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鰭馬面魨

綠鰭馬面魨

綠鰭馬面魨(學名:Navodon septentrionalis)為革魨科馬面魨屬的魚類,俗名橡皮魚、剝皮魚、豬魚、皮匠魚。分布於朝鮮、日本、印度洋非洲東岸以及中國東海、黃海、上海地區見於長江口等海域,屬於外海近底層魚類。其常生活於棲息水深50-12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煙臺。

基本信息

簡介

綠鰭馬面魨綠鰭馬面魨

綠鰭馬面魨全長34厘米,第一背鰭具2鰭棘;第一鰭棘粗而堅硬,第二鰭棘極短小。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

兩腹鰭退化,合成一短棘。尾鰭近圓形。成魚體側無黑斑,小魚約有4~5行縱暗斑;體藍灰色。第二背鰭、臀鰭、胸鰭和尾鰭綠色。

綠鰭馬面魨(革魨科)Navodonseptentrionalis

地方名

馬面魚、象皮魚、孜孜色、皮匠刀、麵包魚、燒燒魚、扒皮魚、羊魚、老鼠魚、迪仔(潮汕地區)、沙猛。

形態特徵

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象,一般體長10~20厘米、體重400克左右。頭短,口小,牙門齒狀。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於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第一背鰭有2個鰭棘,第一鰭棘粗大並有3行倒刺;腹鰭退化成一短棘附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臀鰭形狀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肛門後附近;尾柄長,尾鰭截形,鰭條墨綠色。第二背鰭、胸鰭和臀鰭均為綠色,故而得名。

產地、產季

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主要產於東海及黃、渤海,東海產量較大。其主要漁場和漁期如下:在溫台外海、對馬海峽閩東漁場,旺汛期為12月至翌年3月;釣魚島漁場旺汛期為3至5月;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的盛漁期為5至6月;在黃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漁期為4至10月。

經濟價值

為我國重要的海產經濟魚類之一,其年產量僅次於帶魚。營養豐富,除鮮食外,經深加工製成美味烤魚片暢銷國內外,是出口的水產品之一。綠鰭馬面魨加工製做的魚片是出口品種,其英文名為Bluefinleatherjacket,日文名為ウマヅラハギ。輸往國別和地區:日本。出口口岸:福建、浙江、江蘇、山東、遼寧、上海、廣東。

分布地區

紅燒橡皮魚紅燒橡皮魚

分布於中國、朝鮮和日本,為暖溫性底層海魚類,棲息於水深50~120米的海區。喜集群,在越冬及產卵期間有明顯的晝夜垂直移動現象,白天起浮、夜間下沉。索餌期間晝夜垂直移動不顯著。食性較雜,主要攝食浮游生物,兼食軟體動物、珊瑚、魚卵等。綠鰭馬面魨隸屬魨形目鱗魨亞目單角魨科。本科有31屬95種,廣布於熱帶地區,在海邊經常可以看到,尤其是海草多的地方。身體左右扁平,身上布滿堅硬細小的鱗毛,形成強韌如鞣皮的皮膚,口部和其它魨類一樣的小,牙齒十分尖銳且強而有力,第一背鰭第一棘是一根小型毒刺,每當遇到敵人時會豎立起來。

成長曆程

馬面魨的產卵期在春末,卵粘性,卵徑0.6~0.7毫米,有油球。懷卵量在5~33萬粒間,一般為6~10萬粒。孵化後不久的稚魚隨著馬尾藻等流藻一起生活,以小蝦、小蟹和撓足類等為食。5厘米左右時,就游於岸邊海藻之間,以橫蝦為食。以後則移到8~30米深的岩礁地帶棲息,以甲殼類和貝類為主食,約至10厘米左右即可成熟

小知識

馬面魨社會也是有等級的,據說第一背鰭棘立得越直標明等級越高。綠鰭馬面魨可供鮮食或加工成魚乾。肝可制肝油。南海常見有短角馬面魨,鰭大部黃色,較前種鰭條少。均為食用魚,因其皮膚強韌,須先剝皮才可食用,所以常被叫做剝皮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