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力評價

購買力評價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使我們能夠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購買力平價定義

購買力平價(英語: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在經濟學上,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係數,使我們能夠對各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進行合理比較,這種理論匯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
它表明,如果國際間套利是可能的,那么任何一種通貨在每個國家都應該具有相同的購買力。

購買力平價釋意

我們常常會聽到某種貨幣的幣值被"低估"或者“高估”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一種貨幣市場價格與由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經濟學模型測算的價格不一致,這種貨幣的幣值就被認為是高估或者低估。由此,經濟學家就會預測市場很可能會進行某種調整。幣值高估貨幣是指一種貨幣的當前市場價格高於由經濟學理論或模型測算出來的價格。這種貨幣在外匯市場終很可能會經歷貶值的調整。幣值低估貨幣是指一種貨幣的當前市場價格低於由經濟學理論或模型測算出來的價格。這種貨幣在外匯市場中就會經歷升值調整。而最早用來確定某種貨幣幣值是否被高估或低估的外匯理論就是人們熟悉的購買力評價理論。這個簡單易懂的理論是西班牙學者在16世紀首次正式提出的。
購買力平價理論認為,在不考慮運輸成本、稅收差別和貿易限制的條件下,兩個國家進行同種商品和服務的買賣,在將這些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裝換成同一種貨幣後,應該具有相同的價格。我們來舉個例子:假定一件軍用上衣在紐約市場價格是450美元,同樣的軍用上衣在倫敦的市場價格為300英鎊。因此,按購買力評價理論,英鎊的等值美元匯率應該是1.5$/£。這樣,使用這個匯率我們可以將倫敦的英鎊市場價格轉換成紐約的美元市場價格,得到450美元。結果通過匯率調整後,軍用上衣在倫敦紐約具有相同的市場價格。
在本例中如果匯率不是1.5$/£,那么就出現了套利機會。假定匯率為1.6$/£,那么軍用上衣在倫敦市場上的價格轉換成美元就應該是£300×1.6$/£=$480.精明的投資者就會用450美元在紐約市場上購買一件軍用上衣,然後帶到倫敦以300英鎊出售,再從外匯市場上將300英鎊兌換成480美元,在不考慮交易和交通成本的情況下,獲利30美元。

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核心觀點

本國人之所以需要外國貨幣或外國人之所以需要本國貨幣,是因為這兩種貨幣在各發行國均具有對商品的購買力;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就是決定匯率的“首先的最基本的依據”;匯率的變化也是由兩國貨幣購買力之比的變化而決定的,即匯率的漲落是貨幣購買力變化的結果。這個理論又分兩部分:

絕對購買力平價

是指本國貨幣與外國貨幣之間的均衡匯率,它等於本國與外國貨幣購買力物價水平之間的比率。
公式表示:Ra=Pa/Pb或Pa=Pb×Ra 
Ra:代表本國貨幣兌換外國貨幣的匯率 
Pa:代表本國物價指數 
Pb:代表外國物價指數 
它說明的是在某一時點匯率的決定,決定的主要因素即為貨幣購買力物價水平

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是一個比較寬鬆的購買力評價形式,因為它採用的是相對價格水平。相對購買力評價,作為一種匯率理論,把匯率的變動與不同國家之間價格變動的差異聯繫起來我們在變數前面加上%△符號來表示變數的百分比變動。這樣,%△pa與%△pb就表示在給定的時期內價格水平變動的百分率。將絕對購買力評價表達式中每一個變數變動的百分率代入公式,我們得到相對購買力的公式:
%△Ra=%△pa-%△pb
實踐證明,相對購買力評價的表現好於絕對購買力評價。儘管如此它並不能預測主要經濟體的短期匯率的走勢,作為長期匯率變動指標也僅有微小的改進。在高通貨膨脹時期,相對購買力評價比較適用,因為這些時期中貨幣的價值明顯受到價格變動的影響。

對購買力評平價理論的評價

該理論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期,是世界經濟動盪不安的產物。當時各國相繼從金本位制改行紙幣流通制度,隨之而來的就是通貨膨脹。此時提出該理論是適時並有一定道理的。具體表現在:
1.該理論較令人滿意地解釋了長期匯率變動的原因。
2. 相對購買力評價理論在物價劇烈波動、通貨膨脹嚴重時期具有相當的意義。因為它是根據兩國貨幣各自對一般商品和勞務的購買力比率,作為匯率決定的基礎,能相對合理地體現兩國貨幣的對外價值;另外,從統計驗證來看,相對購買力平價很接近均衡匯率
3.該理論有可能在兩國貿易關係新建或恢復時,提供一個可參考的均衡匯率
4.它是西方國家最重要的、唯一的傳統匯率決定理論。為金本位制崩潰後各種貨幣定值和比較提供了共同的基礎。
70多年來在匯率決定理論中一直保持著重要的地位,對當今西方國家的外匯理論和政策仍發生重大影響。今天,許多西方經濟學家仍然把其作為預測長期匯率趨勢的重要理論之一。但是,在許多方面仍受到批評,具體表現在:
1.理論基礎的錯誤:其理論基礎是貨幣數量論,但貨幣數量論與貨幣的基本職能是不相符合的。
2.把匯率的變動完全歸之於購買力的變化,忽視了其他因素。如國民收入國際資本流動、生產成本、貿易條件、政治經濟局勢等對匯率變動的影響,也忽視了匯率變動對購買力的反作用。
3.該理論在計算具體匯率時,存在許多困難。主要表現在物價指數的選擇上,是以參加國際交換的貿易商品物價為指標,還是以國內全部商品的價格即一般物價為指標,很難確定。
4.絕對購買力平價方面的“一價定律”失去意義。因為諸如運費、關稅、商品不完全流動、產業結構變動以及技術進步等會引起國內價格的變化從而使一價定律與現實狀況不符。

購買力評價理論的假設前提

購買力評價理論要成立,必須有四種假設前提:
1.國際間的貿易必須完全自由
2.所有的商品價格均呈同幅度的變動
3.物價為影響匯率的唯一因素
4.影響購買力的因素只有貨幣數量而已

套利與購買力的理論

總之,絕對購買力平價相對購買力平價是人們普遍套用的預測匯率走勢的理論,但該理論的準確性需要進一步考量。它們的最根本缺陷在於它們的理論基礎是貨物和服務的國際交換,而沒有考慮資金流量和貨幣存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