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冠

冕冠

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也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

基本信息

簡介

冕服冕服

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是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冕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

記載

冕服冕服

冕冠的頂部覆蓋一長形木板,稱為冕版。冕版又稱為“延”,用細緻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圓後方、前低後高。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象徵皇帝有謙恭的美德,能傾聽民意,關懷天下百姓,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又《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如《字彙·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因冕旒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髮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鬆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系玉瑱的彩線,稱“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瑱,以玉充耳也。”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杜預·註:“瑱,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系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瑱以塞耳。”所以瑱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

說明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統纊。”

延:又寫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liu2: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里裱朱色紗做成。

玉笄(ji1):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髮。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繫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有人認為其發展為天河帶。

天河帶: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而本圖原本是漢代冕冠示意圖,自然沒有天河帶。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形制介紹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冕冠實物

目前能見到的冕冠實物均為明墓出土,如北京明定陵的兩頂十二旒冕冠、山東魯荒王墓、江西宣益王墓、湖北梁莊王等墓出土的明朝皇太子、親王等級的九旒冕冠(其中,魯荒王墓的保存較好、宣益王墓的出土時已破碎、梁莊王墓的出土時僅剩冠上構件)。

傳統漢族服飾(一)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約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