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簡

《詩簡》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謝覺哉寫下的一組詩作。該詩譜寫出了一支在特定環境中難以言狀的感情交響曲,再現了作者複雜變化的心路歷程。

作品原文

詩簡[1]
【其一】
佇立江邊倍愴神[2],陣雲如墨亦如瓶。
頭腦草芥都新鬼[3],膽肝窮途半故人[4]。
萬眾盡如波趁壑[5],千年又見海成城[6]。
澄清何日從頭數[7],南極狼煙北塞雲[8]。
【其二】
江淮湖海任漂流[9],虎豸荊蓁未可謀[10]。
不俟靈均頻問卜[11],可憐蘇季已無裘[12]。
壺中日月原非幻[13],夢裡家山不療愁[14]。
佇立江邊無限感,黔雲吳雨兩悠悠[15]。
【其三】
逝水年華夢不如[16],那堪兵燹正紛呶[17]。
秋浸劍影明猶耀[18],春壓眉尖恨有餘。
禍福本來如塞馬[19],遭逢誰更問池魚[20]。
無端湧上淒涼感[21],付與清平一剷除[22]。
【其四】
別友離鄉更國憂,年來事事上心頭。
豈是蹇芳同正則[23],未能焚硯學君苗[24]。
家山有夢音書杳[25],滄海縈懷涕泗流[26]。
雙鬢漸皤心未已[27],不堪四十五春秋。

作品注釋

[1]詩簡:用詩寫成的信。
[2]佇立:長時間的站在一處深沉思索。愴神:悲愴,精神非常痛苦。
[3]頭腦:意為首領,這裡指國民黨反動派對共產黨領導人的蔑稱。草芥:很小的草,多比喻最輕微的無價值的東西,這裡指國民黨反動派對廣大的普通民眾的蔑稱。
[4]膽肝:本應是肝膽,因調平仄而倒置。指披肝瀝膽的人。窮途:指路的盡頭,即末路。
[5]壑:指山溝或窪地水坑。
[6]成城:成語“眾志成城”的簡稱。語出《國語·周語下》:“故諺日:‘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後演變為眾志成城,如清文慶等著《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中云:“阻其(這裡指英國侵略者)進城而有事,則眾志成城,尚有爪牙(這裡蔑指老百姓)可恃。”這個成語是說,萬眾一心,就可以成為堅固的城堡。比喻團結起來力量大。
[7]澄清:清除乾淨。
[8]狼煙:指烽火。古代邊防如遇外族入侵即在烽火台上燃起煙火。因最早燃燒的是狼糞,故稱狼煙。這裡指邊境告急。北塞云:指長城以外的戰爭風雲。
[9]江淮湖海:泛指中國湖南、湖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長江沿岸及東南沿海各省區。
[10]虎豸:概指狼蟲虎豹等作惡吃人的猛獸。豸:原指長脊獸,如虎、貓之類。虎豸在詩中比喻敵人。荊蓁:叢生有刺的荊棘。詩中也比喻敵人。
[11]俟:等待。靈均:靈均為屈原的字。屈原(約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字原。在《離騷》詩中又自云:名余日正則兮,字余日靈均。據王夫之考證:“平者正之則也;原者地之善如均平也,靈,善也。”屈原是戰國時代楚國人,曾任左徒、三閭大夫,忠貞輔佐楚懷王、頃襄王。他主張開明政治,舉賢授能,特別是在外交上主張聯齊抗秦。因此遭到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的忌恨、讒言,先為楚懷王免去左徒,怒而放逐;後又被頃寰王流放在沅水、湘江之間。他不忍看到楚國首都被秦兵攻陷,抱石投汨羅江自沉而死。他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主義浪漫詩人,有《離騷》、《九章》等佳作傳世。頻:意連續幾次、屢次。問卜:指屈原生前被楚王放逐後,曾問卜於楚大卜鄭詹尹之事。相傳屈原被貶三年後,去找鄭詹尹,一口氣向鄭提出了八個問題,請求給以解答。屈原並不是要鄭詹尹對他的問題給以回答,而是故設問答,使人在對比中進行思考,表現出是非分明的愛憎和強烈對立的立場。屈原問卜的事,由屈原後人寫成《卜居》傳世。
[12]蘇季:蘇季指蘇秦。蘇秦(生年不詳,大約卒於公元前317年),字季子,戰國時代洛陽人。他是當時活躍在七國中的遊說政客。他起初遊說秦惠王實行“連橫”,以吞關齊、楚、燕、韓、趙、衛。後又遊說上述六國實行“合縱”,以抗強秦。“合縱”之計為六國採納,他出任縱約之長,執掌六國相印,得勢一時。與他對立的張儀巧用“連橫”之計,實行遠交近攻。深為秦王重用,破壞了蘇秦的“合縱”。於是,最後逼得蘇秦只好到齊國為客卿,但他仍不安分,卻與齊大夫爭寵,終被刺死。無裘:冬天沒有禦寒的皮毛衣服。
[13]壺中日月:道家所稱的仙境,指特殊環境中的一種美好境界。《雲笈七籤》:“雲台治官,常懸一壺如五升器大,變化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間。夜宿其內,自號壺天,人謂日:‘壺公’。”幻:幻想,即不切實際的、不可能實現的想法。
[14]家山:故鄉的土地、房屋、山河等。泛指故鄉。療:治理、撫慰之意。
[15]黔云:貴州的雲。又一解黔即黑色,黔雲即黑色的雲。吳雨:江蘇、浙江一帶的雨。悠悠:長而遙遠的憂鬱。
[16]逝水:流過去的水,比喻已經過去的時間或事物。
[17]兵燹:戰爭災害。燹:野火。紛呶::混亂而令人討厭。
[18]浸:滲入漬染。
[19]塞馬:成語塞翁失馬的簡稱。《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如騎,墮而折其髀……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及,深不可測也。”這即是“塞翁失馬”成語的來源。其原意為塞翁失馬禍福難以預測。
[20]池魚:成語“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簡稱。《太平廣記》:“舊說池仲魚,人姓字也,居宋城門,城門失火,延及其家,仲魚燒死。”這即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成語的出處。其原意為毫無道理的、無緣無故地遭到連累禍害。
[21]無端:毫無緣由。
[22]清平:清安太平。蹇芳:屈原《離騷》中常用芳草、美人比喻道德高尚的志士仁人。
[23]蹇:遭遇困難,很不順利。蹇芳是說遭遇不幸的芳草。正則:屈原的別名,見前“靈均”注。
[24]君苗焚硯:君苗指崔君苗,為東晉人。據《晉書·陸機傳》載:“弟雲嘗與書日:‘君苗見兄文,輒欲燒其筆硯’。”君苗燒硯後來多指文人謙虛,覺得自己文章或學問不如別人,將筆硯燒掉,發誓不再寫作。
[25]音書:多指書信。杳:遙遠而不見蹤影。
[26]索懷:時常牽念在心。涕泗:涕,眼淚;泗,鼻涕。
[27]皤:白。

