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儒永

鄭儒永

1949年考入嶺南大學農學院。1953年畢業分配至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研究真菌的系統分類。1990年被評為博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被選聘為中科院院士。歷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際真菌協會亞洲國家發展真菌學委會副主席、國際植物分類協會真菌地衣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微生物所微生物資源前期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員、系統真菌學家鄭儒永,是5位潮陽籍中科院院士中唯一的女科學家。

基本信息

簡介

鄭儒永 鄭儒永

祖籍潮陽的女院士鄭儒永,大半生的歲月是在祖國的內地度過的。1937年日寇占領香港後,剛讀完國小的鄭儒永不得不和兄弟姐妹一道外出逃難,先後輾轉桂林、貴陽、重慶等地完成了中學學業。抗戰勝利後,鄭儒永轉學進入廣州真光女子中學,並於1949年考入嶺南大學農學院園藝系庭園布置專業學習,隨後又轉入植物病理系。1953年,鄭儒永畢業分配到剛剛成立的中科院真菌植病研究室,在戴芳瀾教授的指導下從事真菌的系統分類研究工作。1953年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植保系。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研究員、系統真菌學家鄭儒永,是5位潮陽籍中科院院士中唯一的女科學家。

鄭儒永一直致力於真菌分類系統的合理化與完善,對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屬的有性型、無性型特徵進行了研究,1985年發表的白粉菌屬級分類系統一直為國際權威刊物《子囊菌系統》採用。在種和種下級分類中糾正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大種傾向和寄主範圍過大的不合理現象。對變異性大、交叉性狀多因而分類難度很大的毛霉目進行形態結合分子系統學研究,並開創了無性型結合有性型特徵的系統分類,解決了一些有爭議屬種的分類歸屬。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霉和首次報導了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霉新種和新變種。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科學研究

鄭儒永 鄭儒永

鄭儒永一貫致力於真菌分類的合理化與完善。對白粉菌目全世界所有屬的有性型、無性型特徵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採用了遠比前人用得更多的有性型特徵,澄清和訂正了許多國際上有爭議的問題,提出了一個較為俁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屬級分類系統,一九八五年發表後一直為國際權威刊物《子囊菌系統》採用至今,保持了十六年的國際領先地位。此系統已被國際有關學術界廣泛接受。在白粉菌和下級分類中與合作者一起採用了以形態為基礎和寄主範圍以一個科為最大極限的分類原則,糾正了過去長期存在的大種主義傾向和一個種的寄主範圍過大的不合理現象。毛霉目真菌的變異性大,交叉性狀多,不少屬種遺留有大量難以解決的分類學問題,尚未建立起令人滿意的分類系統。她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分類標準而使其科、屬分類更為合理。她的研究小組還開展了毛霉目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學特性的工作以補充形態分類對屬間、種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並根據種間配合親和性和有性形態上的差異,解決了一些有爭議屬種的分類地位。對毛霉目內的整個屬的全世界所有種進行分子系統學研究以及全型(無性型和有性型)研究在國內外均屬首次。此外,她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了高等植物中的內生毛黴菌。在人體病原毛黴菌的鑑定方面也作了許多工作並發現了根毛霉屬的一個新種和一個新變種,它們是我國特有的人體病原毛霉新分類群的首次報導。新近完成的小克銀漢霉屬的專著性研究已被國際上選用為《物種二OOO工程》中此屬的權威依據。

在發展我國的真菌學事業方面,鄭儒永參與創辦了我國解放後成立的各種重要真菌學術組織,研究機構及刊物,參加了各種有關的工具書、教科書、大百科全書等編著工作。在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方面,與許多國家的許多同行保持聯繫和合作,並促成了我國與國際間的真菌學術刊物、真菌菌種和標本的交換、培養人才方面,通過講授有關課程、審改文章、回答問題、提供資料等幫助研究所內外的青年同行,並推薦了多名研究生赴國外深造;她本人直接培養的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生多名,均已以優異成績取得學位並在科研中發揮作用。

工作經歷

2011.03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籌),研究員,課題組長。

1999.11 - 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2 -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1990 - 博士研究生導師。

1986 -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地衣系統學開放研究實驗室,副研究員,課題組長。

1983 - 碩士研究生導師。

1970 - 1979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其間1970“五七”幹校一年)。

1969 – 1970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鄉支農一年。

1966 – 1969 停產鬧“革命”三年。

1965 – 1966 “四清”工作一年。

1959 – 196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兼真菌室業務秘書。

1956 – 1959 中國科學院套用真菌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兼真菌研究室業務秘書。

1953 – 1956 中國科學院真菌植物病理研究室,研究實習員。

教育背景

1953年戴芳瀾先生和鄭儒永等在標本室看標本 1953年戴芳瀾先生和鄭儒永等在標本室看標本

1952.09-1953.07, 廣州華南農業大學4年級並畢業;

1949.09- 1952.07, 廣州嶺南大學植物病理系1-3年級;

1943.09-1949.07, 廣州真光女子中學國中三年級下學期到高中畢業;

國中階段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在廣西桂林、貴州貴陽、四川重慶等地邊逃難邊斷斷續續上學。

幼稚園和國小階段在香港聖士提反女校就讀。

研究內容及目標

主要研究小煤炱菌目(Meliolales)、白粉菌目(Erysiphales)、毛霉目(Mucorales)等目真菌的系統分類學;目標在於澄清和訂正國際國記憶體在的爭議問題,從而建立起為國內外同行所普遍接受並較為合理和接近自然的分類系統。

主要科研項目

以下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的研究項目:

2011.01 - 2015.12 中國毛霉目志 (31093440)

2011.01 - 2013.12 中國枝霉科和絲枝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 (31070016)

2007.01 - 2009.12 中國水玉霉、笄霉、吉爾霉等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 (30670007)

2006.12 -2008.12 中國被孢霉屬的生理生化、分子和形態分類研究 (KSCX2-YW-Z-047)

2004.01 - 2006.12 中國毛霉科犁頭霉屬等七屬的系統分類研究 (30370005)

2001.01 - 2003.12 中國毛霉屬的形態及分子系統學研究 (30070003)

1997.01 – 199912 小克銀漢霉屬和根霉屬世界性分類系統的研究 (39670003)

1994.01 - 1996.12 中國根霉屬的形態分類及其DNA同源性的研究 (39370005)

1990.01 – 1992.12中國被孢霉屬和根霉屬的生理生化特性與形態分類的研究 (38970002)

以下為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研究室支持的研究項目:

2003.01 - 2005.12 毛霉目的系統分類(一)

2001.01 - 2002.12 中國毛霉屬的分類研究

1996.01 - 1999.12 小克銀漢霉屬和根霉屬的專著性研究

1993.01 - 1996.12 中國毛霉目(根霉屬、犁頭霉屬)的系統分類研究

1989.01 - 1992.12 中國毛霉目(犁頭霉屬、小克銀漢霉科)的系統分類研究

1986.01 - 1989.12 中國毛霉目(笄霉科等五個科)的系統分類研究

獲得榮譽

在國內外學報一級的刊物上已發表研究論文四十五篇,著作或編著九本,全國會議和國際會議論文二十二篇。科研成果曾獲中科院科技成果獎二等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潮汕海內外科技界名人

潮汕海內外名人倍出,有政法界、工業界、農業界、交通界、科技界、衛生界、財經界、文藝界、新聞出版界名人。以下是科技界名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