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科技學院是一所全日制公辦普通本科院校,由兩所具有60年辦學歷史、在社會各界享有良好辦學聲譽的原中央部委屬學校——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全國示範性高工專重點建設學校)合併組建,於2004年5月經國家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學校以工為主,以石油、冶金、機電為特色,涵蓋理、工、經、管、文,是一所多學科多層次協調發展,行業優勢突出,辦學特色鮮明,蘊藏著勃勃生機與較大發展潛力的高等學校。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科技學院
重慶科技學院占地2000餘畝,建築總面積50餘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總值9950餘萬元。位於重慶大學城占地1500畝的新校區東鄰歌樂山國家級森林公園,西有縉雲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學習、生活和文化體育運動設施齊全配套,是重慶市“文明單位”和“園林式單位”,充滿著生機與活力。

學校圖書館建築面積42000多平方米,藏書60萬餘冊,並擁有大批數位化信息資源。學校現有教職工139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11人,專任教師中正副教授253餘人,博士83人、碩士425人,在讀碩士、博士16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省(直轄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學術帶頭人4人、學術帶頭後備人選2人、中青年骨幹教師16人、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畫)24人。普通全日制在校學生16000餘人,來自全國31個省市(區)。學校依託石油、冶金行業辦學,近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學校現設有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院、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化學化工學院、建築工程學院、安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經濟系、數理系、生物系、人文與社會科學系、藝術系、外語系、體育系等15個二級院系,並設有繼續教育學院和高等教育自考辦公室。開設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土木工程、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國際經濟與貿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會計學、數學與套用數學、英語、漢語言文學、藝術設計等29個本科專業和鑽井技術、油氣開採技術、冶金技術、材料工程技術等29個專科專業。 其中,石油工程專業為國家級品牌專業,冶金工程專業為市級品牌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自動化、土木工程、會計學、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等6個專業為校級特色專業。

學校文化

校徽

重慶科技學院校徽設計元素運用了幾何化的方形和圓形。圓形的組合就像微分子世界和宇宙世界的造型,並以藍色和紫色為標準色,象徵重慶科技學院和諧永恆、團結理智、包容高深的學校形象。方形和圓形重合在一起,顯示科技重邏輯、嚴密的理性特徵,表達了科技學院對內嚴謹,對外開放的辦學理念,正所謂“圓於外而方於內”。另外,二者重合在一起像一個時空隧道,表現出科技和科技學院的發展性和未來性。三人為眾,三個圓形表示重慶科技學院要依靠眾人之力,眾人之智和多元化學術思想來實現學校“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

校訓

厚德、博學、礪志、篤行八字校訓從品德、學業、精神、實踐四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其釋義如下:
厚德,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出自於《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博學,學識廣博,即寬厚的基礎理論、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嫻熟的基本技能;文理兼容,百科兼納,專業領域遊刃有餘,高質量、複合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出自於《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和《論語》:“君子博學於文”。
礪志,磨礪堅強意志,志向專一,堅忍不拔、知難而進,迎難而上,注重陶冶學生的人文精神。出自於蘇軾《晁錯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篤行,實事求是,崇尚實幹,忠貞不渝,執著追求,身體力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問思辨貴在篤行。出自於《禮記·中庸》:“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校慶

校慶是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特殊的校園文化現象。她是一個學校一定歷史時期辦學歷史的總結,辦學成果的展示,辦學特色的體現,辦學形象的塑造,辦學理念的升華。概言之,是一個學校校園文化的總演示。重慶科技學院是由1951年11月建校的原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1951年9月建校的原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於2004年5月18日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因此,經學校研究決定,將重慶科技學院的建校年代確定為1951年,校慶紀念日確定為5月18日。
2011年5月18日,重慶科技學院舉行60周年校慶。

歷史沿革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科技學院
原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1951年。當年7月,為了適應全國冶金工業發展的迫切需要,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決定籌建“西南工業部鋼鐵工業管理局專修科”,選址於原巴縣馬王鄉(今屬九龍坡區)。1952年4月,改校名為“西南工業部冶金工業學校”。1952年11月12日,萬里同志(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工業部副部長)簽署命令,將學校名稱改為“重慶鋼鐵工業學校”。1953年由中央重工業部撥款,易地復興村(今大渡口區鋼鐵村)興建校舍,翌年春學校遷此辦學。1959年6月,根據賀龍同志(時任西南局第一書記)命令,學校搬遷至楊家坪原西南工會幹部學校舊址(即九龍坡區西郊支路十九號(現已拆除))。1980年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專。1984年實行冶金部與重慶市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1985年,由冶金部教育部批准,學校升格為“重慶鋼鐵專科學校”。1992年,國家教委又將校名調整為“重慶鋼鐵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7月,學校劃轉至重慶市,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重慶市地方管理為主的領導管理體制。1999年2月,經重慶市人民政府同意並報國家教育部批准,學校更名為“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

