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鱉

地鱉

地鱉(ground beetle )別名: 地鱉蟲、土鱉、過街、地烏龜、節節蟲、臭蟲母、土元。屬於昆蟲,身體扁,棕黑色,雄的有翅膀,雌的無翅。常在住宅牆根的土內活動。可入藥。也叫蜇蟲(zhèchóng),通稱土鱉。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 Walker)或冀地鱉(Steleophaga plancyi ) 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地鱉冀地鱉
地鱉呈扁平卵形,長1. 3~3 cm,寬1. 2~2. 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 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 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 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鬆脆,易碎。氣腥臭,味微鹹。地鱉長2.2~3.7cm,寬1.4~2.5cm。背部黑棕色,通常在邊緣帶有淡黃褐色斑塊及黑色小點。

地鱉(dì biē)是蜚蠊目,鱉蠊科昆蟲的雌成蟲。不完全變態。通稱地鱉蟲、土鱉蟲、土元。藥用地鱉蟲有三種:中華地鱉(中藥名蘇土元)、冀地鱉(中藥名大土元)、東方後片蠊(中藥名金邊大土元)。過去只靠人工採集,不能滿足需要,現已人工飼養成功。具破血逐瘀、續筋接骨的功效。用於閉經、產後瘀阻、症瘕等症。亦可用於骨折損傷、瘀滯疼痛、腰部扭傷等症。

生活習性

地鱉地鱉
地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昆蟲,生活於陰暗、潮濕腐殖質豐富的鬆土中,怕陽光,白天潛伏,夜晚活動,生長最適溫度28-30℃,低於0℃或高於38℃會引起成蟲和幼蟲的大量死亡,下降到8℃就停止活動,進入休眠期。土鱉完成一個世代,需要經過卵、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雄蟲從幼蟲到長出翅膀,約需8個月,雌蟲無翅,成熟約需9?11個月。雄蟲交尾後5?7天死亡。雌蟲交尾後一周即可產卵,且一次交尾終生產卵。人工飼養的地鱉主要為中華地鱉(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地鱉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個世代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歷時約需一半至兩年半。在中國南方地區,每年4月上、中旬氣溫上升到100C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到11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至100C以下時逐漸入上停止活動,進行越冬。除雄成蟲外,其他各蟲態均能越冬。雌蟲的產卵期從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為產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產的卵,當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產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開始孵化。雄若蟲生長發育期約280~320天,雌若蟲約500天左右。地鱉生長發育、產卵繁殖的速度,與溫度、濕度、食物等有密切關係,它的活動適宜溫度在15~35℃之間,最適為25~35℃,如果低於0℃或高於38℃,就會引起成蟲、若蟲大量死亡。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80%。雌蟲交尾一次就能陸續產卵,未經交尾的雖亦能產卵,但不能孵化。雌蟲交尾後7天左右產卵,以後每隔4~6天產卵一次,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鞘30~40塊。氣溫在26℃時卵需經兩個月孵化,30~35℃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蟲白色,形如臭蟲,8~12天后脫第一次皮,脫皮時不食不動呈假死狀,經1~2天后恢復活動,以後每隔25大左右脫皮一次,一般雄蟲一生脫皮7~9次,雌蟲一生脫皮9~11次,長大力成蟲。
地鱉地鱉
地鱉蟲多生活於陰濕的鬆土中,怕陽光,常見於潮濕溫暖和富有腐植質的紅苕窖、地窯、灶腳、倉腳及牆腳的鬆土內,柴草堆、豬圈、牛棚馬廄近旁的松上中,白天入土潛伏,夜晚出來活動、覓食或交尾。雌雄蟲的區別為胸背部3條橫紋的第2、3條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蟲,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蟲;腹部有4條橫紋的是雌蟲,6條的是雄蟲;腹末端尾須之間有一條橫紋連結的為雄蟲,橫紋離尾須較遠的為雌蟲;爬行時,雄蟲六足豎起,姿態較高,雌蟲六足伏地,姿態較低。在飼養過程中,務必根據上述特徵來鑑別雌、雄若蟲,以利雌雄成蟲的搭配、交尾和殺雄。

分布範圍

赤邊、水澤分布華南及福建、四川、重慶等地。藥材主產福建、廣東、廣西安徽亳州,等地。
此外,鱉蠊科昆蟲冀地鱉的乾燥雌蟲,亦入藥用。

食性及藥用

公土元公土元

土元雜食性昆蟲,取食特點中喜食新鮮的食物,最喜吃麩皮米糠,其次為玉米面、碎雜糧、花生餅、豆粕、雜魚、肉及各種青草菜葉、瓜果皮、雞、牛糞等粗料。如用青草等飼料單餵生長慢,全價料可用72%麥麩、玉米面20%、豆餅5%、動物性飼料3%(熟餵)。餵時要用開水燙,另加30%-40%青菜或瓜果類。用全價飼料飼養5-6個月,個體可長成成蟲。

性味與歸經:鹹,寒;有小毒。歸經。

功能與主治:破瘀血,續筋骨。用於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症瘕痞塊。

中藥功用:

