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

箍桶匠

箍桶匠,在民間又稱圓作木匠,因為箍桶匠製作的馬桶、腳盆、米桶、鍋蓋等家什都以圓形為主,以示與造房子的方作木匠區別。

簡介

俗稱箍桶佬、箍桶匠,現代稱呼為箍桶師傅。在木匠手藝中有“方鑿”和“圓鑿”之分。學“圓鑿”的擅長製作澡桶、水桶、腳桶、馬桶等圓形的木質生活用品。過去由於塑膠工業不發達,家庭衛生設施比較簡陋,老百姓家中上列用品都是依靠學“圓鑿”的木匠來做。因此,大約在八十年代以前,經常看到挑著一個擔子,嘴裡不停地吆喝著“箍桶噢”、“箍桶噢”的木匠走村串巷,為百姓們製作修理各式各樣的木桶製品。

特色

箍桶匠的擔子與其他手藝人的擔子相比有著明顯的特點,就是擔子的一頭有一個橢圓形的木桶,高度在40公分左右,桶蓋一半是固定,另一半是活動的,可以自由開啟,它的作用一是桶內用來放置各類工具,二是當作凳子使用,幹活時就坐在上面。使用的工具除了木匠正常使用的刨子、鋸子以外,還有三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圓刨、板凳刨和圓鑿,圓刨是“革字頭”的形狀,用於刨桶的外面;板凳刨,顧名思義形如板凳,只不過板凳有4條腿,而它確只有2條腿,長約60公分左右,寬15公分左右,刨鐵安裝在凳面的中央,使用時無腿的一頭擱在橢圓木桶上面,作用是刨桶幫板的兩個小面;圓鑿的鑿頭是鐵質的,呈半圓形,用於鏟桶的裡面。另外必不可少的還有麻絲和油膩子,這兩樣東西是用來防漏的,製作油膩子可是箍桶匠的一項技術活,它是用桐油和石灰膏按一定比例,經過較長時間揉拌而成,其成分比例完全靠木匠自己憑感覺和經驗掌握,既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軟。製作木桶在寧波起源很早,但具體時間已經無從考究。古時候,人們洗臉、洗澡都鍾愛木桶,木桶憑藉著自身堅固耐用、工藝精製、物美價廉的特點,成為尋常百姓家中必備的家居用品。

完整的箍桶製作遵循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的步驟流程,共有四十多道工序。製作茶盤這樣的小件,一般的箍桶匠需要半天左右時間,而腳桶、浴桶這樣的大件,需要更久。在製作要求上,成品器具表面必須平整、木料光滑緊實,這才算得上基本合格。

過去,使用什麼樣的桶箍可以從中反映出這戶人家的生活水平。桶箍分成三六九等,最好的是銅箍,鐵箍次之,最差的要算竹箍。

優點

木製的器具20年前還是不少家庭所必需的,從挑水的大小水桶,到鍋蓋木斗馬桶,應有盡有。

木製的生活用品有著塑膠或者金屬器具難以企及的優點。比如用不鏽鋼鍋蓋煮飯,味道總是差一截;農田裡施肥時用木桶裝化肥,在太陽下曬也不會化;木桶裝熱水即使在冬天水也不太容易冷……

生活

各種木桶材料都是採用杉木,民間也稱之為“和木”,這種木材呈白色,質輕,有香味,是製作房梁和器具的上好材料。大凡準備做桶的百姓家,早早的就備好了木料和桶箍,桶箍也分三六九等,最差的要算竹箍,好一點是鐵箍,最好的是銅箍。使用什麼樣的桶箍也反映出這個人家的生活水平,因此,若是家裡有姑娘要出嫁,再窮也要打制幾付好銅箍。

箍桶匠最忙的季節要算夏天到來之前,因為夏天每天要用澡桶洗澡,所以家家戶戶都要把閒置在家多時的澡桶拿出來修理一番,實在不能用的要新打一個,遇到有板爛掉的要換上新的,漏得很厲害的要請桶匠把箍緊一緊,最後再用桐油油上幾遍,夏天洗澡的問題就算解決了。總之到了這個時候,箍桶的不愁找不到活,有時走到一個莊子上,能連續幹上十天八天。箍一個澡桶除吃住由東家解決之外,還可以有2到3塊錢的工錢,有時還會碰到用大米、菜油抵作工錢的,這一點箍桶匠們的機制還是靈活的,不一定苛求現金交易。最讓箍桶匠高興的是到那些為女兒出嫁準備嫁妝的人家幹活,因為在南方,特別是在江、浙、滬一帶,有這樣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在女兒的陪嫁中必不可少的要有兩樣東西,馬桶和腳桶,考究一點的人家腳桶還要做成高腳的,做這類活不僅材料好、招待好,就連工錢也高些,要多少人家就給多少,再說上一兩句吉利話,東家高興還能多加幾文。