原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創建於1951年。為培養新中國石油工業急需人才,1951年9月2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業專科學校”,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石油管理總局,校址選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化龍橋。當年招收專科生,與重慶大學合作辦學。為了適應國家對一線套用人才的需求,學校於1953年由專科改為中專,更名為“重慶石油工業學校”。1955年石油工業部成立後,更名為“石油工業部重慶石油學校”,校址由化龍橋遷到大坪(即北校區現址)。19

78年9月,學校領導體制改為部、省雙重領導,以石油工業部為主,校名為“重慶石油學校”。198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確定為全國重點中專。1994年3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學校由中專升格為專科,更名為“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1998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遴選為全國示範性普通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1988年、1998年石油工業部先後改制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2003年學校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劃轉重慶市人民政府管理。實行重慶市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共建,以重慶市為主的管理體制。

2004年5月18日,經國家教育部批准,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和重慶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成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重慶科技學院。

師資力量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科技學院
學校現有教職工136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10餘人,專任教師中正副教授310餘人,博士58人、碩士372人,在讀碩士、博士160餘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8人,省(直轄市)級以上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學術帶頭人2人、骨幹教師10人、中青年骨幹教師(資助計畫)29人。普通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餘人,來自全國31個省市(區)。學校依託石油、冶金行業辦學,近年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
學校堅持以“培養人才,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為辦學宗旨和“立足重慶、背靠行業、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辦學思路,深入實施“特色立校、文化興校、人才強校”發展戰略,確立了儘早把學校辦成一所特色鮮明、國內知名、走向國際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學的奮鬥目標。
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全面發展,遵循規律,以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於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和研究環境,先後為社會輸送了六萬餘各級各類建設人才。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節、體育文化節、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大學生文藝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以及“紅五月·青年成才”主題系列活動、英語演講比賽、計算機技能大賽、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豐富多彩。學生在全國的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與製作和體育競技舞蹈等相關競賽中獲得了120餘項國家、省市級獎勵。2007年,我校女子足球隊獲得全國大學生女足錦標賽亞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肩負新的歷史使命。重慶科技學院第一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學宏偉目標,重慶科技學院是伴隨教育改革發展和重慶直轄的歷史進程應運而生,也必將與重慶“新特區”一起騰飛。

歷屆英才

周壽桓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57年畢業於重慶鋼鐵工業學校冶金裝備專業,我國光電子學與雷射技術方面的著名專家。196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委主任,兼任中國電子學會量子電子學與光電子學分會秘書長。
朱新才畢業於重慶鋼鐵工業學校冶金裝備20班,後獲燕山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碩士學位,二級教授。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歷任重慶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副校長、重慶科技學院副院長、重慶理工大學校長,現任重慶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趙世慶現任重慶市長壽區委副書記、區長。原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副董事長、黨委副書記(正廳局級),重慶市國資委副主任、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中鋁西南鋁板帶有限公司董事長。現任重慶市人大代表,高級經濟師,1982年7月畢業於原重慶鋼鐵工業學校自動化專業。
唐代治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經理,84屆地質26班畢業生。
吳洪奎中國石化江漢油田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鑽34班)。
鄒繼新高級工程師,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鋼鐵8601班學生。
陳 琳西南鋁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軋鋼26班。

張利明杭州鋼鐵集團公司副總經理。2001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張六喜南京鋼鐵聯合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鐵15班)。
王丁子河南安鋼集團信陽鋼鐵公司黨委書記(鐵19班)。
沈 鈞中共攀枝花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1982年畢業於重慶鋼鐵工業學校煉鐵專業。
潘向宇重慶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1982年畢業於重慶鋼校數師大專班。
李懂章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思想政治工作部副主任。畢業於重慶石油學校86屆地質專業。
冷 潛現任中國石化中原油田公司黨委副書記、工會主席。1983年畢業於重慶石油學校鑽井專業。
容一敏新生代華語男歌手,2009年畢業於重慶科技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是一個包攬作詞、作曲、編曲於一身的全能藝人。