寫作背景

1925年蓬勃興起的中國第一次大革命,由於敵我力量的對比懸殊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錯誤指導以及陳獨秀的錯誤,於1927年以失敗告終。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5月21日,許克祥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以後許多共產黨人、革命志士和大批工農民眾被監禁、被殺害,白色恐怖籠罩全國。馬日事變後,謝覺哉不得不趁亂而化裝逃出長沙,到東鄉農村隱蔽了一個月。後與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聯繫,轉移到城郊的沈家大屋。由於敵人的追捕,一個多月後,他又到鐵佛寺內住下,穿上法衣混在和尚中一起念經,暫時躲過了敵人的耳目。大約在年底,在友人的掩護下,他經岳陽到達武漢,幾經周折,才找到徐特立,並設法與當時中共臨時中央領導人李維漢和中共湖北省委領導人夏明翰向警予取得聯繫,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編輯出版省委機關報《大江》報。《大江》報的出版使敵人驚恐萬分,再次瘋狂地實行反革命大逮捕。湖北省委機關遭到嚴重破壞,夏明翰、向警予先後被捕,旋被殺害。新任省委書記劉伯莊被迫離漢赴滬。謝覺哉不顧個人安危,留漢照顧生病的徐特立。後來謝覺哉回憶當時的情景,有詩云:“風雪江皋夜,殘燈話病時。良朋三四聚,緹騎傍窗馳。”說明當時白色恐怖嚴重,環境十分險惡。大約在1928年3月,謝覺哉輾轉到上海,受黨中央領導人周恩來委派,秘密主編出版《紅旗》報,並為黨刊《布爾塞維克》撰文。1928年底、1929年初,他又受中央派遣,以商號老闆為掩護前往奉天(今瀋陽)恢復被敵人破壞了的中共滿洲省委,環境複雜,工作艱難。1929年四五月間返回上海,為籌集黨的經費,他與友人在法租界辣斐德路開辦了一家天生祥酒店。期間,因在街頭散發傳單,曾遭到過一次逮捕。1927年到1929年問,在大革命失敗後的低潮中,謝覺哉經受住了各種嚴重的歷史考驗。《詩簡》全面、深刻、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嚴峻形勢、鬥爭環境和精神面貌。
由於當時從事黨的地下鬥爭的歷史條件和保密的需要,謝覺哉給家裡親人寫的信,既不寫發信的詳細地址(否則就暴露了自己),也沒有信文,更沒有署名,僅抄一首或兩首詩,這就是《詩簡》的來歷。這四首詩不是一次寄出的,排列順序大致反映了時間的前後。

