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

斗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基本信息

簡介

斗笠斗笠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起源

斗笠斗笠
斗笠起始於何時,已不可考,但《詩經》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說明它很早就為人所用。《說文》中提到一個“簦”字,意為竹篾編的有蓋有柄的遮陽擋雨的器具,而有蓋無柄的則稱之為笠,又叫笠帽。俗語稱之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又稱笠、笠子、笠帽。從《詩經》“何簑何笠”、《國語》簦笠相望”來看,斗笠作為雨具,至遲出現於公元前5世紀初。此後,斗笠在民間一直沿用,常以材質區別品名。①箬笠:即竹笠。又稱箬帽。以箬(一種細竹)的葉或篾,夾細紙製成。②草笠:以草梗編成。其中蘆葦質的稱葦笠,香蒲質的稱蒲笠。③氈笠:以毛氈片製成。④雨笠:雨林地帶採用當地棕皮、棕毛編結的大斗笠。朝鮮日本東南亞地區的斗笠各具特色(見圖)。

製作材料

斗笠斗笠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並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斗笠,又名箬笠。“楚謂竹皮曰箬”(《說文》),即以竹皮編織的斗笠。“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張志和《漁父》)。有的斗笠,以葵葉鋪陳笠蓋,因而稱之為葵笠。有的則以筍殼夾於竹篾中,“筍皮笠子荷葉衣,心無所營守釣磯”(唐•高適《漁父歌》)。
在武俠小說,斗笠常為高人手中的武器,往空中一擲,鏇轉飛行,直奔對方頭頸,使讀者嘆為觀止。

歷史

斗笠斗笠
瑞金生產斗笠歷史悠久。1934年,壬田、日東等地生產斗笠萬頂,支援紅軍打仗。解放後,產品曾多次參加全省農工產品展覽會。斗笠是選用優質木竹皮紙,秉承傳統工藝方法製作,可遮陽避雨,美觀輕便,古樸別致,受到國內外客商的青睞。近幾年,瑞金的斗笠不斷銷往全國各大中旅遊城市,出口新加坡香港澳門泰國等地。

傳統漢族服飾(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