(1)下瘀血,消症瘕,療折傷: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及症瘕腫塊。

(2)散瘀止痛:用於血瘀引起的肝脾腫痛及腰肌勞損、扭傷。

地鱉捕捉

母土元母土元

地鱉蟲是野生昆蟲,以往靠捕捉為藥物來源,近些年來由於舊房翻新,油房糧倉等木地板改為瀝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講衛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鱉蟲失去了自然孳生場所,因此單靠捕捉自然生長的蟲子遠遠不能滿足國內藥用和出口的需要,為了廣開藥源,近年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人工飼養,取得了顯著效果,人工飼養的地鱉是可以大量繁殖的。實踐證明,人工養殖地鱉蟲是一項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設備簡單,食料廣泛,繁殖力強,適應性廣,不與糧棉爭地,不同作物爭肥,利國利己的副業項目,集體、家庭和個人都可飼養,很有發展前途。一是捕捉野生的,二是從其他飼養者引種。人工捕捉:在夜晚將地鱉蟲棲息處的堆積物輕輕移開或將其經常隱蔽的鬆土慢慢扒開,發現地鱉蟲時,即可用手或廣口瓶將其捕獲,如有卵鞘也應一起收集。餌料誘捕:在大口瓦罐或其他光壁容器里放人炒過帶香味的米糠麩皮或豆餅屑等作誘餌,將罐埋在地鱉蟲經常出沒的地方,罐口要與地面相平,其上可放幾根稻草或麥秸,等傍晚地鱉蟲出來取食時,嗅到香味爬入罐內而無法爬出,即可將罐取出,捕獲蟲種。把地鱉蟲由野生變為人工養殖,需要安排一套與其生物學特性相適應的飼養設備和管理技術才能把蟲養活養好,同時通過飼養實踐,不斷加以改進,才能使人工飼養地鱉蟲逐步達到穩產高產。飼養地鱉蟲所需用的設備,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飼養蟲口的多少和具備的條件不同,設定不同的設備,有專門建房造坑的,也有利用空屋及牆角牆邊造池(坑)的,也有缸養的或櫃養的,大小不拘,形式繁多。總括起來可分為飼養缸、飼養坑(池)、地下道、飼養櫃四種。

地鱉的飼養

概述

地鱉蟲是野生昆蟲,以往靠捕捉為藥物來源,近些年來由於舊房翻新,油房、糧倉等木地板改為瀝青、水泥地坪以及除四害講衛生列入日常工作,使地鱉蟲失去了自然孳生場所,因此單靠捕捉自然生長的蟲子遠遠不能滿足國內藥用和出口的需要,為了廣開藥源,全國許多地方進行了人工飼養,取得了顯著效果,人工飼養的地鱉是可以大量繁殖的。有過多年養殖土元的薪華農業實踐證明,人工養殖地鱉蟲是一項成本低,收益高、管理方便,設備簡單,食料廣泛,繁殖力強,適應性廣,不與糧棉爭地,不同作物爭肥,利國利己的副業項目,集體、家庭和個人都可飼養,很有發展前途。而且具有適應力強,養殖成本較低,易飼養,生長快等優點,所以深得特種養殖戶們的鐘愛。

養殖環境

地鱉養殖地鱉養殖
人工飼養的地鱉主要為中華地鱉(Bupo1yphagasinensisWalker),主要是藥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人工養殖土元,要因地制宜,因陋就簡。根據所養殖的規模,大小不拘,形式繁多。養殖可缸養、坑(池)養、盆養、櫃養、箱養等都可以。
地鱉蟲為不完全變態昆蟲,完成一個世代要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野生的土元歷時約需一年半至兩年半。在中國南方地區,每年4月上、中旬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開始出土活動到11月中下旬當氣溫下降至10℃以下時逐漸入土停止活動,進行越冬。除雄成蟲外,其他各蟲態均能冬眠。雌蟲的產卵期從5月上旬起至11月中旬止,以6~9月為產卵盛期,6月底、7月上中旬開始孵化。凡是8月中旬以前產的卵,當年11月中旬都可以孵化,8月下旬至越冬前產的卵要到翌年6月下旬或7月上旬才開始孵化。雄若蟲生長發育期約280~320天,雌若蟲約500天左右。地鱉生長發育、產卵繁殖的速度,與溫度、濕度、食物等有密切關係,它的活動適宜溫度在15~35℃之間,最適為25~35℃,如果低於0℃或高於38℃,就會引起成蟲、若蟲大量死亡。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80%。

生理活動

雌蟲交尾一次就能陸續產卵,未經交尾的雖亦能產卵,但不能孵化。雌蟲交尾後7天左右產卵,以後每隔4~6天產卵一次,一頭雌蟲一生可產卵30~40塊。氣溫在26℃時卵需經兩個月孵化,30~35℃時一個月左右即可孵化。初孵若蟲白色,形如臭蟲,8~12天后脫第一次皮,脫皮時不食不動呈假死狀,經1~2天后恢復活動,以後每隔25天左右脫皮一次,一般雄蟲一生脫皮7~9次,雌蟲一生脫皮9~11次,長大成蟲。地鱉蟲多生活於陰濕的鬆土中,怕陽光,常見於潮濕溫暖和富有腐植質的紅苕窖、地窯、灶腳、
倉腳及牆腳的鬆土內,柴草堆、豬圈、牛棚馬廄近旁的鬆土中,白天入土潛伏,夜晚出來活動、覓食或交尾。雌雄蟲的區別為胸背部3條橫紋的第2、3條弧成月牙形,弧角700左右的是雌蟲,弧角400左右的是雄蟲;腹部有4條橫紋的是雌蟲,6條的是雄蟲;腹末端尾須之間有一條橫紋連結的為雄蟲,橫紋離尾須較遠的為雌蟲;爬行時,雄蟲六足豎起,姿態較高,雌蟲六足伏地,姿態較低。在飼養過程中,務必根據上述特徵來鑑別雌、雄若蟲,以利雌雄成蟲的搭配、交尾和殺雄。