合作發展

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辦學,近年來先後與重慶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燕山大學西南石油學院重慶工學院、解放軍後勤工程學院等建立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合作關係,聯合開展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現代遠程教育和成人繼續教育。同時,學校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庫克大學、加拿大霍蘭學院和范莎學院俄羅斯西伯利亞國立工業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美國國際鑽井承包商協會(IADC)等國外高校和國際行業組織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開展了系列的國際學術交流和國際人才培訓與認證活動。學校依託行業,堅持開展產學研合作辦學,先後與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冶金行業簽訂產學研合作辦學協定。
學校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人才培養為中心,辦學質量為生命,長期堅持打好基礎、注重能力、激勵創新,加強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先後為社會輸送了六萬多名各級各類建設人才。廣大教學科研人員積極進取,獲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17項,國家專利10項,有30餘篇論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檢索和收錄。學生在全國的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與製作和體育競技舞蹈等相關競賽中獲得了100多項國家、省市級一、二、三等獎勵。

學校以教學工作為核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承擔了一批國家863重點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研究,一批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科技開發和產品設計項目研究,2007年度的科研經費已超過3000萬元。學校科研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5項,省(部)級以上教學成果獎8項,國家專利21項,有40餘篇論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檢索和收錄。
目前,全校師生員工正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深化改革,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為把學校建成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特色鮮明、質量上乘、規模適度、結構合理,自我發展能力較強,地方一流,國內知名,走向國際的高水平科技大學不懈奮鬥。

科研總況

概覽

學校以教學工作為核心,積極開展科學研究,承擔了國家863重大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一批企業的產學研合作科技開發和產品設計項目研究,學校科研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4項,授權專利116餘項,學校主持國家級項目及子課題30項,其中國家哲學社科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7項,國家863項目子課題、國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重大項目子課題各1項,主持省部級課題230餘項,其中2012年科研經費突破1億元[3]。有660餘篇論文被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檢索和收錄。

重要成果

由重慶科技學院航空航天功能材料與元件研究中心研製的“航天三高”特性功能元件成功助推“神舟九號”完美升空。該“航天三高”特性的高可靠性新型永磁體套用於神舟號飛行姿態控制系統的核心部件,已成功套用於“嫦娥二號”、“天宮一號”、“神舟八號”和本次發射成功的“神舟九號”上,今後還將套用於“神舟十號”、“嫦娥三號”等。
由重慶科技學院雷宗明教授科研團隊承擔的國家“863”重大項目“南海深水錶層鑽井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研製的“深水錶層鑽井泥漿密度動態調節裝置”配置在“海洋石油981”平台,裝置各項技術指標均超過國外DKD設備的數據,申請了4項專利。我們掌握了海洋深水錶層鑽井工藝技術及裝備,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技術空白,為我國海洋石油的“深水戰略”做出了貢獻。

校園文化

學校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全面發展,遵循規律,學生科技與文體競賽的作品與成果依法治校的教育理念,致力於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活、學習和研究環境,先後為社會輸送了十萬餘名各級各類建設人才。文化藝術節、科技創新節、體育文化節和傳統節日文化系列、新年文化系列的“三節兩系列”活動,以及社會調查、志願服務、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紅五月·青年成才”主題系列活動、大學生職業規劃設計比賽、英語演講比賽、計算機技能大賽、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競賽等豐富多彩。學生先後在全國的大學生數學建模、電子設計製作、機器人和體育競技舞蹈等相關競賽中獲得了180餘項國家、省市級獎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肩負新的歷史使命。“十二五”發展期,學校繼續堅持黨的辦學方針,沿著社會校園活動(31張)主義辦學方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落實國家和重慶市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以推進強本建碩、打造學科特色、擴大合作開放、合力造就名師、凝鍊大學文化為重點任務,奮力譜寫學校科學發展的新篇章,為早日建成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學而不懈奮鬥!

獎助政策

研究生獎學金(每年100%覆蓋)
一等獎學金若干名:9000元/人;
二等獎學金若干名:6000元/人。
第一學年依據入學綜合成績評定;自第二學年開始,依據上一學年綜合成績重新評定。每學年獎學金分兩次發放,在每學期開學後第二周執行。有補考或受學校處分者,不能參加獎學金評選。

重慶市高校一覽

重慶大學一覽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