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罕白

阿罕白

阿罕白,中國達斡爾族民間舞。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種載歌載舞的女子自娛性集體舞。一般先由對舞開始,兩人問答對唱,雙手不停地左右搖擺,腳下踏出音樂節奏。歌唱結束後,舞蹈節奏加快,人們不斷加入並伴以呼叫,情緒越來越熱烈。跳至高潮處,兩腳互相磕碰,橫移跳躍,兩臂即興揮舞。整個舞蹈表現了達斡爾婦女熱情奔放的性格和熱愛生活、熱愛自由的精神。

簡介

阿罕白阿罕白畫像
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布特哈旗莫力達瓦旗鄂倫春自治旗等地區,是一種載歌載舞的女子自娛性集體舞。

這種舞蹈一般先由對舞開始,兩人問答對唱,以歌為主,動作為輔,雙手不停地左右擺動,腳步隨著歌聲節奏而動。歌唱結束後,舞蹈速度由慢轉快,出現歡快的節奏,舞者也隨著增多,並伴以"扎嘿、扎嘿"和"達狠達"的呼聲,邊歌邊舞,一唱一和。跳至高潮時,兩腳左右相碰,橫移跳動,情緒激烈,動作即興變化。阿罕白的動作中有表現戰鬥的,舞者一隻手插腰,一隻手舉拳相互追逐;也有表現日常生活和勞動的,如洗臉、照鏡子、扎腰帶、挑水、打柴以及狩獵、騎馬等。伴唱歌詞的內容大多為歌頌生活、愛情、理想,也有的帶有諷刺詼諧的色彩。整個舞蹈表現了達斡爾族婦女熱情奔放的性格和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和自由的精神。

阿罕白阿罕白民間舞蹈
魯日格勒”又稱“罕伯”或“阿罕白”舞,是達斡爾族傳統的民間舞蹈。舞蹈的形式為載歌載舞,多人或6人、4人、2人(以場地而定)分三段進行。首先以歌為主,舞為輔,可齊唱、對唱、一問一答即興填詞。音樂婉轉動聽,歌詞內容豐富。動作簡單,舞者成圈或2人相對,雙手在身側隨著音樂節奏上下輕輕壓腕或攜手前後自然悠動,步法為滑跺步與滑拖步,然後對舞,舞姿變化多端,大多動作反映達斡爾族人民勤勞樸素的生活,有撿豆角、挑水、洗臉、梳頭髮等20幾種姿勢,其中很重要部分是模擬飛禽走獸的動作。以前後交替的呼號為節拍,呼號有30餘個。全舞的高潮部分,帶有競賽性質,舞者舉拳揮向對方後腦勺的空中,兩人似以拳相擊互不相讓,在不分勝負時第三人加入勸解,三人在橫8字圖形中追隨著,直到有一方沒有跟上動作與呼號的變化時為輸,就此結束全舞。
阿罕白阿罕白舞蹈
民間舞蹈一直流傳至今,是民眾自娛性較強的少數民族民眾文化活動之一。大多數自發組織在家庭跳,節日閒暇時集體組織跳。開始只是婦女跳,發展到後來男女老少一起跳。動作簡單自然,不重複,隨著音樂節拍,不曾跳的人也可下場,一學便會。1987年以來,莫旗文化館在此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創編出民間集體舞6套,有固定的音樂曲調、節奏和動作。通過廣泛的普及與輔導活動,不僅該旗城鄉職工幹部、普通民眾常跳,臨近城鄉也派人學習,擴大了普及範圍。

所屬民族

阿罕白阿罕白
達斡爾族

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榮旗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區梅里斯區富拉爾基區龍江縣富裕縣嫩江縣愛輝縣;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人口數為132394。使用達斡爾語,屬阿爾泰語蒙古語族。無本民族文字,主要使用漢文,少數人兼用滿文、蒙古文和哈薩克文。由於居住分散,達斡爾語形成了布特哈齊齊哈爾新疆三種方言,但語音、辭彙、語法的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

阿罕白阿罕白
達斡爾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是一個團結的民族。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達斡爾人首先打響了抗俄的第一槍。
典型食品有:
①燕麥炒米、面。達斡爾族野外勞動中常用的食品;
②“瓦特”和“希日格樂”。達斡爾族的兩種糕點食品,常用於節日、訂婚喜事和葬禮時招待賓客和鄉親;
③“拉里”。牛奶熬的稠粥,用稗子米或蕎麥臍子加鮮奶或優酪乳熬成,拌黃油和白糖食用。食用時,需請親戚鄰里前來品嘗,以示親鄰和睦,牛畜興旺。

民歌

阿罕白阿罕白舞蹈
達斡爾人曾信奉薩滿教,“雅德根”是薩滿教的巫師,“伊若”是他在祭祀活動中所唱的歌。在宗教儀式活動中,雅德根領唱禱詞,眾人幫唱襯詞,在音樂上別具一格。
達斡爾族人民居處分散,因此各地的音樂風格不盡相同。如莫力達瓦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民歌音調淳樸憨厚,保存著古老的達斡爾族音樂風格的特點。而位於松嫩平原的齊齊哈爾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民歌,則受漢族音樂影響較多,曲調細膩委婉,歌唱性強。
達斡爾族民歌基本上使用五聲音階的宮、羽、商、徵4種調式。大都短小精悍,句逗分明,結構方整,多以4句為一段,兩句構成的民歌常重複下句,重複句中多用襯詞。演唱時普遍習用慢顫音。特別是在樂句末尾的長音上,顫音由慢起而不斷加快,曲調的收束常用下滑音。
達斡爾族常用的民間樂器有口弦、抓鼓、腰鈴,也使用四胡、三弦等樂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達斡爾族音樂在創作上獲得了一定的發展。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達斡爾歌曲集《映山紅花滿山坡》(1978)。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達斡爾民歌選》(1981)。八一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故事《傲蕾·一蘭》的音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歌劇團編演的同名歌劇,都是在達斡爾族民歌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
達斡爾族作曲家通福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內蒙古分會主席;演奏家特木其勒、著名民間歌手何德志等人的演奏、演唱以樸實自然、民族特色濃郁而著稱。

原始舞蹈形式的遺存

阿罕白阿罕白
中國原始舞蹈遺存中有狩獵、遊牧、戰爭及愛情等內容,表演中有原始性模擬動作,隊形簡單,全村落參加表演,無音樂伴奏,以人聲呼喊歌唱或敲擊竹木為節奏,舞者合著呼喊、歌聲、音響跳舞。如達斡爾族“魯日格勒”,鄂溫克族的“跳虎”,納西族的“喔熱熱”,土家族“毛谷斯”等。羌族的“鎧甲舞”,景頗族的“刀舞”“盾牌舞”,則屬於遠古戰爭舞蹈的遺存。這些原始舞蹈形式經加工升華,融入現代生活感情,接受現代文化影響,提高表演水平,成為了民族風格濃郁的現代舞台節目。如《阿罕白》 《鎧甲舞》 《出征舞》 《擺手舞》包括《毛谷斯舞》等。

相關詞條

阿罕白 擺手舞 拉手舞 喇嘛教寺廟舞蹈 蘆笙舞 莽式苗族鼓舞 木瑙縱歌薩滿舞 喪事舞蹈 師公舞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少數民族代表性舞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