飼養缸

地鱉地鱉
是進行小型飼養地鱉蟲的一種飼養設備,就是家庭常用普通的缸,大的小的都可以,有裂縫的缸,只要用石灰或水泥修補一下也能用,缸的內壁要光滑,以防止地鱉蟲外爬,一般以口徑60cm,高45cm的缸為好。初養的,因數量較少,一般宜用缸養。

飼養坑(池)

一般砌在屋內的牆邊牆角,不占用主要場地,坑可大可小,一平方尺、二平方尺、三平方尺均可,長者10~15尺或更長一些,寬2尺,坑內再分格,坑不論大小,深度均為0.8尺左右,坑底要平打實,坑的四周用磚砌成,高出地面1尺,全高1.8尺。坑的內外用石灰或水泥刷平,要求平整光滑,坑面要用蓋。

地下道

地下道坑是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一種辦法,即利用住宅內的地下,掘深0.8尺的坑道,坑底也要夯平打實,四周用磚砌成,內壁要光滑,長度可根據需要或住宅的大小而定,寬度可根據安裝的蓋板的寬度而定,每隔一塊固定蓋板,做一塊1尺左右寬度的活動地板,作餵料和檢查之用。地下道坑也可分格飼養,每天晚上睡前拿去活動板,讓地鱉蟲自由出入。這樣的地下道坑,白天照樣可以在上西行走。為了防止老鼠螞蟻等敵害,房屋四周門縫等處的大小孔洞要嚴密堵塞。

地鱉動物飼養櫃

飼養櫃

象多層的籠一樣,多層(2~6層等)立體形,形狀似櫃,所以叫飼養櫃。這是充分利用室內的空間面積,進行大面積飼養,解決飼養場地困難的最好辦法。在室內靠牆壁處修建多層飼養櫃,除靠牆一邊外,其它三面或每層台底可用薄水泥板或磚砌成長方形,平面面積為3~10平方尺,可砌成4~8層,每層高6~8寸,每層還可以分成若干小格,每格要留有能餵食並可通氣的活動門。飼養實踐證明多層飼養櫃的平均溫度比飼養坑高,所以地鱉蟲的食量顯著提高,生長發育也明顯加快,因此,多層飼養櫃比一般坑養的地鱉蟲從幼蟲成蟲完成一個世代所需要的時間可大大縮短,年產量也有明顯提高。

蜂鱉聯合飼養器

在飼養地鱉蟲過程中,如能控制適宜的溫度和濕度,就能加快繁殖,提高產量。為此,可根據地鱉蟲繁育的最適溫度是25~350C,相對濕度是70%的要求,利用蜂箱內的常溫(34~35℃)以及相對濕度為80%左右的有利條件,製備養鱉器,在蜂箱內進行聯合飼養。有瓶式孵化器、框式飼養器、繼箱式飼養器等。

正在卵化中的卵塊 正在卵化中的卵塊

瓶式孵化器

用高23cm,瓶口直徑為16cm的廣口瓶(大小以能放入蜂箱為準),在瓶蓋上穿一些透氣孔。主要用於卵鞘孵化,瓶底放入一層濕度相宜的鬆土,把由飼養池內揀出的未孵化的卵鞘放入瓶內,並與鬆土拌和,土面加少量飼料,每周檢查1次,觀察孵化情況,將已孵若蟲取出,放在另備的飼養器內飼養。

框式飼養器

用薄木板製成,形狀與飼養蜜蜂的框式飼養器相同。一般高24cm,長48cm,寬16cm,為了防止地鱉蟲爬出,可加一個鐵紗網封閉蓋,主要用於母鱉產卵。從飼養池內把母鱉連同飼養土一起取出,放進飼養器內,再加適量飼料。飼養器要用隔板與蜂框隔開,每周檢查兩次,觀察產卵情況,並加料加水,促使母鱉產卵。

繼箱式飼養器

可用養蜂的繼箱改制而成,長46.5cm,寬38cm,高58cm,也可用巢箱。繼箱底要加釘一層薄木板(最好用易傳溫的金屬板再鋪一層竹簾)。主要用於飼養若蟲,也可兼養母鱉和卵鞘,繼箱的容量大,管理方便,可大規模飼養,但一定注意要在蜂滿箱時和早春第一個流蜜期,外界氣溫上升後利用,為了大規模飼養,繼箱可增高,以擴大容量。通過蜂鱉聯合飼養的實踐證明,蜂箱內蜂群至少要有5框足蜂,才能達到聯合飼養增溫的目的,這樣地鱉蟲生育期可縮短,即完成一個世代可由原來的三年縮短力兩年左右,產卵始期可由原來的5、6月提前至3、4月,成活率顯著提高,繁殖率比自然環境下增長很多,發育速度也大大加快,而且對蜜蜂的繁殖和生產沒有不良影響。

