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

鐵爐

這裡是茶葉之鄉,茶園遍地,滿目青翠。 這裡是水果之鄉,果鄉新景,令人心醉。 這裡是楠竹之鄉,竹林翠綠,讓人愛戀。

一、湖北省恩施自治州鶴峯縣鐵爐白族鄉

鐵爐,以加工原始農用鐵具而得名。地處鄂西南邊陲,武陵山余脈,與著名的武陵源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人間仙景索溪峪、天子山奇峰相依,山水相連。東鄰湖南石門,南毗湖南慈利,西接湖南桑植,北靠本縣走馬。是湘鄂兩省四縣七鄉鎮各族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的重要“視窗”。這裡道路通暢,水運方便,距桑植縣城96公里,離張家界火車站132公里,到石門縣城170公里,走水路到慈利的江埡大壩,僅66公里,去鶴峯縣城有126公里。
鄉境內山大人稀,河谷低平,土地肥沃,氣候溫暖,雨量充沛。位於湖南江埡大壩庫區尾水邊沿。全省唯一的鐵爐白族鄉於2006年9月8日成立後,所轄有12個行政村,100個村民小組,4445戶,總人口達15100人。其中,白族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32.7%。鐵爐是一個多民族集散地,除白族外,還有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兄弟在這裡繁衍生息,和睦相處。全鄉國土面積23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萬畝)。2009年末,全鄉工農業總值實現1.5億元,人平純收入達到2560元,財政收入突破150萬元。三年來,鐵爐白族鄉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搶抓民族機遇,加快本地發展,全鄉社會秩序平安穩定,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基礎條件明顯改善,鄉村面貌煥然一新。
這裡是一方神奇而富饒的土地,一個年輕而美麗的山鄉,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曾是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山山水水,無不留下賀龍元帥的足跡,被譽為賀龍元帥的“第二故鄉”。當年,該鄉有數十人跟隨賀老總出生入死鬧革命,有的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英雄兒女的不朽業績,將永遠激勵著鐵爐各族人民奮力開發和建設這塊鮮血澆灌的土地。
這裡是“聚寶盆”,深山瑰寶,種類頗多。該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金屬鎂、無煙煤、鐵礦儲量分別達1億噸;鉛鋅礦也在100萬噸以上;分布在細杉、犀牛、鐵爐一帶的海洋古生物化石—寶塔石,距今約有4億6千萬年的歷史,儲藏量約2300萬立方米。
這裡是綠色世界,地域遼闊,物產豐富。該鄉森林面積達28.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84%,活立木蓄積量達38.3萬立方米。箬葉、杜仲、生漆、棕片、五倍子等經濟作物逐年發展,成為當地農民的“綠色銀行”。
這裡是茶葉之鄉,茶園遍地,滿目青翠。到2009年,該鄉茶葉面積已達1.4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達 5000畝。年茶葉收購量達4.5萬擔,為民增收達1300萬元。該鄉無公害茶園發展壯大,是當地農民的支柱財源。其茶葉面積和產量位居全州第六。
這裡是水果之鄉,果鄉新景,令人心醉。以玉環柚、無核椪柑為主的優質無公害水果,其面積達1萬多畝。其中掛果面積達6000多畝,年產鮮果達120萬公斤以上,暢銷全國各地。
這裡是楠竹之鄉,竹林翠綠,讓人愛戀。現有竹林面積達5100畝,一塊塊茂密的竹林,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一項新型產業。是一塊急待開發的處女地,發展前景尤為廣闊。是一株急待澆灌的禾苗,渴望得到更多的陽光和雨露。鐵爐各族人民有理由相信,這塊神秘的風水寶地,這塊年輕而美麗的民族山鄉,隨著白族鄉的建立和民族政策的貫徹落實,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明天。

二、河南鄭州市須水鎮鐵爐村

該鐵爐村屬於一個城中村,位於鄭州市西四環內南面是鄭西高鐵,北靠隴海鐵路,東側為河南省化工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