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長江流入大海的入口]

長江口[長江流入大海的入口]

長江口是長江在東海入海口的一段水域,從江蘇江陰鵝鼻嘴起,到入海口的雞骨礁為止,長約232公里。長江口構型獨特,平面上呈喇叭形,窄口端江面寬度5.8公里,寬口江面寬度90公里。6000~7000年前,長江河口為一溺谷型河口灣,灣頂在鎮江、揚州一帶。近2000多年來河口南岸邊灘平均以40年1公里的速度向海推進,北岸有沙島相繼並岸,口門寬度從180公里束狹到90公里,河槽成形加深,主槽南偏,逐漸演變成一個多級分汊的三角洲河口。

基本信息

簡介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兩千年前,長江是在鎮江揚州附近入海,呈漏斗狀河口灣,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江陰附近,潮區界在九江附近,南北兩咀的距離約為180km。

長江口水域

長江口水域是上海市重要水源地,同時兼具工農業取水、通航、納污、圍墾、生態等多種功能,長江口已成為上海市建設世界級城市的重要支撐之一,其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長江口不僅是多種生物周年性溯河和降河洄游的必經通道,也是亞太候鳥遷徙的主要驛站。近幾年出現了將大量灘涂濕地轉為城市建設用地的現象,不利於長江口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如何有序開發長江口灘涂資源,合理保護長江口濕地,對於維持長江口地區生態環境和經濟的協調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歷史演變

長江口 長江口
到晉朝(公元265年)長江河口延伸到江陰附近,潮區界在九江附近,崇明島唐朝初期(公元618年)出水,現在長江河口的形勢是在唐宋以後才形成的。自1842年起,長江口已有海圖。在這一百多年內,長江口門南北兩咀(蘇中咀和南匯咀)的寬度又由118km縮窄至90km,水下三角洲則逐漸向海伸展,-5m線普遍向海伸展5-10km(南港口外最大伸展距離達14km),潮區界下移至安徽大通。隨著河口延伸,江面逐漸縮窄。歷史時期鎮揚河段和江陰河段江面寬都在10km以上,而今分別縮為2.3km和1.5km;南通河段在1915年寬度尚有18km,1920年在瀏海沙河南岸並岸之後江面縮窄到7.0km左右;徐六涇河段寬度的縮窄則是最近幾十年的事情,原來寬達13km的江面於通海沙和江心沙先後圍墾成陸之後,縮窄為5.0km。長江河口縮窄的特點是沙洲或暗沙並岸,由分汊水道並為單一水道,河床趨於穩定。歷史上長江口曾七次沙洲並岸。其中除最近兩次由於人為因素加速了演變外,其餘五次皆為自然演變的結果。

水豐沙富

長江河口水豐沙富,據大通站資料,最大、最小和年平均流量分別為92600米3/秒、4620米3/秒、29300米3/秒,年徑流總量9240億立方米。5~10月為洪季,徑流量占全年的71.7%,以7月最大;11~4月為枯季,占28.3%,以2月最小。年平均含沙量0.544千克/米3,年平均輸沙量為4.86億噸,沙量在年內分配比水量更集中。

水文研究

長江口水域長江口水域
1842年開始有水深測量圖。1915年進行了首次水文測驗。1958年開展了上自江陰下至口外海濱的大規模水文泥沙測驗。1971年以來,圍繞長江河口的治理,對河口區的水文、泥沙、沉積、河床演變及工程措施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並做了模型試驗和試驗性工程。

潮汐在口外為正規半日潮,在口內為不正規半日潮。南支潮差由口門往裡遞減,口門附近的多年平均潮差為2.66米,最大潮差4.62米,屬於中等強度(平均潮差為2~4米)的潮汐河口。北支潮差較南支稍大。潮流在口內為往複流,出口門後向鏇轉流過渡,鏇轉方向為順時針向。通過口門的進潮量枯季小潮為13億立方米,洪季大潮時達53億立方米。

長江沖淡水的影響最遠可達濟州島附近。枯季鹽水入侵一般可至南北支分汊口。鹽淡水混合北支為垂向均勻混合型,在南支口門附近枯季大潮出現垂向均勻混合型、洪峰流量大又遇特小潮差時出現高度成層型外,全部及部分混合型出現機率最多。南槽、北槽和北港下段存在上層淨流向海,下層淨流向陸的河口環流。滯流點附近有最大渾濁帶。洪季小潮時常有浮泥出現,航道攔門沙與洪季滯流點位置吻合。

長江口外流系有台灣暖流、江浙沿岸流和蘇中沿岸流。夏季,台灣暖流增強,蘇中沿岸流減弱,長江沖淡水在口門附近先順汊道方向流向東南,約在東經122°30′右轉向東北或東。冬季,台灣暖流減弱,蘇中沿岸流增強,長江沖淡水沿岸南下,成為江浙沿岸流的主要組成部分(見東海)。南港實測最大波高3.2米,向口外海濱波高逐漸增大,曾測得6米波高記錄。