地鱉飼養土

飼養土

對飼養土選擇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地鱉蟲的成蟲,而且對其生長發育也有密切關係,如飼養上選擇得不適宜,還能使蟲得病或招致蟎蟲等敵害,因此在選擇哪類土做飼養上,甚么季節取上,土的溫度保持多大等等,都是必須加以考慮的基本條件。一般要選擇濕潤鬆軟,含腐殖質較多的肥沃土壤作飼養土最好,如菜園土等,這種土便於地鱉蟲鑽入土中和鑽出土表取食活動。各地還可根據當地具體土質情況,因地制宜的加以選擇。山東江蘇等省有用砂土或黃粘土作飼養土的。粘性強的泥土易結塊,縮小了地鱉蟲的伏居範圍,同時還會粘住蟲體,影響爬行和發育,不宜套用。一般以冬季取土較好,此時土壤內病、蟲、雜菌較少,可減少對土鱉蟲的侵害。取土時可先將土層翻開打碎,在太陽下曝曬消毒,然後用0.08X0.08寸篩眼的篩子篩除土塊和雜物。飼養土的濕度土內含水量一般以15~20%較適宜,以手捏不能成團為度,同時還應根據節氣、蟲型、設備的不同,土的濕度也應有所區別。一般是冬天、梅雨季稍乾,夏秋季稍潮,小蟲稍乾,大蟲稍潮,飼養坑稍乾,飼養缸、飼養櫃的上面幾格稍潮,保存卵鞘的泥要稍乾。當發現飼養土過濕或過乾時,要注意找出原因,適時調節。過乾時,可在飼養土中噴灑少量水或增加一些青飼料用量,過濕可開窗通風散濕或減少一些青飼料用量等,這些都是調節飼養土濕度的有效措施。飼養土的厚度與蟲齡的大小,蟲口數量有密切關係,9齡蟲以上包括成蟲能鑽到30厘米的深度。若蟲在6cm左右的深度活動,蟲口數量多飼養土的厚度也要相應厚些,反之則稍薄些。為了使飼養土疏鬆、肥沃,也可以在飼養土中加入適量的穀殼、木屑或發酵過的馬糞牛糞,以及豆殼、河泥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用陰溝泥或施過氨水農藥及含鹼性的土作飼養上。

地鱉地鱉
飼料:由於地鱉蟲是雜食性昆蟲,所以它的飼料種類也比較多,可分三類,精料:主要是糧食油料加工後的下腳料。如麥麩米糠麻餅豆餅棉籽餅豆腐渣粉渣(曬乾的)等,一般均可生喂,炒熟帶香味後更喜食,但不要炒焦。青飼料:主要是瓜果蔬菜樹葉草根之類,如黃瓜冬瓜南瓜的皮瓤等果枝和果皮,紅苕、芝麻、蓖麻、蠶豆、豌豆、紫雲英、棉花、青菜、包菜、茭白、萵苣、莧菜、白菜葉子以及桑樹、楊樹、柳樹、泡桐、無花果等樹葉都可餵飼,但要注意保持新鮮乾淨。動物性飼料:如食堂和家中吃剩下的豬、牛、羊、雞、鴨、鵝、兔、魚等下腳料,一般都餵熟食

採收和加工

食用土元食用土元

進行適時採收和加工是提高單位飼養面積產量的最後環節。採收對象,高齡的雄幼蟲、雌幼蟲和雌成蟲三類。採收時間根據地鱉蟲發育生長的特點可分別進行採收。雄若蟲可結合去雄採收,雌若蟲是採收的主要對象。地鱉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體重增長以8~10齡最高,這階段蟲體充實,折乾率達38~41%,而雄若蟲和雌若蟲的折乾率只有30~33%,因而,在此期當飼養密度達到一定數量時,除留足產卵種蟲外,應大批採收,雌蟲可分兩次採收,8月中旬以前,因所產卵鞘當年都能孵化,應盡力爭取卵數,故不宜成批採收,對已經越過產卵盛期的雌成蟲,蟲體開始衰老,可結合取卵選收;8月中旬以後至越冬前,凡是前一年已產過卵的雌成蟲,按產卵批次先後,依次採收,避免在越冬期間因體老衰弱大量死亡。加工處理一般採用曬乾、烘乾兩種方法。曬乾法比較簡單,將採收的蟲子用開水燙死,洗淨,置陽光下曝曬3~4日,達到體乾無雜質即可,烘乾法就是將洗淨的蟲子放在烘箱內烘乾或放在鍋內用小火炒拌,溫度控制在50℃左右,待蟲體的足尖微粘鍋鏟時便停火。將蟲放在比鍋略大的鐵絲網內,撤掉炒鍋,將網架在灶上,借灶膛中的餘熱將蟲體烘乾。即成商品地鱉蟲。因採集季節、蟲齡及壯瘦程度不同,鮮乾折合率有一定差異,經測定統計,最大的雌成蟲140隻重0.5kg;乾的雄成蟲需1400隻才0.5kg,地鱉蟲鮮乾折合率最大雌蟲37%,青年雌蟲38%,老雌蟲41%,8齡雄若蟲38%。

