍保持其自身的特色。特別是在肖像雕塑上,他們更注重客觀對象,追求個性化,而非希臘的理想化。
宗教影響
西方把這一時期稱為中世紀時期(也叫中間時期),它所包括的範圍是從古典時期結束起,直到文藝復興之前。這一漫長的日子被基督教統治著,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術。這一時期的雕塑,摒棄了關於自然比例的種種古典法則,而去尋求一種更適合基督教題材的、形式多樣的、比例被拉長了的形象。

與此相同,東方也產生了一種宗教——佛教。佛教誕生在印度,佛教的誕生也帶動了佛教藝術特別是佛教雕塑的發展。就佛教雕塑而言,印度人在這方面的成就是顯而易見的。印度人對視覺藝術的探索基本上是三維的。在印度,雕塑、建築甚至繪畫均能以被觸覺感知的三維立體的觀念來表現。他們製作雕塑不是有意模仿對象,而是創造出經概括的形體,這些雕塑兩漢後佛教傳入中國,後又傳入日本等地。
文藝復興是文化藝術的一次再生。它不僅恢復了古典時期古典美術的形式和題材中的關於人文主義文化的含義,同時強調以科學的態度觀察客觀事物,這種藝術作品突出地表現了藝術家對透視學和解剖學的深刻認識。
19世紀雕塑
19世紀,在歐洲的許多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築上安置了一大批顯示出卓越技藝的紀念碑和紀念性雕塑。法國著名雕塑家讓•巴普希斯特•卡爾普以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創作了《舞蹈》。弗朗索瓦•呂德的《凱鏇門》浮雕充滿了激情和民族自豪感。梅達爾村•羅索把印象派繪畫理論用於雕塑,從而把繪畫和雕塑融合在一起。作為一位天才雕塑家,羅丹的秘訣在於善於用雕像的動態和姿勢表達內心的情感和內涵,並注入了令人無法忘懷的現實主義和人文主義思想。
20世紀雕塑
20世紀是各種思潮和流派不斷產生並流行,並波及整個世界,如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超現實主義、流行主義、抽象構成和照象寫實等,布朗庫西對現代雕塑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創始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象徵物,這種象徵物的雕塑形式簡潔、強調形體的基本屬性。另一種是立體派的雕塑,創立人是畢卡索,但代表人物是烏克蘭出生的亞歷山大•阿基本科,他的作品特點是把堅實的平面與挖空的開放的體積對比形成一種獨特的節奏和動感,並用凹陷的結構取代原本堅實的甚至凸出的結構使空間流動起來,並探索了正負空間的轉換。立體派的代表還有蕾蒙、杜桑•維隆、昂利•洛郎斯、雅克•李普契茲。
義大利雕塑家們創造了一種不同的風格——“未來派”,恩牆托•波菊尼宣稱:“絕對地和徹底地放棄有限的線條和封閉的雕塑。”“讓我們把人體打開,把環境關閉到人體裡面去。”
著名流派還有構成派。構成派雕塑家瑙姆、加博、安•培布索奈(1886~1962)在創作中,用一種新的方式把物體所占有的空間進行了新的塑造,他們提出用空間、時間來取代量感,也通過構成雕塑尋求一種建築新型的表現形式,對建築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並採用和探討了新型材料,從而把雕塑要素與建築要素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