然而,隨著塑膠工業的發展,塑膠制的澡桶、馬桶、腳桶等逐漸進入了老百姓的生活,這些塑膠桶既不怕摔,也不怕漏,更不用每年去修理,因而漸漸取代了木桶,箍桶匠的生意也逐漸清淡。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人民民眾的生活水平更是上了一個新台階,特別是家庭衛生間的革命,抽水式馬桶,陶瓷面盆,浴缸,整體浴房等等衛生潔具的出現,加之林林總總的桑拿洗浴中心使得馬桶、腳桶、澡桶等用品,不管是木料的還是塑膠的統統退出了歷史舞台,“箍桶噢”,“箍桶噢”的吆喝聲也只能成為人們的回憶,連同馬桶、腳桶一起進入了民俗博物館。

現代社會淡去的箍桶匠

“箍桶哎,箍桶;箍桶哎,箍桶……”曾經多么熟悉的吆喝聲,如今隨著人們日常器具的更新換代,已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曾經繁華幾代人的古鎮溫嶺新河寺前橋街也像箍桶匠一樣,逐漸淡出了我們的視線,只有那古老的店面、精緻的雕飾,還在見證著當年的繁華。在這條老街上,生意人、手藝人紛紛轉行,唯獨56歲的蔡仙福仍堅守著他的箍桶店。蔡師傅說,他現在是新河街最後一個箍桶匠了。
在寺前橋路72號家裡,蔡師傅坐在一堆木頭碎屑中,低著頭忙碌著。各式各樣的木桶、飯斗、面桶都做得非常精緻,穩重大氣,仿佛是一件件藝術品。蔡師傅工作起來非常專注,他將木塊鋸成大小相同的木條,同時要保證特別的弧度,木條間採用竹銷連線。不用鐵釘,是因為鐵釘容易生鏽,會腐蝕木桶。此外再留出木桶的腿,接著打箍、刨光……這樣一共有幾十道工序。鄰居告訴我們,蔡師傅是新河街手藝最好的箍桶匠,以前生意一直很紅火,全台州名氣都很大,海門、路橋、玉環等地有婚嫁的,都要到蔡師傅這裡定做全套木製器具嫁妝。
隨著輕便、美觀、實惠的塑膠、不鏽鋼日用品的興起,箍桶業漸漸失去了它的光華。“一個普通的不鏽鋼洗臉盆不到10元錢,塑膠製品價格則更低,而用木頭手工製作,不用說成本,光工錢就要四五十元了。誰還喜歡這笨重又單調的木器呢!”蔡師傅感慨道。
儘管現在的箍桶生意每況愈下,有時候連續幾天也賣不出一個,蔡師傅仍堅守著他的手藝。

從個人看行業未來發展

手藝精湛的楊永根手藝精湛的楊永根

箍桶匠:在現代生活的潮流中悄然隱退

科技的發達帶來生活的便利,物美價廉的塑膠製品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木製手工藝物品,如今,傳統的水桶、米桶、馬桶、腳盆等器皿漸漸難覓蹤影。那么,當年那些以製作這些物什為生的箍桶匠們,如今的境遇如何?在現代生活的潮流下,這種傳統手工藝的未來又如何呢?
前不久,家住塘橋鎮的陳小姐迎來了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她身披美麗的嫁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她的一大堆嫁妝里還有一隻母親精心為她準備的木製馬桶。在年輕時尚的陳小姐看來,木製的馬桶沒有多大意義。然而,陳小姐的母親告訴她:在婚嫁習俗中,馬桶稱為子孫桶,是最重要的一件嫁妝,象徵著子孫後代綿延。