生存環境

地鱉金邊地鱉蟲
地鱉蟲和其他昆蟲一樣屬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繁殖等生命活動受外界環境、特別是溫度和濕度的影響很大,夏季氣溫高,水分易蒸發,飼養土易乾燥,一旦氣溫超過35℃或陰雨連綿,氣溫又高,濕度又大時,要特別注意降溫和通風,應及時打開窗子,使空氣流通,如果飼養土乾燥可以噴些水,為了降溫,有條件也可以在室內放些冰塊,並適當多餵些青飼料。不然,因溫度過高會造成地鱉蟲的大量死亡。冬季蟲子越冬時要注意保溫,溫度不能低於0℃,否則蟲子會凍死,卵塊會凍壞。保溫方法可因地制宜,如可將門窗關嚴,最好掛上草簾,飼養坑、缸上要加蓋(但要留有通氣孔),飼養土表面可加些麥糠、草屑或約20cm厚的灰土等。單位面積的飼養土內養多少蟲,這是生產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地鱉蟲在土中喜歡群居,飼養密度一般可以大些,但在環境條件出現不利的情況下,地鱉蟲會發生相互殘殺或咬食卵鞘的現象,故密度又不宜過大。餵食要按蟲齡,季節和發育階段的不同採取適宜的餵食方法、餵食時間和餵食數量。1—4齡若蟲,蟲體小活動力弱,一般在飼養土表層內尋食,可採用撒料餵食的方法。因蟲子多集中在坑的邊沿,所以坑的周圍要多撒一些並用五指伸入土中2~3cm扒土數次以使飼料摻入土表層。一齡若蟲尚無食青飼料的能力,故可在2齡以後加添青飼料。5齡以上的若蟲都出土尋食,故可在飼養土表面加撒一層稻殼,稻殼上面鋪幾塊塑膠布或木板作食料板,將精料撒在上邊,這樣,地鱉蟲出來尋食,穿過稻殼蟲體無泥,能保持飼料乾淨,避免浪費。每隔3~4天,將塑膠布清刷一次,有利於蟲體。在氣溫偏低的月份,可以隔日餵食一次,氣溫較高的月份,堅持每天餵食2次,晨餵青料,晚餵精料,保持食物新鮮,不餵霉爛的飼料。蟲子在脫皮前後,食量顯著減少,脫皮期間完全停食。此時少餵精料或不喂,待發現飼養土表面出現大量蟲皮後再恢復正常餵食。
食用土元食用土元

地鱉蟲在飢餓或環境不利的情況下會食卵鞘,為避免這一損失,應及時將所產卵鞘取出放入孵化池或孵化缸內待孵,在南方每年5月上旬就可第一次取卵,取卵次數不宜過多,不然對種蟲發育不利,反之間隔時間也不宜過長,一是隨著時間的延長,被食卵鞘增多,二是當氣溫升至30~350C時,卵鞘30天左右便可孵化,故時間不宜超過1個月。在飼養的地鱉蟲中,一般雄蟲約占總數的30%,試驗表明,在雌成蟲中,經常保持5%健壯的雄蟲就足以滿足交尾的需要,因此要採取去雄措施即在若蟲發育到7~8齡時,就可以去除過多的雄蟲,將它們加工入藥。群體飼養地鱉蟲,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同期孵化的若蟲到成蟲階段,其發育程度會有很大差別。為使蟲體正常發育,避免參差不齊,飼養到一定階段時,可分檔飼養,按蟲齡可分為①1~6齡若蟲;②7~8齡若蟲;③9~10齡若蟲;④成蟲。也可按蟲體的大小來分:①芝麻型,指發育1~2個月的若蟲,形小如芝麻;②黃豆型,指3~4個月的若蟲,似黃豆那樣大的蟲型;③蠶豆型,指5~6個月的若蟲象蠶豆大小的蟲型;④拇指型,即成蟲,體型大小如拇指。根據不同的型(或齡期),分設不同的飼養坑。經這樣分檔處理後,蟲批較分明,發育較整齊,便於飼養管理。

近年來為了縮短地鱉蟲的飼養期,提高產量,有人套用脫皮激素保幼激素進行了探討,初步獲得成效,對體長1.5~2.0cm的地鱉蟲,平均每克餵食脫皮激素1μg,雄蟲蟲的成熟期分別縮短12.5%和19%;如用以上兩種激素對4齡以上的幼蟲作催熟劑,則14個月即可完成一個世代。激素的套用尚處探討階段,如何正確把握激素的用量和時機,激素在蟲體內是否殘留及對服藥病人有無不良影響,尚需進一步研究。有些地方在冬季,利用室內加溫的方法停止地鱉蟲的休眠,也能促進它的生長發育,但有的反映其體質比經過正常休眠的要弱,易感染疾病等。總之,在人工伺養地鱉蟲的過程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天敵防範

地鱉地鱉蟲的天敵
地鱉蟲的活動範圍不大,但天敵的種類比較多,鼠、蟻、蟑螂、雞、鴨、蟾蜍、青蛙、粉蟎、蜘蛛、鼠婦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老鼠,其次是雞、鴨、螞蟻和粉蟎。飼養過程中必須注意防治。

老鼠既能爬高,又會鑽洞,無孔不入。它不僅吃土面上的地鱉蟲,還會吃掉一尺深度內的蟲子和大量卵鞘。在冬季其他食物比較少的情況下,還會打洞進坑找食。為防治鼠害在築造地鱉蟲飼養池時,池底要用三合土打實,地面加蓋,並經常檢查,特別是晚上如發現老鼠和鼠洞,應及時捕捉和堵洞,亦可用捕鼠工具捕殺。

