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薄鰍

長薄鰍

長薄鰍(學名:Leptobotia elongata)為鯉形目鰍科薄鰍屬的魚類,俗名薄花鰍、紅沙鰍鑽等,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主要分布於長江中上游乾支流及其附屬水域,一般棲息於江河底層。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長江。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長薄鰍 長薄鰍

體長,側扁,尾柄高而粗壯。頭側扁而尖,頭長大於體高。吻圓鈍而短,口較大,亞下位,口裂呈馬蹄形。上下唇肥厚;唇褶與頜分離,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吻須2對,口角須1對。眼很小,眼下緣有1根光滑的硬刺,末端超過眼後緣。眼下刺不分叉,長度大於眼徑。鼻孔靠近眼前緣,前鼻孔呈管狀,後鼻孔較大,前後鼻孔之間有1分離的皮褶。鰓孔較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緣與峽部側上方連線。背鰭和臀鰭均短小,沒有硬刺;背鰭位於體的後半部;胸、腹鰭短,胸鰭基部具有1個長形的皮褶;尾鰭深叉狀。鱗極細小。側線完全。頭部背面具有不規則的深褐色花紋,頭部側面及鰓蓋部位為黃褐色,身體淺灰褐色。較小個體有6-7條很寬的深褐色橫紋,大個體則呈不規則的斑紋。腹部為淡黃褐色。背鰭基部及靠邊緣的地方,有兩列深褐色的斑紋,背鰭帶有黃褐色澤。胸鰭及腹鰭呈橙黃色,並有褐色斑點。臀鰭有2列褐色的斑紋;尾鰭淺黃褐色,有3-4條褐色條紋。

生存習性

長薄鰍 長薄鰍

長薄鰍為溫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於江河中上游江段,江邊水流較緩處的石礫縫間,常集群在水底砂礫間或岩石縫隙中活動。江河漲水時有溯水上游的習性。是一種兇猛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小魚,尤其是底層小型魚類。

分布地區

長薄鰍為我國特有種類,湖南、湖北至四川西部的長江中上游水域均有分布。

保護現狀

長薄鰍 長薄鰍

長薄鰍在長江中上游乾支流的漁獲物組成中曾占有一定比例,是產地的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但是,近年來因江河魚類資源量總體下降,作為其食物的小雜魚類明顯減少,對長薄鰍的生長有一定影響;其次,江河中上流水土流失,水文條件的改變又使其索餌和產卵場所受到破壞;再加上過度捕撈等綜合因素,使長薄鰍的天然資源銳減,種群數量明顯下降。 目前,長薄鰍在《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和《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中均被列為易危(VU)等級。

食性與生長

長薄鰍屬底棲兇猛肉食性魚類,主要以小魚、水生昆蟲、蝦、大型浮遊動物等為食,是鰍科魚類中生長最快、個體最大的一種,一般個體重1.0-1.5公斤,最大個體可達3公斤左右。在人工養殖條件下,也攝食配合飼料。其生長快,一齡魚體重平均達60.3克,1-2齡可達商品規格,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繁殖習性

長薄鰍的性腺結構雌、雄不同,雄性精巢成對,呈乳白色;雌性卵巢發育早期呈淺肉色,後期為青灰色或淺黃色。其生殖期為3~5月,卵為粘性,粘附在石上孵化。

價值

長薄鰍富含蛋白質、脂肪和必需胺基酸,且有利尿、滋陰等藥用功效,市場上價格昂貴。所以長薄鰍是觀賞和食用兼備的名貴魚類,發展養殖具有廣闊的前景。同時也是名貴觀賞魚類和鰍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一種。

鯉形目(一)

鯉形目魚類適應性很強;有耐非洲及東南亞熱帶高水溫的鮁亞科魚類,也有耐西伯利亞嚴寒的鮈屬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