木馬桶,曾是箍桶匠製造的主要產品之一。進入21世紀,抽水馬桶普及之後,除了在結婚習俗中的象徵意義之外,木馬桶的使用價值已得不到體現了。家住塘橋鎮橫涇村、80歲的箍桶匠楊永根告訴記者,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抽水馬桶進入千家萬戶,大量的塑膠製品、金屬製品取代了傳統的腳盆、水桶、鍋蓋等家什,箍桶店前就門可羅雀。8年前,楊永根關閉了四十多年的圓作修理店。
在楊永根19歲那年,為了生計,他跟隨恬莊的一位老師傅學習箍桶手藝。楊永根告訴記者,在那個年代,“腰纏萬貫,不如薄技在身”的觀念深入人心,而箍桶匠是人們羨慕的好營生:不僅收入不低,生意還自動送上門來。經過了7年的艱苦學習後,他正式學滿出師,成為一名手藝精湛的箍桶匠,並在妙橋開了家店鋪,專賣自己製作的木製物品,並承接修理家什的工作。

在楊永根的記憶里,以前,箍桶匠很受歡迎,因為農村里家家戶戶都要用到箍桶匠製作的家什。尤其是有人家要嫁女兒時,箍桶匠更是必不可少。楊永根告訴記者:“以前,講究的人家嫁女兒,總要請箍桶匠帶著工具前往人家製作十幾件物品:馬桶3個,腳盆3個,飯桶2個,還要有米桶、洗衣桶等,共要花費600多元呢。其中,馬桶是最重要的一件嫁妝,再寒酸的人家也要陪嫁馬桶。”
由於楊永根手藝好,他的店鋪生意特別好,一年到頭都在製作木製品。但是,箍桶匠賺的都是辛苦費。楊永根告訴記者,即使是他這樣手藝熟練的箍桶匠,製作一個馬桶,從選料、剖料、拼縫、平整、製作底部、拋光、起線條到箍鐵條,也需要整整2天時間。
後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機器加工的普及,在塑膠製品、鋁製品的衝擊下,箍桶匠製作的產品越來越廉價了。楊永根告訴記者:“以馬桶來說,以前能賣50元一個,現在只能賣二三十元錢了,越來越賺不到錢了。”
楊永根曾經收過3個徒弟,他想把一身的手藝傳下去。然而,由於箍桶生意越來越冷清,箍桶製品的市場越來越小,徒弟們早就轉行不幹了。老楊自從8年前關閉店鋪後,就在家裡過起了清閒的老年生活,偶爾幫人家修理飯桶、腳盆。他說:“來找我修理的基本上是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沒有一個年輕人來找我修理木器的。”
看著如今箍桶製品遭冷落,楊永根失落之餘也有自己的看法:木製的生活用品有著塑膠或者金屬器具難以企及的優點,木製品透氣性好,放東西不易變質;農田裡施肥時用木桶裝化肥,在太陽下曬也很難融化;木桶裝熱水即使在冬天水也不太容易冷。但是在由各種新型材料製成的物品的衝擊下,箍桶產品的一成不變、外觀守舊、不輕巧、做工耗時等因素導致了它被淘汰:抽水馬桶替代了傳統的木馬桶,不鏽鋼鍋蓋替代了木鍋蓋,塑膠腳盆替代了木腳盆,這些變化都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只是,很多時候,當楊永根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些他曾經賴以為生的斧子、鐵鋸、刨子、鐵鑿、鐵錘等一大箱子的工具,輕輕地撫摸著這些經歷了歲月的洗禮、被摩擦得發亮的工具,他常常感慨:不知道這些傳統的手工藝該由誰來傳承?

箍桶技術面臨失傳

箍桶的活太苦了。現在的孩子都不肯繼承箍桶技術的衣缽。而且現在居民都住進了高樓大廈,箍桶匠想進小區箍桶,物管會阻止。而且用塑膠桶、瓷桶、金屬盆的越來越多。但木桶的好處是其他桶無法替代的。但是,箍桶術恐怕就要從此失傳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的職業IT人才等,如雨後春筍一般不斷湧現。也正是因為社會的進步,有些老行當已經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漸去漸遠。如老虎灶、白鐵匠、剃頭挑子、彈棉花、磨剪鏹菜刀……但它們確實曾興盛一時,有很多人為此勞碌一生。這些業者用自己的雙手豐富著人們的生活。

正在消逝的那些老行當

兒時的記憶中,誰沒有吃過糖人,誰沒有哭喊著還得落在剃頭匠的手裡?讓我們記住這些正在消逝的行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