螞蟻能爬高鑽洞,只要有一個細小的洞,它就能爬進坑內危害;地鱉蟲本身有一股極濃的腥臭氣,死蟲氣味更烈。坑內經常有死雄蟲或飼餵動物性食料之後均易招致螞蟻危害;當地鱉蟲剛蛻皮,變成白嫩若蟲時爬行比較遲緩,這種若蟲如被螞蟻發現,一隻孵缸內的幾千隻芝麻型若蟲,幾小時內就會全部被拖走,螞蟻不僅侵擾地鱉蟲還與地鱉蟲搶食。為防止螞蟻鑽人池內,可在池(缸)的周圍撒上一些6%可濕性六六六粉或5%氯丹粉等農藥,坑內歲現螞蟻應立即消滅,可用肉食殘渣作誘餌誘殺或人工捕殺。如果已在坑內築起了蟻窩,就比較麻煩,務必做到滅早滅了。

成蟲成蟲

蟎類是地鱉蟲的重要天敵,夏、秋季節米糠、麥麩中易發生,會促使飼料發霉變質,地鱉蟲飼養缸、坑內的蟎一般是由米糠等食料傳入,也可能是飼養土未經消毒或消毒不嚴帶入蔓延的,蟎類繁殖快,數量多,對地鱉蟲危害大,一般蟎寄生於地鱉蟲的頭背、腹、腿根部等處妨礙地鱉蟲的生長發育,使蟲體逐漸瘦弱,降低繁殖率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污染食物和環境致使地鱉蟲體弱患病衰亡。防治蟎害應採取防重於治的原則。要注意檢查飼料,不要把蟎隨飼料帶入池內,糠、麩等可先炒熟後再用作飼料。定量餵養並及時清除剩餘飼料殘渣,地鱉蟲的屍體、卵鞘空殼等是蟎類孳生的場所或寄生物,並嚴格控制夏季和梅雨季節的溫度和濕度,以除蟎害。認真檢查飼養土,注意避兔隨飼養土把蟎帶入池內。將飼養土先日曬消毒後再用。如已發現蟎類侵入飼養池內,可利用地鱉蟲晝伏夜出的習性,白天在食料板上放些炒熟的麥麩、豆粉等物誘蟎,傍晚時取出食料板進行處理,連續誘集幾天后可減輕為害。在蟎類危害較嚴重時,應徹底更換飼養土。把地鱉蟲篩出倒入乾燥細沙中任其爬行半小時,以便擦掉寄生在蟲體上的蟎,同時將坑壁用火烤一次,這樣可較徹底地清除蟎害。

地鱉蜘蛛
蜘蛛的繁殖能力很強,如果不及時消滅,飼養室內縫縫角角到處會看到蜘蛛網,這些蛛網對地鱉蟲危害很大,特別是對出翅雄成蟲影響更大,經常被蛛網粘住而被蜘蛛吃掉,也有礙管理操作。可通過人工打掃把蜘蛛掃下來踏死,此外可用25%殺蟲脒300倍的溶液噴灑,一個月噴兩次基本上能全部消滅,噴霧在上午進行,噴藥前要把吃剩的食料全部去掉,但噴在蟲體上對地鱉蟲也無影響。地鱉蟲一般沒有嚴重的病害,但管理不善或在梅雨季節溫度高、濕度大,蟲口密度大的情況下,容易感染霉病,嚴重時可造成大批死亡。感染霉病時蟲體表面無光澤,腹部呈暗綠色,行動呆滯,體瘦乾癟,晚上不出來覓食,有時白天爬出池面死亡,也有的死在土內。病因目前尚不很清楚,有人認為是真菌感染所致。在飼養地鱉蟲中要經常作好病害的預防工作,溫濕度太大時要通風換氣降溫排濕,保持飼料新鮮,經常清除飼料殘渣、蟲殼等物,保持池內清潔,另外在飼料中增加少量酵母片、土黴素粉等 餵蟲,能助消化促進地鱉蟲健壯生長,以增強抵抗病害的能力。除上述病害外,有時蟲體呈現腹部膨大而發亮;青黃色,糞便稀等病症,有人稱大肚子病,有時蟲體潤濕身粘泥土,腹部邊緣發黑,糞便呈水瀉狀,醬色,這些都危及地鱉蟲的正常生長發育,病因還不清楚,但一般認為是由於餵食不適時,蟲口過密,溫度濕度不適宜,也可能是由病菌侵入而引起的。這些還不甚明了,需要在今後的飼養實踐中進一步深入研究加以解決。

鑑別方法

土鱉蟲:蟲體呈卵圓形而扁平長2-3,,寬1-2厘米。頭部一端較窄,尾部較寬。
背面紫黑色,呈甲殼狀,為九個橫節復瓦狀排列而成。腹面深棕色有光澤,可見頭部形小、呈棕黑色,並
有觸角一對,但商品中多已脫落。胸部有足三對,彎曲。腹部隆起,可見彎曲的節。尾部節較寬而略尖。
質鬆脆,易破碎。腹內有灰黑色物質。氣腥臭。以整齊、不碎、油潤光澤、乾淨無泥土者為佳。

