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購買力平價

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是卡塞爾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通貨膨脹率和匯率變動關係時提出的。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強調,即期與遠期之間的通貨膨脹率差別必須等同於這個期限內匯率的差別。如果不一致,就會出現套利情況,直到匯率調整到兩者一致為止。在實際套用中,計算購買力平價可以用消費者物價指數、批發物價指數或GNP縮減指數表示物價水平。

基本內容

為當兩國都在存在通貨膨脹時,名義匯率等於過去的匯率乘以兩國通貨膨脹率之商(的比率).

絕對購買力平價認為:一國貨幣的價值及對它的需求是由單位貨幣在國內所能買到的商品和勞務的量決定的,即由它的購買力決定的,因此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可以表示為兩國貨幣的購買力之比。而購買力的大小是通過物價水平體現出來的。根據這一關係式,本國物價的上漲將意味著本國貨幣相對外國貨幣的貶值。相對購買力平價彌補了絕對購買力平價一些不足的方面。它的主要觀點可以簡單地表述為:兩國貨幣的匯率水平將根據兩國通脹率的差異而進行相應地調整。它表明兩國間的相對通貨膨脹決定兩種貨幣間的均衡匯率。從總體上看,購買力平價理論較為合理地解釋了匯率的決定基礎,雖然它忽略了國際資本流動等其他因素對匯率的影響,但該學說至盡仍受到西方經濟學者的重視,在基礎分析中被廣泛地套用於預測匯率走勢的數學模型。

人民幣匯率與相對購買力平價的偏離

相對 購買力平價的含義是, 匯率的升值與 貶值是由兩國的 通貨膨脹率的差異決定的。以中美兩國為例,若 中國通貨膨脹率超過 美國,則 人民幣將貶值,反之人民幣將升值。根據 易綱、 范敏的研究, 從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間美國的 通脹率高於中國通脹率外,其餘年份里中國通脹率均高於美國。當美國通脹率高於中國通脹率時, 人民幣匯率並沒有如相對 購買力平價理論所言而升值,反而貶值了。而在 人民幣升值的年份,中國通脹率卻高於美國通脹率。由此可知,人民幣匯率與購買力平價是 背離的,中美兩國通脹率的變化與匯率變化之間的關係不符合相對購買力平價理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