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簡稱重慶市科協)是重慶市科技工作者的民眾組織,是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政協的組成單位,是黨和政府聯繫科技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基本信息

簡介

重慶市科協成立於1959年12月5日,現已發展成為擁有127個全市性學會,40個區、縣(自治縣、市)科協,220個企事業科協,以及30餘萬會員的科技團體,代表著重慶市科技界。
第一屆至第四屆市科協的主席分別是:周澤昭錢悳楊緒燦、吳雲鵬。
重慶市直轄後第一屆市科協主席向仲懷,黨組書記王子源。第二屆市科協主席祝家麟,黨組書記李天安

職能

(1) 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
(2)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
(3)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衛科學尊嚴,推廣先進技術,開展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4) 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學術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
(5)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國家科學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國家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
(6) 表彰獎勵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舉薦人才。
(7) 開展科學論證、諮詢服務,提出政策建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接受委託承擔項目評估、成果鑑定,參與技術標準制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認證等任務。
(8) 開展民間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發展同國外的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9) 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10) 興辦符合科學技術協會宗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

機構發展

科協的建立和發展是黨的民眾路線和民眾工作在科技界的具體體現。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征途上,科協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國家科技工作的格局中,中央對科協性質、任務和作用的社會定位非常明確:政府及有關部門承擔著行政管理的職能,科研院所和有關高等院校擔負著科技攻關和攀登高峰的重任,企業要努力成為技術開發的主體,科協及所屬團體則在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對外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和科技諮詢等社會公益性科技工作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幾個方面緊密配合、相互協作,共同譜寫科教興國的新篇章。
40餘年來,重慶市科協在中共重慶市委的領導下,在上級科協的關心支持下,團結廣大科技工作者,解放思想,轉變觀念,開拓進取,真抓實幹,在學術交流、科學普及、對外民間科技交流與合作、科技諮詢、促進科技經濟結合和建設科技工作者之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在“竭誠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積極為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服務,努力為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服務”工作中,為我市三個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黨和國家領導人李長春、許嘉璐、周光召等以及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的主要領導和中國科協書記處的領導先後視察科協,對市科協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

