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笈七籤》

《雲笈七籤》

《雲笈七籤》是道教類書。宋真宗景德進士張君房總編。大中祥符五年(1012),張任著作佐郎,奉命主持校正秘閣道書及蘇州、越州、台州舊存道藏。天禧三年(1019)編成《大宋天宮寶藏》4565卷(已亡佚);又撮其精要萬餘條,輯成本書122卷。

基本信息

名稱由來

《雲笈七籤》是擇要輯錄《大宋天宮寶藏》內容的一部大型道教類書。北宋天禧三年(1019),當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擇其精要萬餘條,於天聖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輯成本書進獻仁宗皇帝。

道教稱藏書之容器曰“雲笈”,分道書為“三洞四輔”七部,故張君房在該書的序言中有“掇雲笈七部之英,略寶蘊諸子之奧”等語,因名《雲笈七籙》;並稱編纂此書的目的是“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備皇帝陛下乙夜之覽,下以裨文館校讎之職,外此而少暢玄風年”。

分卷

此書按張君房自序,原為一百二十卷,《中興書目》(《玉海》引)、衢本《郡齋讀書志》、袁本《郡齋讀書後志》《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著錄。《遂初堂書目》無卷數。《直齋書錄解題》作一百二十四卷。《正統道藏》、《四庫全書》、《四部叢刊》本皆作一百二十二卷。重刊《道藏輯要》本不分卷,亦無張君房自序,缺卷甚多。則此書有百二十卷本,百二十四卷本,百二十二卷本等多種。百二十二卷本為今通行本。載《正統道藏》太玄部。

風格

張君房雖稱此書乃“掇雲笈七部之英”而成,但這僅指它的內容是掇《大宋天宮寶藏》七部之英,而不是體例也按七部分類,實際上它是將摘錄的七部內容按性質加以歸類的。如卷一道德部,採摘《老君指歸》、《韓非子》、《淮南鴻烈》、《混元聖紀序》、《唐開元皇帝道德經序》中之語,以總論老子的道德概念,即道教的立教之旨;卷二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引“道君曰”及《太始經》《太真科》《上清三天正法經》之語,以論宇宙生成變化,並特引《太上老君開天經》詳述老君開天闢地及累世下降作王者師;卷四道教經法傳授部,引《上清源統經目注序》、《靈寶經目序》、《上清經述》、《三皇經說》、《雲台治中內錄》等,以論上清、靈寶、三皇諸家的傳授系統。其他各卷無不以綱帶目,在一個總題目下引錄若干道書。有的題目內容較多,如雜修攝、說戒、諸家氣法、金丹、內丹,符圖,以及仙籍語論、紀傳等、則各列若干卷,以摘錄多種道書。可見此書引錄的道書雖多,但綱目頗為清晰。至於引錄道書的具體數字,已難作出準確統計,因為所引之書,有的標出原名,有的只是某書中的篇名,有的甚至是張君房所擬之名。不過“大都摘錄原文,不加論說”,基本上保留了原書的面貌。這是它最具歷史價值之所在。

作品特點

《雲笈七籤》 《雲笈七籤》

《雲笈七籙》以上清派為正統,故收載該派道書尤多,敘上清經傳授系統和上清修真方法甚詳,體現出上清派居顯學地位的時代特徵。此外,收錄唐代著作也比五代宋初新出的其他道書為多。然而本書除了繼續承認老子的教主地位之外,特別突出宋真宗時代出現的聖祖(趙玄朗)崇拜。例如將真宗所制《先天紀敘》和《軒轅本紀》列於紀之首,位居《元始天王紀》《太上道君紀》《混元皇帝聖紀》之上。傳則首錄宋真宗制序、以宣揚宋王朝君權神授為主要特徵的《翊聖保德真君傳》,然後繼以上清眾真傳記。

體系

本書在體例上,明顯繼承了《無上秘要》以“道”為首,以“驗”為足,以“法”為主幹的格式特徵,但結構更為緊湊,分類愈趨合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類例既明,指歸略備,綱條科格,無不兼該。道藏菁華,亦大略具於是矣”。此書雖屬抄錄,實具概論性質,對道教的各個方面均有所論述。其價值尤其體現在卷三至卷九,這部分論道藏源流,條分縷析,敘說清楚,《靈寶略紀》、《上清源統經目注序》和陸修靜所撰《靈寶經目序》等珍貴資料亦因此得以保存。書中還增加了“語論”和“內丹”兩大內容,這對於研究唐宋時代道教的歷史,全面了解道教理論,均有重要的意義。

