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匠

錫匠

錫匠,民間傳統製作匠人之一,專門製作各種錫器,以手工製作為主,工藝簡單,以個體經營為主,以流動挑子為主,少數以店鋪形式經營。

錫匠錫匠,民間手藝人之一,被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
錫匠,民間傳統製作匠人之一,專門製作各種錫器,以手工製作為主,工藝簡單;以個體經營為主,以流動挑子為主,少數以店鋪形式經營。隨著社會工業化進程,以及鋁製品塑膠製品代替錫製品,錫匠行業即將消亡。

中文與英文

錫匠錫匠的主要設備很簡陋
“錫匠”,漢語國語讀音:xī jiàng。

對應英文

1、tinsmith:錫匠。

2、tinman:從事馬口鐵加工的工人(漢語另有“白鐵匠”與之相當)。

3、pewterer:製造錫的器皿或容器的工人。

歷史簡述

錫匠閩東地區的錫匠
約在公元前2000年,人類就開始使用錫。青銅器的主要成分就是,鍍錫的鐵片稱做馬口鐵。

漢代《史記·貨殖列傳》中曾記載“金錫連丹”,表明錫作為一種重要的金屬原料,被古代的中國人民發現、套用。

農業社會,日用器皿以手工業製作為主。錫器因為輕便、可塑性強、易於回爐更新、成本較低,在日常器皿中占有重要地位。家用的水壺酒壺尿壺湯婆子以及蠟燭台等,多數用錫製造。

在現代工業社會,錫的有機化合物或無機化合物廣泛用於電鍍陶瓷塑膠工業,作為一種重要的礦物質,錫已經深入套用到生活、生產的各個領域。但是,純錫製品逐步減少,鋁製品、塑膠製品代替絕大多數的錫製品,迫使錫器行業向工藝品行業轉化。

社會新聞

錫匠2006年鎮江街頭的錫匠
由於錫匠在城市中很少出現,進入21世紀初,一些城市新聞媒體常報導錫匠挑子的新聞,由此反襯出這個行業行將進入歷史博物館了。

2006年8月6日,《揚子晚報》報導:《鎮江最後一位錫匠》,江蘇省鎮江市一名59歲的錫匠在街頭作業,許多行人駐足觀看。

2007年11月20日《揚州晚報》刊載《錫匠》一文,報導錫匠在市區出現的情況。

傳統工藝

錫匠手工焊接
傳統的錫器製作工藝,一般分5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是做坯料,就是將融化的錫到入模具內。坯料有兩種,一種是錫板,就是整片的錫薄板;一種是龍鳳之類的裝飾構件

第二道工序是裁剪,主要是將錫薄板放在放樣紙上,按照需要裁剪出各類器具所需的樣式。

第三道工序是打磨,這是最費工時的一道工序,對裁減好的錫片進行敲打,做成各種形狀的部件。比方一個酒壺,經過打磨,壺身、壺蓋、壺嘴就基本成形了。打磨放在長條形的鐵龍上,用平錘敲打,這是判斷一個手藝人技術的細活。

第四道工序是焊接,當錫器的各個部件都打磨製成形的時候,就是組成成品的時候,先在焊口塗抹上松香,然後用電焊鐵焊接,這樣一個粗坯就好了。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拋光。用金屬挫、金屬拋光紙拋光對錫器表面進行處理,這時一個漂亮精緻的錫器就算好了。

錫器在現代的特殊用途

錫匠錫器“湯婆子”曾是尋常百姓的家什
錫器在現代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了,但是在一些地區有些風俗習慣還需要使用錫器。比如祭拜活動,用錫做的燭台與香爐,祈求平安。在有些農村的婚俗中,仍然保留著用錫壺送洞房的習俗,兩隻酒壺代表著成雙成對。還有過年習俗中,也要用錫做的祭器來謝年。

錫器還成為旅遊地區的工藝品、紀念品

所以,有的地區還存在為數很少的錫匠。因為競爭者少了,個別錫匠生意還算不錯。如浙江舟山,做錫壺、蠟燭台的錫匠是傳統的老行當,最有名氣的錫匠師傅出在岱山橋頭。放番薯糕片和放茶葉的錫瓶、倒老酒的錫酒壺,還有插蠟燭的燭香台,做得精細美觀。這老行當現今在岱山還存在。

新工藝錫器鑑賞

錫匠錫匠錫匠

錫器浮雕:茶馬古道

精緻的花紋

具有現代感的造型

正在消逝的那些老行當

兒時的記憶中,誰沒有吃過糖人,誰沒有哭喊著還得落在剃頭匠的手裡?讓我們記住這些正在消逝的行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