相關藥品

地鱉(土元、地鱉蟲)
地鱉藥用地鱉藥用
▲來源: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或冀地鱉Steleophagaplancyi(Boleny)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性味與歸經:鹹,寒;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與主治:破瘀血,續筋骨。用於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症瘕痞塊。
▲中藥功用:(1)下瘀血,消症瘕,療折傷: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及症瘕腫塊。
(2)散瘀止痛:用於血瘀引起的肝脾腫痛及腰肌勞損、扭傷。
▲用法與用量:3~9克。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土元的藥用價值:
《全國中草藥彙編》
【名稱】土鱉蟲
【拼音名】TǔBiēChónɡ
【別名】地鱉蟲、土元、地烏龜、蟅蟲
【來源】為蜚蠊目蜚蠊科昆蟲地鱉EupolyphagasinensisWalk.或冀地鱉Steleopygaplancyi(Bol.)[PolyphagaplancyiBol.]的雌蟲乾燥全體。
【原形態】1、地鱉體呈扁圓形,蓋狀,黑色帶光澤,雌雄異型,雄蟲有翅,雌蟲無翅。雌蟲長約3厘米。頭小,觸角絲狀。腹部有橫環節9個,腹面深棕色,胸足具細毛,生刺頗多。藥材質脆,易破碎,足多已脫落。腹內有灰黑色物質。氣腥臭。喜生於陰濕處及牆角鬆土中,全國各地均有分布。2、[b]冀地鱉[/b]形態與地鱉相似,呈橢圓形,雌蟲體長3.0~3.6厘米。體黑褐色,無光澤。胸腹部每節兩側各有一黑色圓形小黑斑。分布於河北等地。
【栽培】喜生活於陰濕的鬆土中,怕陽光,晝伏夜出。冬末與早春為冬眠期。夏秋兩季繁殖最強。小規模飼養,可在室內挖瓮形地洞,口小體大,深約3尺左右(如濕氣大要挖淺些),壁要光滑,內放鬆土1尺深或多些,口用蓋子蓋好,以防土鱉蟲逃走。如用掉底的大口瓮埋入土中作飼養池則更好。大規模飼養,於室內建造較大的三角形或方形飼養池。挖地約1尺深(如地乾燥可挖深些),四周砌嚴實磚牆,牆高出地面1.5尺,上面架木棍,用粘土封嚴(加石灰更好),中間留1~2個洞口。池內地上鋪鬆土及草屑,(鬆土的濕度以手捏不成團而有潤濕感為宜)。飼料:冬眠期不食,於春季氣候轉暖恢復活動時開始餵食。主要飼料為米糠、麥麩、碎豆餅等。於晚上土鱉蟲出來活動時,將飼料均勻撒在鬆土表面,每3~4天撒食1次。夏季氣候炎熱,每隔3~4天灑水1次,同時補餵多汁飼料,如南瓜瓤、青菜葉、爛水果、去皮南瓜碎片等以補充蟲體所需水分。
【製法】夏季捕捉,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先用清水洗淨,再用鹽水煮後曬乾或微火烘乾。
【作用】美藍試管(2克生藥/毫升)對白血病細胞有抑制作用。
【性味】鹹,寒。有小毒。
【功效】活血散瘀,通經止痛。主治:跌打損傷,淤血腫痛,閉經,產後瘀血腹痛。(土鱉蟲的功效與作用)
【用法用量】1~3錢。孕婦忌服。
【附方】
1、碰傷,摔傷,傷處疼痛:土鱉蟲1兩,焙乾,研末。每服1錢,黃酒沖服,每天2次。
2、經閉,痛經:土鱉蟲2錢,丹參5錢,赤芍、香附各4錢,桃仁、延胡素各3錢,水煎服。
3、黑色素瘤:土鱉蟲、金銀花各2斤,紅棗、核桃仁各1斤,制馬錢子半斤,冰片6錢,豬膽汁1.5斤。除豬膽汁外共研細粉。將豬膽汁煮沸1小時,加入藥粉,用適量蜂蜜為丸,每丸重2.5錢。每日早晚各服1丸。
【備註】市售品有一種“金邊土鱉”為姬蠊科動物赤邊水蠊(東方後片蠊)OpisthoplatiaorientalisBurmister,比土鱉蟲稍長,紫黑色而有光澤,背部下半圈有紅邊,上半圈有黃色金邊。多生於陰濕牆角下。主產福建、湖北、廣東、廣西等省區。此外,另有一種龍虱,又稱水鱉蟲,為龍鳳科動物東方龍虱CybistertripunctatusorientalisGschwendtn.蟲體扁平長卵形,中央微隆起,前窄後寬,長不超過3厘米。背面黑綠色,有的較黑,腹面黑色或黑紅色,有時部分棕黃色。頭前端、前胸及鞘翅兩側有黃色或橘色條斑、足脛端兩側生刺,刺長短不等,其外側十分膨闊,為其主要特徵。多生於池塘、稻田、水溝或湖邊淺灘水草叢生處。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等地應注意鑑別。
【摘錄出處】《全國中草藥彙編》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揮髮油、胺基酸、蛋白質、糖類、脂肪、甾族化合物、酚類、有機酸及生物鹼.亦含鐵、錳、鋅、銅等8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
含胺基酸成分有:谷氨酸、丙氨酸、酪氨酸、門冬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甘氨酸、纈氨酸、脯氨酸、賴氨酸、絲氨酸、精氨酸、蘇氨酸、苯丙氨酸、組氨酸、蛋氨酸、胱氨酸。
揮髮油中已鑑定出:乙酸乙酯、3-甲基丁醛、正戊醛、二甲基二硫醚、2-乙基環丁醇、正-己醛、庚酮-2、正庚醛、2,5-二甲基吡嗪、莰烯、苯甲醛、正-辛醛、苯乙醛、2,3,5,6-四甲基吡嗪、樟腦、萘、正-辛酸、4,7-二甲基十一烷、正-十三烷等。

