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放線菌病

豬放線菌病

豬放線菌病是由於豬感染致病性放線菌而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以生殖系統的炎症為主要病變特徵,可以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基本信息

概 述

豬放線菌病豬放線菌病

豬放線菌病(Swineactinobacillosis)主要由豬放線桿菌、駒放線桿菌等致病性放線桿菌引起的疾病。本病的主要臨診特徵為敗血症肺炎腎炎關節炎尿道炎膀胱炎輸尿管炎等尿道疾病,流產和心內膜炎,患病動物的皮膚、黏膜或其他組織形成明顯的肉芽腫或膿腫。世界上很多養豬國家,如加拿大、荷蘭、丹麥、美國等都有報導。中國也有本病的報導,通常為散發。

病 原

豬放線菌病病原豬放線菌病病原

豬放線桿菌(Actinobacillus)為小桿菌,革蘭氏陽性桿菌,長2~3µm,寬0.3~0.5µm。在組織和培養基上呈叢狀或柵欄樣,不運動,不形成芽孢,無莢膜。在動物組織中能形成帶有輻射狀菌絲的顆粒狀聚集物,外觀似硫磺顆粒,呈灰色、灰黃色或微棕色,大小如別針頭狀,質地柔軟或堅硬。組織壓片經革蘭氏染色,其中心菌體為紫色,周圍輻射狀的菌絲呈紅色。豬放線桿菌可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生長,在血瓊脂上厭氧培養時,該菌生長良好,48h可見到直徑2~3mm的菌落,繼而長成扁平乾燥、灰色、表面不透明、邊緣呈鋸齒狀的大菌落,不太黏稠,呈β溶血。在血清肉湯培養基生長可形成黏稠的沉澱物。
豬放線桿菌相當不活潑,大多數菌株可分解麥芽糖木糖,水解澱粉,不利用其他常見糖類,所有菌株可產生尿素酶。甲基紅過氧化氫酶吲哚硝酸鉀還原試驗陰性,不液化凝固的血清和雞蛋,在石蕊牛奶中輕度鹼化。豬放線桿菌對外界的抵抗力不強,一般消毒藥均可迅速將其殺滅。對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林可黴素和磺胺類等藥物敏感。

流行病學

病原病原

患病豬和帶菌豬是該病的主要傳染源。豬放線桿菌常存在於各種年齡健康豬的扁桃體、口腔和健康母豬的陰道。另外,豬的上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膚,污染的土壤、飼料和飲水也存在該菌。豬放線桿菌屬於條件性致病菌,主要通過損傷的黏膜或皮膚感染。大部分6月齡或更大的公豬在包皮的憩室部位存在有豬放線菌,可能是在幾周齡時豬放線菌就定植在這個部位。未感染的公豬與感染公豬同舍時也會受到感染。飼養公豬的豬圈地板、飼養人員的鞋常受到本病的污染。豬放線桿菌可在交配時從公豬傳給母豬。新生仔豬、哺乳仔豬和斷奶豬常出現臨診發病,而母豬和成年豬發病少見。

臨床症狀

肉芽腫肉芽腫

放線菌病暴發,可見在一窩或多窩哺乳仔豬,2~4周齡仔豬突然死亡。發病豬體溫升高(40℃),皮膚發紺、有出血性淤斑。發病豬喘氣,有時伴有震顫或呈划水樣。肢體遠端充血(導致蹄、尾和耳壞死)和關節腫脹。斷奶豬可見厭食、發熱、持續性咳嗽和呼吸困難,肺炎。成年豬暴發此病,死亡率低,可見體溫升高,在皮膚上出現圓形或菱形紅斑,不食,突然死亡。母豬可發生乳房炎腦膜炎和流產。

病理變化

乳房炎乳房炎

最明顯的病理變化是肺臟、心臟、肝臟、脾臟、皮膚和小腸的出血,最嚴重的是肺臟,可見肺小葉壞死和血纖維素蛋白滲出,有化膿性病灶。胸腔和心包膜中血漿和血纖維素性滲出物增多。日齡較大的哺乳仔豬和斷奶仔豬可見胸膜炎、心包炎,在肺臟、肝臟、皮膚、腸系膜淋巴結和腎臟可見到粟粒狀的膿腫。有的豬可見關節炎和心瓣膜炎。在成年豬,皮膚上可見大量圓形、菱形或不規則的病變。
若駒放線桿菌感染豬時,病變主要在受害的器官出現扁豆粒至豌豆粒大小的結節樣物,小結節可聚集成大結節,最後變成膿腫;結節或膿腫內常含有乳白色或乳黃色的膿液,也可在病變部位出現瘺管或潰爛。

診斷鑑別

病豬病豬

依據臨診症狀和肺臟的病理變化,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需做細菌學檢查與病原分離。
可取肺臟病變組織做成塗片,或取淋巴結做成觸片,經革蘭氏染色或美藍染色、鏡檢。可用血瓊脂平板進行細菌分離培養,觀察菌落的溶血現象。

防治措施

治療

豬放線菌病豬放線菌病

豬群發病後,對病豬進行隔離治療,可用青黴素(300萬IU)、鏈黴素、慶大黴素(40萬~100萬IU/頭豬,每天肌肉注射2次)等進行治療。也可用氨苄青黴素(20mg/kg體重)進行治療20天,或恩諾沙星(10mg/kg體重)治療10天。在飼料中添加鹽酸土黴素(1g/kg體重),飲水中添加多維、葡萄糖,連用7天,有利於發病豬群病情的控制。

預防

豬放線桿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常存在於健康豬的扁桃體和上呼吸道,因此,對本病的預防應加強豬群的飼養管理,飼餵高營養的全價料,搞好豬舍的衛生消毒,防止皮膚、黏膜受損,局部損傷後及時處理與治療,在飼料中定期適當添加抗生素藥物,對預防本病的發生有較好的效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