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端

玄端

玄端是古代的一種黑色禮服。緇布衣。祭祀時,天子﹑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禮亦用之。天子晏居時亦服之。

簡介

玄端玄端

玄端為先秦時通用的朝服及士禮服,是華夏禮服“衣裳制度(衣分兩截,上衣下裳)”的體現。後深衣(上下連制的服制)流行後玄端逐漸廢止,後來明代恢復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玄端服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長二尺二寸,因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稱端。又因玄端服無章彩紋飾,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內涵,所以這種服制稱為“玄端”。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臨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

“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穿著場合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為國家的法服,天子平時燕居之服。諸侯祭宗廟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廟,叩見父母也穿這種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長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無紋飾,以其端正,故名為玄端。諸侯的玄端與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黃裳,下士配前玄後黃的雜裳,並用緇(黑)帶佩系如裳之色的(bì音畢)。

華夏乃禮儀之邦,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比別的民族更注重講長幼有序,男女有別。

華夏禮服語言(注意,是最高的禮服):男子上衣下裳,取意上法先王古制;女子衣連裳,寓意德貴專一。

男子朝玄端,夕深衣。因為早上的禮儀更鄭重。玄端其實是很規範的男子禮服,多做朝服和祭服用。

現在來看,玄端服被唐突得非同小可——

1、不分場合——除了祭祀和朝會,平常是不隨便穿的(當然現在沒有朝會,應該只用在祭祀場合) 。

2、男女無別——玄端是典型的男性服飾,女子不該穿著。

3、級別僭越——大夫纁裳,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除了正婚禮等可以攝勝的場合,再穿纁色帷裳就是僭越了。

古文中介紹玄端

周制玄端周制玄端
所謂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臨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影響有過於深衣者。然則深衣既行,玄端遂廢。《玉藻》上說玄端的“衽”當旁,這個是玄端的舊制;朱子則說,玄端的衽是交映垂之,為燕尾狀。玄衣,用布十五升,長二尺二寸,因為古布幅二尺二寸,則每幅皆成正方,故稱端。若士,袂寬二尺二而收口一尺二;大夫以上,袂寬三尺三,收口一尺八。雖然古代圖示上往往畫為廣袖,但漢代畫像石多為收口,可想其制。衣無文飾。

玄端的裳很有講究。上士玄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雜裳前玄後黃。裳當用襞積,用七幅布,前三幅後四幅。或曰每幅作三襞積,祭服朝服襞積無數。

,就是蔽膝,與裳同色。一說,士以爵韋為鞸。爵,赤而微黑,如雀頭色。天子之鞸,四角維持原樣。公侯四角出各去五寸,令角變方,上邊去掉部分各補以爵韋六寸,其中一寸為緣邊,下邊以素(熟絹)補,以五彩(青紅黃白黑)絲帶為邊緣。大夫下邊兩角如公侯,上兩角作成圓形。士維持原狀。玉藻上說,一命縕(赤黃色)(就是鞸,蔽膝)幽(黑色)衡(佩玉的上邊一塊寬的用來墜下邊玉的),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青綠色)衡。按他用“韍”當是為玄冕爵弁服的配飾。根據周禮,公侯伯之卿三命;公侯伯之大夫,子男之卿再命;公侯伯之士,子男之大夫一命。這裡一命縕韍倒是同於士玄端,大體可相見大夫玄端當赤巿,那么其玄端也就是纁裳了。

革帶,用以佩鞸。二寸寬。

大帶,天子用素熟絹,寬四寸,腰布及耳、紳皆上下緣半寸邊,上為朱色,下綠色。大夫素熟絹,寬四寸,耳及紳緣邊,外玄而內黃色。士用白繒,紳部緣黑繒邊。士紳長三尺,有司長二尺半,約當腰下三分之二。用組約紐,稱結,長與帶齊。、紳、結三者相齊。

鞋:一說,屨舄各像其裳之色。士冠禮有玄端,黑屨,青絇(鞋頭裝飾用以穿鞋帶)、繶(飾鞋絲帶,在鞋下端)、純(邊緣,在鞋上口),純寬一寸。夏葛屨,冬皮屨。士喪禮則曰,皆緇絇、繶、純、組,綦(鞋帶)結於踵。文獻多赤舄方履,不得其詳。

士玄端制度(吳飛撰)

裁用布,衣玄,裳色上士玄,中士黃,下士雜(前玄後黃)。

衣全四幅,其長二尺二寸。(用布二幅,中屈,下垂。前後共為四幅,如今之直領衫,但不裁破。)

衽交解兩幅,上屬於衣,其長二尺五寸。(每幅裁為二幅,一頭廣;一頭窄,當廣頭之半。以廣頭向上,布邊向外,左掩其右,交映垂之,如燕尾狀。又稍裁其內旁大半之下,令漸如魚腹而末為鳥喙,內向綴於裳之兩旁。)

圓袂。(用布二副,各中屈之,如衣之長,屬於衣之左右,而縫合其下以為袂。其本之廣如衣之長,而漸圓殺之以至袂口,則其徑一尺二寸。)

方領。(兩襟相掩,衽在腋下,則兩領之會自方。)太常案:經傳無文。

無緣。(領、緣與衣用同色布,故曰無緣。)太常案:無明文,存疑。

裳用布七幅,襞積無數,不殺。(三幅相屬在前,兩側各二幅相屬,繫於後。兩側開衩處,以衽掩之。)太常案:明制,幅三襞積。

鞸。(與裳同色,或爵韋為之。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直裁之,四角不殺。)太常

案:鄭注,天子之士直,諸侯之士方。

大帶。(帶用白繒。廣四寸,夾縫之。其長圍腰,再繞而結於前,再繚之為兩耳,乃垂其餘為紳,下與鞸齊。以黑繒飾其紳。復以五彩條(黃青紅白黑),廣三分,約其相結之處,長與紳齊)

玄冠。(用委貌冠。上小下大,長七寸,高四寸,前高廣,後卑銳,無笄有纓,形如覆杯,皂色絹為之。)

黑屨。(青絇、繶、純,純寬一寸。夏葛屨,冬皮屨。)太常案:一說,隨裳色。

玉。(瓀玟,縕組綬。)

笏。(竹製。長二尺六寸。中博三寸,自中而上殺至二寸半,自中而下殺至二寸半。

傳統漢族服飾(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