藥理作用

1.抗凝血和對纖維蛋白溶解的作用 實驗表明:地鱉蟲有抗凝血作用,能改善和增強體內主要器官、組織及全身的血液供應.地鱉蟲水提取物給大鼠灌胃,連續7天,能明顯延長大鼠出血時間和復鈣時間,對血小板的聚集率有顯著抑制作用,能明顯抑制外源性ADP的誘聚作用和血小板的釋放功能.並能縮短紅細胞電泳時間,提示該藥能提高血循環中紅細胞表面電荷數。
有報告指出, 蟲在體外對纖維蛋白有較強的纖溶作用,其活性顯著高于丹參和大黃;在體內亦有纖溶活性,能使家兔優球蛋白溶解時間(ELT)顯著縮短,其纖溶活性也強於大黃。

2.對心臟泵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土鱉蟲總生物鹼給家兔靜脈注射(5mg/kg、10mg/kg、15mg/kg、20mg/kg)時,對兔心臟均呈明顯的負性作用,即左室收縮壓、左室舒張末期壓力、左室壓力最大速率均降低,右心房壓力升高,心電圖P-R傳導及心率減弱,S-T段輕度缺血改變.當用至20mg/kg以上時,心電圖出現明顯的S-T段缺血改變,並有室性早搏。
3.抗腫瘤作用 地鱉蟲對實驗動物腫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體外實驗結果表明:地鱉蟲能抑制肝癌、胃癌細胞的呼吸.在試管內,用美蘭法測得地鱉蟲浸膏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白細胞的作用,但用瓦伯呼吸器法,則為陰性結果。
4.對組織缺氧的作用 地鱉蟲水提取液能使培養乳鼠心肌細胞的耗氧量明顯降低.地鱉蟲總生物鹼可延長小鼠心電消失時間,可使小鼠因增加耗氧致缺氧的存活時間延長;能對抗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T的改變.這些作用可能與其提高心肌和腦對缺血的耐受力,降低心、腦組織的耗氧量有關。
5.其他作用 土鱉蟲與全蠍、蜈蚣混合研末製成的“結核散”,在試管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無抑菌作用。
土鱉蟲水煎液能使實驗性高脂血症鵪鶉血漿(HDL-C/TC)比值顯著高於誘發組,有一定的調節血脂的作用.

藥方選錄

金匱要略金匱要略
1.治療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營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緩中補虛: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地鱉蟲半升。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酒飲服五丸日三服。(《金匱要略》大黃蟅蟲丸)

2.治療產婦腹痛、腹中有乾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地鱉蟲二十枚(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金匱要略》下淤血湯)
3.治療重舌滿口不得語:地鱉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太平聖惠方》煎含蟅蟲湯)

營養知識

地鱉知識介紹:地鱉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乾燥體。捕捉後,置沸水中燙死,曬乾或烘乾。
地鱉呈扁平卵形,長1.3~3cm,寬1.2~2.4cm。前端較窄,後端較寬,背部紫褐色,具光澤,無翅。前胸背板較發達,蓋住頭部;腹背板9節,呈覆瓦狀排列。腹面紅棕色,頭部較小,有絲狀觸角1對,常脫落,胸部有足3對,具細毛和刺。腹部有橫環節。質鬆脆,易碎。氣腥臭,味微鹹。

地鱉傳說

藥用土元藥用土元

古時候,我們這裡有一家榨油的油坊。油坊里雇了很多人幹活,其中有個叫王老大的老頭兒是專管燒火的。一天早上,他正在灶下燒火,看到灰堆里爬出幾個地鱉蟲來,忙放下火去抓,小鱉蟲呼地一聲爬進灰堆里了。一會兒灰堆里又爬出幾隻來,他忙拿起火鍬撲地一砸,可是一個也沒砸著,只氣得他連聲叫罵。低頭一看,還有一隻,他又急忙砸下,結果把這隻小鱉蟲切成了兩節。這時鍋里正炒著菜籽,由於王老大急於捕蟲,把這給忘了,致使鍋里的菜籽全都炒黑了。第二天,王老大掃地時,無意中發現昨天那隻被切成兩節的小鱉蟲又活了。再仔細一看,原來這隻小鱉蟲是自動連線起來的,連切斷的痕跡都沒有。他再仔細地觀察,發現只有雌蟲切斷了才可以自動連線起來。一次,王老大的孩子一不小心從高高的山坎上摔下來,把腿摔斷了。他請了幾個醫生都沒能治好,這下可急壞了。忽然,他想起了地鱉蟲,就抓來幾隻雌的,把它烘乾,磨碎拌在香油里敷在兒子的傷處。沒過幾天,孩子的腿竟好了。從此,地鱉蟲可以治瘀血、折傷的事便在民間傳開了,並流傳至今。

土鱉趣談

蛻皮雄雌蟲蛻皮雄雌蟲

土鱉的另一層含義:在不少軍事論壇上常常見到“土鱉”這一詞,這是軍事愛好者對中國軍隊另一種稱呼,土——裝備土,思路土,人更土;鱉——通“慢”、“小腳女人”,造的慢,發展慢,成軍慢,報導慢;有點恨鐵不成鋼的味道。

夏日昆蟲

夏天來了,家裡除了燥熱之外,還多了不少的生物,譬如蒼蠅蚊子,今天在廚房居然發現小強跟小小強重現江湖!剛才更是在牆壁上發現了蠕動的蟲子?!讓我們來了解這些可恨的,可愛的,可憎的小生物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