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1873年4月1日生於俄羅斯,拉氏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島”、鍾等。1943年3月28日逝世,是二十世紀世界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
1873年4月1日出生在俄羅斯奧尼加城的一個地主家庭;他的家庭有著很好的音樂環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音樂薰陶:4歲開始習鋼琴,9歲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885年來到莫斯科,跟隨鋼琴大師茲維列夫學習鋼琴;1889年考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接受嚴格正規系統的教育和訓練;隨著名鋼琴家齊洛蒂學習,還隨著名作曲家塔涅耶夫和阿連斯基學習作曲
1891年和1892年,他先後以優異的成績在鋼琴和作曲班畢業,早期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國際樂壇;他的鋼琴演奏造詣很深,在演奏中兼收前輩鋼琴大家之長,創建了自己所獨特的演奏風格,成為當時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傑出鋼琴演奏家;此外,他很早就開始了在作曲方面的嘗試,1892年他在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就已創作了畢業作品:獨幕歌劇《阿列科》;後來創作許多鋼琴曲,同時還創作了交響幻想曲《懸崖》、《茨崗主題狂想曲》等大型樂隊作品。
1895年,拉赫曼尼諾夫創作第一交響曲,這部作品1897年在彼得堡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但遭到了失敗;為此拉赫曼尼諾夫陷入異常的苦惱之中;1897年,拉赫曼尼諾夫被聘為莫斯科馬蒙托夫私立歌劇院的助理指揮,從此開始了他的指揮家生涯。 
由於心境的好轉,他從1900年起又恢復了音樂創作,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部作品贏得了聽眾的普遍讚揚;時至今日,它仍為拉赫瑪尼諾夫最成功的代表作品之一;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濃郁俄羅斯民族風格,基調真摯的抒情主義。  
1917年,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曼尼諾夫墓地
俄羅斯革命爆發,拉赫曼尼諾夫流亡瑞士,後輾轉到美國,擔任了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指揮。
拉赫曼尼諾夫在國外寫的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交響曲,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性、感人的抒情性和突出的俄羅斯民族音樂風格,贏得了廣泛的世界聲譽,成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1943年3月28日,拉赫曼尼諾夫在美國家中去世,享年70歲;其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其中包括三部交響曲,四部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三部歌劇以及交響詩死島》、《懸崖》、《波西米亞隨想曲》和大量的鋼琴前奏曲變奏曲練習曲等;除此之外,他還作有大量的室內樂藝術歌曲

主要作品

鋼琴與樂隊

拉赫曼尼諾夫創作了五首以鋼琴與交響樂團演奏的作品,分別為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鋼琴協奏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優美,成為膾炙人口之作,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採納為背景音樂

鋼琴獨奏

鋼琴獨奏方面,拉赫曼尼諾夫共譜寫了24首前奏曲,最著名的莫過於《升c小調前奏曲》;拉赫曼尼諾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鋼琴獨奏版本,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弗里茨·克萊斯勒的《愛之悲》及《愛之喜》等。 

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曾編寫三首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樂對拉赫瑪尼諾夫而言是失敗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毀,直至他死後,整份樂譜被才發現收藏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中,至1948年才於美國作第二次公演以紀念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響樂及第三交響樂仍是知名的作品;拉赫曼尼諾夫亦曾編寫多首交響詩,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曲)等。 

聲樂及合唱

拉赫曼尼諾夫亦有編寫聲樂合唱作品,包括有彌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編成不同樂器的獨奏曲。

作品賞析

第二交響曲

拉赫曼尼諾夫青年時期患有神經衰弱症,由於暗示治療法奏效,才逐漸走向痊癒;第二交響曲是拉赫瑪尼諾夫恢復自信之後的佳作
作品完成於1906年秋至1907年春;全曲共分四個樂章:第一樂章為緩板轉中庸的快板,奏鳴曲形式。樂曲由略帶憂鬱氣氛的進入部平靜地開始,經過劇烈的高潮之後,樂曲進入再現部,用進入部提琴動機的素材構成的結尾部分來收束這一樂章;第二樂章是極快的快板,具有詼諧曲風格的樂章,法國號承接開頭的節奏,開始奏出有粗獷風格的主題,然後移交給弦樂部分,一直高揚至強調節奏的銅管以叫囂方式中止;第三樂章為慢板,小提琴斯拉夫風格的優美情調唱出了流暢的旋律,後由單簧管以優美的旋律取代,這一樂章的主題也是整部交響樂中最動人的部分;第四樂章是活潑的快板,經過短小而極強的前奏之後,引出強勁的第一主題,後出現了移至D大調的第二主題,強勁有力地將全曲最終推向高潮,結束全曲。

第二鋼琴協奏曲

第二鋼琴協奏曲被譽為是拉赫瑪曼諾夫的“最高傑作”,廣受世人的喜愛歡迎;本曲除了在構造上的完滿妥善之外,同時充分發揮了抒情性和鋼琴化的效果,而且把這些作了絕佳統一;第一樂章為中板,奏鳴曲形式,主奏鋼琴彈出八小節像是鐘聲一樣灰暗而沉重的和弦,之後出現管弦樂的充滿力量的第一主題,第二主題充滿了甜美的傷感;第二樂章是肅穆舒緩的三部曲式,帶有沉思的樂念,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樂章是詼諧的快板,由弦樂的演奏告一段落之處,鋼琴奏出第一主題,並將此主題加以充分地發展,第二主題與第一個主題形成了極明顯的對比,樂章結尾,鋼琴以強音對旋律加以裝飾,並逐漸加快速度而結束全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拉赫曼尼諾夫最重要作品之一,寫於1934年,這部作品取材於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隨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隨想曲的音樂主題,寫成單樂章的鋼琴與樂隊作品形式。
這部作品以輝煌技巧表現作曲家的個人風格,然而作品裡最令人難忘的卻不是眼花繚亂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個變奏,整部狂想曲到這裡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純樸抒情的曲調,這個旋律開朗優美,動人心魄,其中當然也隱含著永不褪色的“俄羅斯憂鬱”,這個旋律先在鋼琴上唱出,質樸平和,然後讓位給弦樂,熱情在逐步增長,隨後發展成浪漫激情的頌歌

作品評述

拉赫曼尼諾夫力圖在自己的音樂作品中表現一個忠實誠摯的普通人的思想感情,竭力探求讓所有的人都易於理解的方式,從這一方面著眼,他可以說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繼承者。  
他的音樂時常具有幻想悲劇性的哀傷等因素,時常留下一種內心悲劇的不可磨滅痕跡,這樣深刻的抒情性和戲劇性也是使他的作品接近於柴科夫斯基的地方。所不同者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內容更加狹窄,往往局限於抒發個人內在的精神體驗,但表現得十分動人而富有詩意。  
他的音樂除了著重體現悲劇的因素之外,有時也以磅礴的力量謳歌幸福、讚頌祖國風貌,精心刻劃安謐寧靜的形象。  
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充滿了美妙旋律,在他的同時代人當中,他是一位天才的旋律作家;他的旋律寫作同俄羅斯民歌中的悠緩歌曲保有密切的聯繫;此外,他的作品還以和聲語言和復調手法之豐富見長——所有這些,都是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具有如此感人的力量所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