篾匠

篾匠

篾匠,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現在篾制工藝品也很受人們的歡迎。篾匠最重要的基本功就是劈篾,把一根完整的竹子弄成各種各樣的篾,首先要把竹子劈開,再把它不同的部位做成各種不同的篾。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英美煙公司出品的煙畫《篾匠》《篾匠》
中文名稱:篾匠,漢語拼音:mièjiàng,英文名稱:[craftsman who makes articles from bamboo strips] 用竹子的薄片編制日常用品工藝品的手藝人。
篾匠中國是一門古老的職業,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幾乎被淘汰。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現在篾制工藝品也很受人們的歡迎。

行業技能

工具篾匠工具看上去不很複雜,一把將竹子盤成細篾的篾刀,是必備的工具,再就是小鋸、小鑿子等,還有一件特殊的工具就是:“度篾齒”,這玩意兒不大,卻有些特別,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製的小槽,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卻能把柔軟結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
基本功篾匠的基本功包括:砍、鋸、切、剖、拉、撬、編、織、削、磨。剖出來的篾片,要粗細均勻,青白分明;砍的扁擔,要上肩輕鬆,剛韌恰當;編的篩子,要精巧漂亮,方圓周正;織的涼蓆,要光滑細膩,涼爽舒坦。篾匠手藝是一門細緻活,要經過多年磨練才能達到精熟的程度。

工藝流程

篾匠篾匠——破竹
取竹春竹不如冬竹,春竹嫩,易蛀,冬竹又要選小年的冬竹,有韌勁;不管春竹冬竹,必須要鮮竹,才能編簍打簟。當日砍來的鮮竹最好,但最多也不能放過10天,否則剖不出篾來;剛編好的竹器還不能馬上放在太陽底下曝曬……竹子劈成較細的篾後,最外面的一層帶著竹子的表皮,行話叫“青篾”,這層篾最結實,不帶表皮的篾,就叫“黃篾”,黃篾比青篾的結實度就差遠了,但它也有用途,像籮筐、曬箕的主要部位,由於需要量大,一般用黃篾,而竹器的受力部位,就要用青篾來做。像經常跟水接受的用具,如籃子、筲箕之類,就不能用黃篾,但它們大多是用本地的小竹子做的,堅牢度也不怎么樣,一般用上一年左右,就要換新的了。
破竹篾匠的絕技,一枝筆挺的毛竹去枝去葉後,一頭斜支在屋壁角,一頭擱在篾匠的肩上,只見篾匠用鋒利的篾刀,輕輕一勾,開個口子,再用力一拉,大碗般粗的毛竹,就被劈開了一道口子,啪地一聲脆響,裂開了好幾節。然後,順著刀勢使勁往下推,身子弓下又直起,直起又弓下,竹子節節劈開,“噼啪噼啪”響聲象燃放的鞭炮。但很快,那把刀被夾在竹子中間,動彈不得。此時,篾匠師傅放下刀,用一雙鐵鉗似的手,抓住裂開口子的毛竹,用臂力一抖一掰,啪啪啪一串悅耳的爆響,一根毛竹訇然中裂,姿勢有舞蹈般優美。
篾匠師傅破竹,像布店裡撕布,瀟灑利索。
批篾片篾匠活的精細,全在手上。一根偌長的竹子,篾匠師傅掏出不同樣式的篾刀,把竹子劈片削條。從青篾到黃篾,一片竹竟能“批”出八層篾片。篾片可以被剖得像紙片一樣輕薄,裊裊娜娜地掛在樹枝上晾著,微風一吹,活像一掛飛瀑……篾片再剖成篾條,篾條的寬度,六條並列,正好一寸。然後是“拉”,將刮刀固定在長凳上,拇指按住刀口,一根篾子,起碼要在刮刀與拇指的中間,拉過四次,這叫“四道”。厚了不勻,薄了不牢,這全憑手指的感悟與把握。可想,當光潔如綢的篾條,一根一根從手中流出,與其說是篾刀的使然,倒不如說是篾匠手上皮肉的砥礪。編織篾匠師傅把竹絲橫縱交織,一來一往,編成碩大的竹墊、編成圓圓的竹篩、編成尖尖的斗笠、編成鼓鼓的籮筐,反正你想編什麼就給你編什麼。面對驚訝的孩子,篾匠呵呵地笑著,從不間斷手中的活計。譬如編竹蓆,篾匠蹲在地上,先編出蒲團般大的一片,然後就一屁股坐下來,悄然編織開去。編一領竹蓆,少則三天,多則四五天,耐得了難忍的寂寞還不夠,還要有非凡的耐心、毅力,甚至超然物外的那么一種境界。

營生範圍

舊時,篾匠營生範圍涉及人們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幾乎哪裡都有篾器的影子:淘米的筲箕,舀水的筲筒,刷馬桶的纏笊,遮陽擋雨的斗笠,暑天用的篾枕竹蓆竹床……利用天然的竹子制器皿,可謂我國古代先民的一大創造。竹子在南方比較常見,其質地堅韌、不易腐朽,中空有節。橫向截之,可盛水、盛物;縱向劈之,可成絲、成片,用途更廣。古人經常用竹子製作書寫用的竹簡、裁切用的竹刀、打仗用的竹槍等。後來人們日常用的椅子、筐子、籃子等,也經常用竹子製作。特別在南方的鄉鎮城市中,製作販賣竹製品的店鋪很多。這些店鋪的幌子多是高高掛起的一個大竹筐,筐下垂著塊三角紅布。店前的攤子上一般都擺著各式各樣的竹器,攤子的後邊多有兩三個篾匠在劈竹編筐。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篾製品市場迅速萎縮。近幾年,人們環保意識增強,篾製品又逐漸有了一定的市場。