作品鑑賞

這四首詩結構嚴謹,雖獨立成篇,又前後照應,各有側重。第一首抒寫面對敵人的血腥屠殺,壓抑在心中的滿腔憤懣和團結人民誓死復仇的強烈決心。首聯中的“陣雲如墨亦如瓶”一句,形象說明當時社會黑暗得令人窒息,揭示出詩人“佇立江邊倍愴神”的原因。頷聯舉出“倍愴神”的典型事實: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和無數工農民眾遭到殺戮,許多志同道合的故舊戰友也相繼倒在血泊中。頸聯則表現出他們並沒有被殺絕,而是揩乾淨身上的血跡,掩埋了烈士的屍體,又與廣大民眾團結一心繼續戰鬥了。末尾兩句指明雖然目前“南極狼煙北塞雲”,但終有一天會取得勝利。第二首抒寫江淮湖海到處“漂流”的地下鬥爭生活給作者的特殊感受。起聯寫作者在“漂流”中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敢於和善於與一切“虎豸荊蓁”進行搏鬥。次聯運用靈均和蘇季兩個典故,說明在複雜的處境中,始終明確自己的鬥爭方向,決不會受到各種表面現象所迷惑。三聯是寫自己經過長久“漂流”,行無定址、飢餐露宿的生活,更體味出道家所追求的仙境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他們在現實中找不到仙境,只能到幻想的世界中去自我安慰。但自己不是道家,而是一個現實的活生生的人,一個拋妻別子遠離家鄉的革命者。因此,美好的“家山”常常襲上心頭、化入夢中。末尾兩句則將無限思鄉的心緒,通過遙相呼應的“黔雲吳雨”情意悠長地表現出來。第三首抒寫隨著歲月的流逝,革命鬥爭並不是一帆風順,在困難和挫折中自己所應該採取的立場和態度。作者毫不隱諱地寫出自己的“淒涼感”,一轉念則又將其升華為“付與清平一剷除”。他認為:革命有前進,也有失敗,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又像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樣,都很難預料。但作者相信,連綿的秋雨永遠不會浸銹明光發亮的利劍,春壓眉尖更可以顯示對革命的鮮明愛憎。第四首抒寫“別友離鄉更國憂”深刻感受。與前三首不同的是直接明確點出雖然自己已經“雙鬢漸皤”四十五歲了,但仍願以屈原為榜樣,毀家紓難、壯心未已,並將這種堅強決心寫信告訴家鄉的親人,彼此共勉,為遠大的理想奮鬥終身。
《詩簡》藝術上最大的特點是把沉鬱壯闊的氣勢、雋深精當的典故、嚴謹凝重的語言三者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譜寫出一支在特定環境中難以言狀的感情交響曲,再現了作者複雜變化的心路歷程。大革命失敗的歷史氛圍,確定了詩的沉鬱悲涼的基調,詩人“漂流”於江淮湖海,遇到的是“虎豸荊蓁”,“頭腦草芥”都成“新鬼”、“膽肝窮途”多半“故人”,面對“南極狼煙北塞雲”、“陣雲如墨亦如瓶”,加上“別友離鄉更國憂”,詩人是“倍愴神”、“無限感”、“涕泅流”。悠悠的“黔雲吳雨”無法排遣詩人的憤憂。但詩人並沒有因此悲哭沉淪,而是壯懷激烈,深知“萬眾盡如波趁壑,千年又見海成城”,懂得“禍福本來如塞馬,遭逢誰更問池魚”,以“蹇芳”的屈原自喻,預卜革命前途,堅信“秋浸劍影明猶耀,春壓眉尖恨有餘”,憂憤變成力量,“雙鬢漸皤心未已”,“付與清平一剷除”。總之,詩寫得悲涼而不沉寂,憤懣而不失望,沉痛中潛藏著鬥爭怒火,黑暗裡給人帶來光明。

作者簡介

謝覺哉(1884年-1971年),字煥南,

謝覺哉像謝覺哉像
別號覺齋。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1925年,謝覺哉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被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長,主編《湖南民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上海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和《上海報》。1935年,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內務部部長、秘書長。1937年初,任法務部長並代理最高法院院長和審計委員會主席。七七事變後,任中共中央駐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代表。1939年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40年任陝甘寧邊區中央局副書記。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法務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新法學研究院副院長等職。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4年12月至1971年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