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之

林希之

林希之,廣東省潮安縣人,大專文化程度。是我國感光化學工業的奠基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林希之 林希之

1949年在汕頭市建立“公元”實驗室,1952年研製成我國第一張印相紙,1953年與郭明聲等創建我國第一家感光廠——汕頭公元攝影化學廠。主持研製成我國第一張人相膠片及黑白膠捲、電影膠片、製版膠片、彩色電影正片,培養了一代技術骨幹,。歷任副廠長、總工程師。是市一至五屆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

主要成就

原名林應熙,又名林馳,潮安人。1946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學系。1949年5月在汕頭建立實驗室,試製出中國第一張原始性氯素印相紙。1952年10月製成中國第一張性能接近進口相紙的感光印相紙。他將實驗室和相紙命名為“公元”,宣告中國感光工業進入新的歷史紀元。1953年4月1日,汕頭公元攝影化學廠建立,林希之任副廠長、工程師。隔年設計研製成功“空氣調理乾燥法”生產工藝,取代了簡陋的“石灰吸濕乾燥法”。1955年4月試製成功中國第一張人像膠片。7月任第一副廠長兼總工程師。1956年後,組織研製成功了黑白膠捲、黑白電影正(負)片、黑白高速照相膠片、X光膠片、印刷製版系列膠片和水溶性正型彩色電影正片。

生平經歷

1948年,林希之從上海回到家鄉汕頭之後,就專心致志地開始了感光化學實驗工作。他和幾個行業愛好者,因陋就簡地籌辦起“公元實驗室”。他的嘗試雖遭到一些人的非議,因為在災難深重、科技落後的舊中國,一些普通的日用科學,人們連想也不敢想,更何況感光材料的研究!在學校念書的時候,有一個外籍教師曾在他面前譏誚過中國工業的落後,這件事一直刺痛著他的心。他想道:“外國人能做的事,難道中國人就不能做嗎?我一定要在感光材料方面為中國人爭一口氣。”

由於資料少、設備差,他們碰到了許多困難。在這過程中,林希之一面研究,一面製作各種西藥賣給藥房,補充經費。1949年6月,在經過反覆試驗和多次失敗之後,林希之終於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張相紙。這第一張相紙像一個信號,預示著中國感光材料工業的開端。

技術探索

汕頭解放了。隨著相紙試製的成功,存在的技術問題也逐步解決,實驗室也開始改為工廠,準備逐步擴大。可是這生產出來的產品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攝影室不相信自己的國貨。各種懷疑的眼光,使林希之的滿腔熱情和雄心壯志受到很大的挫傷。錢用完了,相紙人家又不願意試用,怎么辦呢?廠里的老工人知道他資金困難,寧願6個月不領工資,支持他的研究。這件事給了林希之很大的鼓舞,增強了他的信心。

然而一連串的困難又跟著接踵而至,正當他進退維谷的時候,黨伸出有力的手,扶持起這一工業的新苗。海關減少外貨進口;允許他們免稅進口鋇地紙外,還準許產品免稅出廠,商業部門幫助他打開產品銷路。這樣一來,一面可正式生產,一面又能把研究工作繼續開展下去。產品質量提高了,採用者越來越多,訂貨的電報紛至沓來。林希之如虎添翼,甩手大幹。

艱苦創業

1953年4月1日,公元攝影化學廠(現稱汕頭感光化學廠)正式成立。最初,這個廠只有15人。後來,他們把汕頭市永安街的一段共53間民房全部買下來,在裡面曲曲彎彎地安裝了1.1米寬的相紙塗布機,60米長的掛桿式乾燥道,又安裝了鋇地紙塗布機、超級壓光機、壓花機等設備,年產照相紙35萬盒。數年後又試製、生產部分膠捲、人像膠片、印刷膠片等產品。產品質量獲得好評。我國靠進口照相感光材料的局面從此逐步扭轉,不久便有若干相紙、膠捲出口遠銷國外了。

1956年,林希之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59年輕工業部主持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感光材料專業會議,宣告我國照相感光材料工業的形成,生產列入輕工業部計畫。公元攝影化學廠在大好形勢下擴大規模,興建廠房。1960年林希之任廠的總工程師。公元攝影化學廠是中國照相感光材料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縮影。

工作態度

林希之在攀登科學高峰的道路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長期宵旰劬勞、艱苦卓絕的工作奪去了他的健康。1961年林希之病況日深,只好到上海作內科治療。從上海回來之後,他又帶著傷殘的身體上陣奮戰。

林希之潛心於科研工作,生活上非常艱苦樸素。手術之後,有一段時間他騎腳踏車上下班,由於右臂無力,多次從車上跌下來。他咬緊牙關,從地上爬起來,又繼續趕路。

除了肺結核病之外還有一種病嚴重地威脅著他的健康,這就是失眠症。由於長期用腦過度,他經常失眠,有一段時間竟常常通宵達旦,尤其當他正在攻拿一項科研項目的時候,根本無法安眠,每天都得靠安眠藥強制休息,後來安眠藥服量逐日增加,只好從國外進口了一架電子催眠機。通過機械,幫助他獲得短時間的睡眠。

文化革命一開始,林希之就遭到殘酷迫害,被關進“牛欄”。一次又一次的抄家,科技資料被銷毀,器材被砸爛。那時候,生在他喉頭的一顆瘤日漸增大,後來竟大至雞蛋一般,使他難以進食(直至他死這件事從不讓外人知道)吐血、盜汗、痙攣、昏迷……看守的人怕他死在“牛欄”里,1969年6月把他放回家。

林希之回到家裡之後,一邊忍著身體的劇痛,一邊又繼續工作了。資料給抄去了,他說:“抄去又怎么樣,那些資料都留在我腦子裡。”他把家中的幾個收音機拆成零件重新組合,拆了又裝,裝了又拆,正在研究一種提高軟片感光度的新技術。他整個兒鑽進去,不顧自己已病入膏肓!

從6月回家到10月去世只有幾個月時間,林希之真箇是分秒必爭地工作,每天晚上都要乾到兩三點。他擔心時間太短,這個項目拿不下來。愛人為了照顧他病殘的身體勸他休息,他說:“活著就要工作。讓我乾吧,我能工作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林希之終於倒下了!一直到彌留狀態,還在繫念著他的科研工作。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沒有完成任務!”在中國感光材料工業這個領域裡,這顆光輝閃耀的明星終於殞落了!這是莫大的損失。

潮汕海內外科技界名人

潮汕海內外名人倍出,有政法界、工業界、農業界、交通界、科技界、衛生界、財經界、文藝界、新聞出版界名人。以下是科技界名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