史話趣談

篾匠篾匠——編制

篾匠的全部“家生”是:一條黑膩的圍裙,一隻方型的竹箱。篾匠活大多在膝蓋上做,圍裙是必不可少的;竹籃內環置一竹圈,插著各式篾刀,底下是竹尺、鑿子、鑽子,上面有竹編的蓋子,晴天蓋住擋灰塵,雨天取下當斗笠,方便得很。還有一件度篾齒,這東西有些特別,鐵打成像小刀一樣,安上一個木柄,有一面有一道特製的小槽,它的獨特作用是插在一個地方,卻能把柔軟結實的篾從小槽中穿過去。
農村人幾乎每年都要請篾匠師傅到自己家來做活,按天數付工錢。篾匠手藝是細緻活,做得好是不需要吆喝的,東家還沒有做完,西家就來請了,風光地上門,踏實地做事,體面地拿錢。家裡雇了篾匠師傅,除一日三餐管飯外,下午還得供一餐點心,每天做工前給一包香菸,雄獅、利群,或大紅鷹,儘管煙有些中檔甚至低級,但篾匠師傅卻很是滿足。給不給香菸,那是東家的道理,也是請手藝人的規矩。
篾匠這個營生不輕鬆,太苦,看他們的雙手,要想形容得貼切,應該用“樹皮”兩字。十根指頭,十支虬盤的樹根,粗糙龜裂的手,貼了五六條虎皮膏藥。要是寒冬,這雙老手必定是溝壑縱橫。十個篾匠九個駝,他們走起路來,慢慢顯示出一雙羅圈腿,這十有八九是因為編竹蓆釀成的。成天伏在地上編竹蓆,彎腰、曲背,怎能不駝不羅呢?農民的汗水落入土裡,篾匠的汗水卻是熬盡在絲絲縷縷交織的竹蓆里。俗話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遺憾的是,篾匠吃了多少苦,只有他們自己心裡知道,但他們距離人上人也實在太遠了些。世上的事,不如人意者常八九,一生幾乎都在艱辛編織中耗去青春的篾匠,或許深深體味其中的況味,只能用緘默表達自己的感受吧。民謠說:醫生屋裡病婆娘,石匠屋裡磨光光,木匠屋裡栽架子床,篾匠屋裡破篩籃。意思是說,做手藝的大都在為人作嫁衣裳,自己家裡卻一無所有。

職業現狀

衰退
篾匠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個陌生的詞語。隨著塑膠製品的出現與普及,木製品和篾製品在日常生活中逐漸被淘汰,而與這兩類生活用品息息相關的箍桶匠和篾匠也日漸沒落。
地處中國大陸最南端的雷州半島,過去山林密布,熱帶叢林鬱鬱蔥蔥,竹是常見之物。由於山林里竹子和藤類都多,雷州半島當地的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提籃、筲箕、撮箕、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竹器美觀大方,牢固結實,經久耐用,所以,雷州半島地區做篾匠的人也有不少。
機會
家住普陀展茅茅洋的馮安,今年已經60多歲,從事篾匠這一行也有40多年了。和很多同行一樣,馮安也曾因為這一行的沒落而退出過。後來因為一個轉機,馮安又重新投身於篾匠行列。“漁民捕上來的蟹,都盛在沈家門水產碼頭上的蟹籮里,沒有蓋子,螃蟹要往外爬,太實的蓋子,要把蟹籮里的蟹憋壞。”馮安說,用篾和包裝帶編織成的蟹籮蓋既能防止蟹外爬又能透氣,受到了漁民們的歡迎,也讓他找到了新商機。
馮安在家裡弄了一個小作坊,他負責劈竹子,他的妻子負責將劈好的竹子纏成圈,同時又雇了幾個鄰居來打包裝帶,幾個人分工合作,一天大概能賣掉700多個蟹籮蓋。馮安告訴記者,去除人工費、竹子和包裝帶的成本,他們夫妻倆一年做蟹籮蓋的收入大概有七八萬元。
靠著適應市場需求,做蟹籮蓋,幾乎要被遺忘的篾匠有了用武之地,不但解決了經濟來源,也讓自己的手藝有了新出路,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浙江省常山縣老篾匠章嘉水,做篾匠活從爺爺手上一直傳到他手上,帶了9個徒弟,與父親章華林一道,10多人在各村生產隊連續乾一個多月的篾匠活,在常山縣城鄉範圍知名度都高了起來,為行業公認有名的篾匠師傅。到了1985年,也不再做篾匠活。
2014年在常山縣經信局幹部鼓勵下,章嘉水以竹書鞋匾、拜年細竹籃、竹藝玉冠瓶3件作品參評,獲2014年衢州市民間工藝大師。
篾匠的“逆襲”為傳統工匠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在守著舊手藝的同時,我們是否能尋找一些新的創意與突破,使自己的手藝與時俱進,免於流失。

正在消逝的那些老行當

兒時的記憶中,誰沒有吃過糖人,誰沒有哭喊著還得落在剃頭匠的手裡?讓我們記住這些正在消逝的行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