章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民眾組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國家推動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宗旨是: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和動員科學技術工作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促進科學技術的繁榮和發展,促進科學技術的普及和推廣,促進科學技術人才的成長和提高,促進科學技術與經濟的結合。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意見,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
第三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由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以下學會、協會、研究會簡稱學會)和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組成。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由同級學會和下一級科學技術協會及基層組織組成。
第四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貫徹國家科學技術工作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風尚,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民主辦會的原則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
第五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加強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地區的科學技術交流,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祖國統一。
第二章 任 務
第六條 開展學術交流,活躍學術思想,促進學科發展,推動自主創新。
第七條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
第八條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捍衛科學尊嚴,推廣先進技術,開展青少年科學技術教育活動,提高全民科學素質。
第九條 反映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合法權益。
促進學術道德建設和學風建設。
第十條 組織科學技術工作者參與國家科學技術政策、法規制定和國家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
第十一條 表彰獎勵優秀科學技術工作者,舉薦人才。
第十二條 開展科學論證、諮詢服務,提出政策建議,促進科學技術成果的轉化;接受委託承擔項目評估、成果鑑定,參與技術標準制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認證等任務。
第十三條 開展民間國際科學技術交流活動,促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發展同國外的科學技術團體和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友好交往。
第十四條 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工作。
第十五條 興辦符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宗旨的社會公益性事業。
第三章 會 員
第十六條 全國學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各級地方學會是同級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縣級以上科學技術協會發展團體會員。基層組織發展個人會員。
第十七條 團體會員的義務和權利:
團體會員的義務:遵守本章程,執行科學技術協會的決議和決定,開展符合章程規定的各項活動。
團體會員的權利:推選代表參加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參加科學技術協會的活動,對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提出建議和批評並進行監督。
第十八條 基層組織規定個人會員的義務和權利。
第四章 全國領導機構
第十九條 全國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全國委員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領導機構。
第二十條 全國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由全國委員會召集。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
第二十一條 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和選舉辦法由常務委員會決定,其代表經全國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及有關方面民主協商,選舉產生。
第二十二條 全國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決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
二、審議和批准全國委員會的工作報告;
三、制定和修改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
四、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二十三條 全國委員會會議每年舉行一次,由常務委員會召集。
第二十四條 全國委員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
二、選舉主席、副主席和常務委員;
三、審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度工作報告;
四、決定授予榮譽職務;
五、決定其他重大事項。
第二十五條 全國委員會閉會期間,常務委員會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實施全國委員會確定的任務,批准全國委員會委員的變更或增補、團體會員的接納或退出。
常務委員會會議每季度舉行一次,由主席召集,也可委託副主席召集。
第二十六條 常務委員會下設書記處。書記處由第一書記和書記若干人組成,人選由主席提名,經常務委員會通過。書記處在常務委員會領導下主持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七條 常務委員會設定若干工作委員會和專門委員會,協助審議需經常務委員會審定的有關事項。
第二十八條 常務委員會根據需要,聘請有關部門的負責人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顧問。
第五章 全國學會
第二十九條 本章程所稱全國學會是按自然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及其相關科學的學科組建或以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和普及為宗旨的學術性、科普性社會團體。
第三十條 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全國學會的基本條件:
一、承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
二、按照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依法登記;
三、有學術帶頭人和相當數量的會員;
四、經常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及科普活動,編輯出版科學技術或科學普及刊物;
五、有健全的辦事機構和經費來源。
第三十一條 符合本章程第三十條規定的全國學會,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提出申請,經常務委員會批准,即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團體會員。
第三十二條 全國學會接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領導,執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決議,承擔並完成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委託的任務,選舉代表參加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大會。
全國學會退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須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會批准。
第三十三條 全國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每三至五年舉行一次,決定學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審議和批准學會理事會的工作報告和財務報告,制定、修改會章,選舉新的理事會。
第三十四條 全國學會辦事機構在理事會領導下開展工作,行政上受學會掛靠單位的領導。
第三十五條 全國學會凡嚴重違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給予警告、限期整頓、除名等處罰。
第六章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
第三十六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是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地方組織。
第三十七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接受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
省級學會接受省級科學技術協會領導,業務上受相應的全國學會的指導。
第三十八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協會由省級學會和市(地)科學技術協會組成。
市(地)科學技術協會由同級學會和縣(市)、區科學技術協會組成。
縣(市)、區科學技術協會由同級學會和基層組織組成。
第三十九條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執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章程和決議,推選代表參加上級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
第四十條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每五年舉行一次,決定本地區科學技術協會的工作方針和任務,審議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的工作報告,選舉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委員會。
第七章 基層組織
第四十一條 科學技術工作者集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有條件的鄉鎮、街道等建立的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基層組織,接受地方科學技術協會的業務指導。
鄉鎮科學技術協會(科學技術普及協會)聯繫指導農村專業技術協會。
第四十二條 主要任務:
一、開展社會化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引導人民民眾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倡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節約的消費模式,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二、組織和動員科學技術工作者積極參加學術交流和科學技術普及活動,促進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社會風尚的形成與發展;
三、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推廣,引導農民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開展技術諮詢、技術服務等科學技術活動,促進技術開發、技術轉讓,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
五、反映基層科學技術工作者的建議、意見和訴求,維護其合法權益,促進其生活和工作條件的改善。
第八章 工作人員
第四十三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機關對其工作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管理。
第四十四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所屬學會對其工作人員根據其編制性質和管理的需要,執行相應的幹部人事管理制度,參照掛靠單位有關的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四十五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所屬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按國家對事業單位的管理規定進行管理。
第四十六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工作人員應熱愛科學技術協會的事業,樹立為科學技術工作者服務的思想,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較廣的專業知識、較強的組織和社會活動能力。
第四十七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培養和教育,有計畫有組織地開展培訓工作,提高工作人員的政治和業務素質。
第九章 經費及資產管理
第四十八條 經費來源:
一、財政撥款;
二、資助;
三、捐贈;
四、會費;
五、企事業收入;
六、其他收入。
第四十九條 建立學術交流、科學技術普及和獎勵等專項基金。
第五十條 建立常務委員會領導下的民主理財管理體制。
第五十一條 各級科學技術協會的經費、資產及國家和地方撥給科學技術協會的不動產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調撥;各級科學技術協會所屬企業、事業的資產隸屬關係不得隨意改變。
第十章 會 徽
第五十二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由古天象儀、太空飛行器、齒輪、麥穗、蛇杖以及中文和英文標出的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稱組成。
第五十三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上印製,也可作為徽章佩戴。
第十一章 附 則
第五十四條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簡稱中國科協。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址設在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英文全稱是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縮寫為CAST。
第五十五條 全國委員會依照本章程制定《全國學會組織通則》。
第五十六條 全國學會可根據國務院《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本章程和民政部《社會團體章程示範文本》制定章程。
地方科學技術協會可根據本章程制定實施細則。
第五十七條 本章程解釋權屬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第五十八條 本章程經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實施。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
關於執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的決議
(2007年11月22日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代表大會通過)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是中共重慶市委領導下的人民團體,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地方組織,根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章程,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執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章程》,暫不制定實施細則。
本《決議》從通過之日起實施。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網路科普聯盟(簡稱“網路科普聯盟”)是由相關政府部門,全國主要科普網站和有關新聞網站、商業網站,與網際網路相關的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教育單位和大眾傳媒等領域及從事網路科普工作的專家、學者自願組成的從事非營利公益性科普活動的社會團體,由中國科協和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共同發起,並經信息產業部批准,於2004年9月2日在北京成立。
安徽公眾科技網
安徽青少年科技網
鞍山科普網
北方網
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
北京科普之窗
北京數字科普協會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
北京農業信息網
中國農業科學院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聰明泉
成都市科學技術協會
重慶市科學技術協會
北京星際遠航文化傳播中心
重慶天文網
丹徒科普園地
東方科普網
佛山市科學技術協會
甘肅大眾科普網
雲南科學技術協會
廣西科協
瀋陽市皇姑區科學技術協會
江蘇公眾科技網
吉林科技網
濟南市科學技術協會
科學無神論
晉江市科技館
湖北科普網
科學小說網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江西省科學技術協會
江門市科學技術協會
CUST聯合科技
麗水科協網
南方網
南昌科協
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
農博網
南通科學與公眾網
寧波科協網
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
寒旱區網路科普天空
湖北野考文化中心
人民網科技頻道
秦皇島市科學技術協會
新聞與傳播學院
汕頭科普網
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
陝西科技資訊
山西科普網
科普惠農網
臨沂市科學技術協會
上海科普
清華同方
全民科學素質行動
鄧小平紀念館
蘇州科普之窗
唐山科普線上
天津公眾科技網
騰訊科技
通州科普之窗
太湖科普資源網
邵陽市心理諮詢中心
科普網路電視
葫蘆島科學技術協會
西安科普網
徐州市科學技術協會
科技工作者之家
新余科普網
御虎
張家口科普網
鄭州科普網
中國地理學會
浙江省科學技術學會
中國航天科技信息
中國環境保護協會
中國科普
中國科普博覽
中國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網
中國數字科技館
中國消防網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
中國興農網
中華健康管理學雜誌
中國網
廣東科普資源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