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

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上海市崇明縣長江口,總面積27,600公頃,以中華鱘及其賴以棲息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是是中華鱘集中產卵及幼魚生長的水域,也是其他魚類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餌產卵的重要場所。這是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區中的第一塊國際重要濕地。

簡介

上海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上海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

位於上海市崇明縣長江口,北起八滧港,南起奚家港,包括由崇明東灘已圍墾的外圍大堤與吳淞標高5米等深線圍成的水域。保護區總面積57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276平方公里,緩衝區和實驗區300平方公里。總面積27,600公頃,以中華鱘及其賴以棲息生存的自然生態環境為主要保護對象,是是中華鱘集中產卵及幼魚生長的水域,也是其他魚類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餌產卵的重要場所。

主要動物

中華鱘保護區內的動物主要有魚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腔腸動物環節動物和哺乳動物。共監測到魚類 332 種,隸屬於 106 科,其中軟骨魚類 16 科 34 種,占長江河口魚類總數的 10.2%,硬骨魚類計 90 科 298 種,占長江河口魚類數的 89.8%;節肢動物 17 種;軟體動物 9 種;腔腸動物 3 種;環節動物 5 種;棘皮動物 1 種。保護區是中華鱘等魚類的庇護場所。

中華鱘

中華鱘中華鱘

中華鱘為溯河產卵洄游魚類,生活史的主要時間在我國近海與長江口度過。每年 7 ~ 8 月,即將成熟的中華鱘繁殖群體經長江口溯河而上,在長江度過約 14 ~ 17 個月,於翌年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產卵繁殖,繁殖後親魚即返回大海。孵出的仔魚進行降河洄游,在中下游的淺水區覓食一段時間後,於翌年5 月中、下旬到達長江口,整個洄游時間約 6 個月,降河洄游里程 1800km 以上。中華鱘幼魚在長江口隨潮汐上下游弋,逐步適應海水生活,在長江口淺灘區攝食育肥,並在 8 ~ 9 月份陸續進入淺海生活。

主要植物

濕地內植物以浮游植物為主,記錄到 68 屬 132 種,其中硅藻 37 屬 93 種,占總種數 70.5%;綠藻 17屬 20 種,占總種數 15.2%;甲藻、藍藻、黃藻和裸藻種類相對較少。浮游植物的密度達222.42 萬個 /m3。

自然狀況

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中華鱘保護區地處長江入海口,東臨大海,西接長江,水量充沛、恆定;屬於中潮岸帶,是長江口北港和北支水道落潮流和崇明島影區緩流的堆積地貌區,屬漲勢向東和向北的淤漲岸,主要為潮下灘。底質主要有細沙、粉沙質細沙、細沙質粉沙、粉沙和黏土質粉沙等多種類型。土壤多為沙質土,可以分為濱海鹽土類和潮土類兩大類型。
中華鱘保護區主要受長江徑流、潮汐、和風暴潮控制,屬非正規半日淺海潮,多年平均潮差 2.43 ~3.08m,最大漲潮差 4.62m,最大落潮差 4.85m,水深 5m 以內,年均水溫 17.01 ~ 17.4℃,8 月最高,平均水溫 5.6 ~ 6.7℃,波浪以風浪為主,涌浪次之。水體營養物質豐富,水質良好,pH6.57 ~ 8.38,鹽度 0.535% ~ 1.179%,DO 含 量 6.63 ~ 10.09 mg/L,COD為1.22~2.78 mg/L, 無機氮0.067~0.272 mg/L。多年平均徑流量約 9600 多億 m3,僅次於亞馬遜河和剛果河,居世界第三位。

重要性

中華鱘為我國特有的珍稀魚類,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生態、文化、社會價值。中華鱘為江河洄游性魚類,長江口是其幼魚及其產卵群體洄游過程中棲息時間最長和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的天然場所。上海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對促進中華鱘和長江口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鱘保護區既是瀕危物種中華鱘幼魚唯一的“幼稚園” , 又是中華鱘產卵親體特有的 “待產房” 和 “產後護理場所” ;是中華鱘生命周期中數量最集中、棲息時間最長、順利完成各項生理調整的天然場所,也是種群最易受到傷害的場所,同時也是其他魚類洄游的重要通道和索餌產卵的重要場所,是全球重要的生態敏感區,有著很高的保護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