徐六涇以下,河槽有規律分汊。在科氏力作用下,長江河口存在明顯的落潮流偏南、漲潮流偏北的流路分異現象。在漲落潮流路之間的緩流區,泥沙容易淤積形成水下沙洲、沙島,促使水道分汊。在徐六涇以下被崇明島分為南支和北支,南支在瀏河口以下被長興島和橫沙島分為南港和北港,南港在橫沙以下被九段沙分為南槽和北槽,從而形成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形勢。
在徑流與潮流兩股強勁動力作用下,河口段河床沖淤多變,主槽擺動頻繁。18世紀中葉長江主流重歸南支後,北支已日益淤淺,永隆沙至青龍港河段有涌潮,水、沙、鹽由北支上口向南支倒灌,但北支在洪季仍偶有泄水、泄沙現象。崇明島歷史上南坍北漲,現在有向蘇中並岸的趨勢。長江徑流基本上由南支排泄,南支河面寬闊,多水下沙洲,河槽演變複雜,目前正處於強烈變化階段。南港與北港,南槽與北槽的主次關係很易更替。1842年南港為上海港的通海航道。1870年後因南港水深惡化辟北港為主航道,1927年北港上口淤淺,通海航道又改走南港。1958年後北港的分流量已大於南港。

四條入海汊道均存在航道攔門沙,其灘頂水深除北支外,一般在 6米左右,比較穩定。在徑流、潮流和鹽淡水異重流作用下,有洪季淤、枯季沖,小潮淤、大潮沖的變化規律。南槽淺灘是長江河口最大的航道攔門沙,水深不足7米的灘長25公里左右,不足10米的灘長達60餘公里,成為入海航道的天然障礙。

在口外,有水下三角洲,面積約1萬多平方公里。其上端為攔門沙灘頂,下界水深約30~50米,北面與蘇中淺灘相接,南面越大戢、小戢疊覆在杭州灣的平緩海底之上。水下三角洲沉積物主要來自長江,但也與蘇中海岸和杭州灣存在著泥沙交換。

長江河口港埠眾多。中國最大的海港上海港扼長江咽喉。年吞吐量1982年近9000萬噸。1975年,通海航道水深已浚深到7米。每年入海離子徑流量為14823萬噸,占全國入海總離子徑流量的43%。大量營養物質輸入海,使長江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形成中國最大的漁場。河口土地資源潛力很大。據1978年測圖量計,在南北支分汊口以下,零米等深線以上的灘地面積有779平方公里,2米以上的有1239平方公里,5米以上的有2833平方公里。據統計,近30年來,僅上海市就圍墾了約80萬畝土地。

長江口漁場

所在海區

東海北部位於長江口外,北接呂泗漁場,其範圍為31°00ˊ~32°00ˊN,125°00ˊE以西海區,面積約為10000平方海里。

物理環境

水溫年平均表層為16~18.7℃,鹽度年平均表層為12.8~32.5,水深2~45米。

水文環境

水鳥水鳥

有長江、錢塘江兩大江河的沖淡水注入,東邊有黑潮暖流通過,北側有蘇中沿岸水和黃海冷水團南伸,南面有台灣暖流北進,沿海有舟山群島眾系的島嶼分布,營養鹽類豐富,有利於餌料生物的繁衍。

游泳生物

長江口漁場以1997年10月調查為例,游泳生物61種,小黃魚占25.09%,龍頭魚占13.18%,銀鯧占13.11%,帶魚占12.40%,灰鯧5.98%

浮遊動物

長江口漁場以1997年10月調查為例,浮遊動物共有140種,精緻真刺水蚤占34.387%,雙生水母占5.697%,長尾類幼體占5.557%,長刺小厚殼水蚤占4.927%,帽形真哲水蚤占4.07%

浮游植物

長江口漁場以1999年7月調查為例:共有26種浮游植物,細長翼根管藻占96.25%,三角角藻占1.21%,紡錘角藻占0.61%,具槽直鏈藻占0.51%,洛氏角毛藻占0.4%

底棲生物

長江口漁場以1997年10月調查為例,底棲生物85種,不等亮毛蚶占70.47%,海葵占7.52%,齒腕擬盲蟹占3.37%,脹毛蚶占2.10%,日本角吻沙蠶占1.84%。

漁業生產

主要捕撈對象帶魚、小黃魚、大黃魚、綠鰭馬面魨、白姑魚、鯧魚、鰳魚、藍點馬鮫、鮐魚、鰺魚、海蜇、烏賊、太平洋褶柔魚、梭子蟹、細點圓趾蟹和蝦類等

主要漁期

4~10月

底形底質

底質粉砂、

漁場性質

東海帶魚主要產卵場之一,夏秋季鮐、等中上層魚類成魚和幼主要索餌場,是底拖網作業的良好區域,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漁場。該海區重要的作業類型還有燈光圍網,流刺網和帆張網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