影響

本書所收今佚道書有很高的資料價值,即尚存之書亦頗具參校之用。例如《翊聖保德真君傳》雖系摘錄,然序題宋真宗制,文內黑殺神封號僅“翊聖保德真君”六字,可正今本署“宋仁宗御製《翊聖應感儲慶保德傳序》”之誤。此書收宋真宗《天童護命經序》及《太上天童經靈驗錄》記唐昭宗景福元年(892)誦經靈驗事,足證《天童護命經》早出於唐代,北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四月茅山樑悟真所得確係加句本(據洪邁《夷堅志》,梁加句本二百九十二字,多出一百零七字)。《雲笈七籤》素為道教界和學術界所重視。《大宋天宮寶藏》早已亡佚,幸賴此書得以考見其概貌。因此書具有系統、全面和簡明等優點,故而人稱“小道藏”,是了解和研究道教必備的資料。

目錄

001.目錄

002.序

003.卷一 道德部

004.卷二 混元混洞開闢劫運部

005.卷三 道教本始部

006.卷四 道教經法傳授部

007.卷五 經教相承部

008.卷六 三洞經教部

009.卷七 三洞經教部·本文

010.卷八 三洞經教部·經釋

011.卷九 三洞經教部·經釋

012.卷十 三洞經教部·經

013.卷十一 三洞經教部·經二

014.卷十二 三洞經教部·經三

015.卷十三 三洞經教部·經四

016.卷十四 三洞經教部·經五

017.卷十五 三洞經教部·經六

018.卷十六 三洞經教部·經七

019.卷十七 三洞經教部·經八

020.卷十八 三洞經教部·經九

021.卷十九 三洞經教部·經十

022.卷二十 三洞經教部·經十一

023.卷二十一 天地部一

024.卷二十二 天地部二

025.卷二十三 日月星辰部一

026.卷二十四 日月星辰部二

027.卷二十五 日月星辰部三

028.卷二十六 十洲三島部

029.卷二十七 洞天福地部

030.卷二十八 二十八治部

031.卷二十九 稟生受命部一

032.卷三十 稟生受命部二

033.卷三十一 稟生受命部三

034.卷三十二 雜修攝部一

035.卷三十三 雜修攝部二

036.卷三十四 雜修攝部三

037.卷三十五 雜修攝部四

038.卷三十六 雜修攝部五

039.卷三十七 齋戒部

040.卷三十八 說戒部一

041.卷三十九 說戒部二

042.卷四十 說戒部三

043.卷四十一 雜法部

044.卷四十二 存思部一

045.卷四十三 存思部二

046.卷四十四 存思部三

047.卷四十五 秘要訣法部一

048.卷四十六 秘要訣法部二

049.卷四十七 秘要訣法部三

050.卷四十八 秘要訣法部四

051.卷四十九 秘要訣法部五

052.卷五十 秘要訣法部六

053.卷五十一 秘要訣法部七

054.卷五十二 雜要圖訣法部

055.卷五十三 雜秘要訣法部

056.卷五十四 魂神部一

057.卷五十五 魂神部二

058.卷五十六 諸家氣法部一

059.卷五十七 諸家氣法部二

060.卷五十八 諸家氣法部三

061.卷五十九 諸家氣法部四

062.卷六十 諸家氣法部五

063.卷六十一 諸家氣法部六

064.卷六十二 諸家氣法部七

065.卷六十三 金丹部一

066.卷六十四 金丹部二

067.卷六十五 金丹部三

068.卷六十六 金丹部四

069.卷六十七 金丹部五

070.卷六十八 金丹部六

071.卷六十九 金丹部七

072.卷七十 金丹部八

073.卷七十一 金丹部九

074.卷七十二 金丹部十

075.卷七十三 金丹部十一

076.卷七十四 方藥部一

077.卷七十五 方藥部二

078.卷七十六 方藥部三

079.卷七十七 方藥部四

080.卷七十八 方藥部五

081.卷七十九 符圖部一

082.卷八十 符圖部二

083.卷八十一 庚申部一

084.卷八十二 庚申部二

085.卷八十三 庚申部三

086.卷八十四 屍解部一

087.卷八十五 屍解部二

088.卷八十六 屍解部三

089.卷八十七 諸真要略部

090.卷八十八 仙籍旨訣部

091.卷八十九 諸真語論部

092.卷九十 七部語要部

093.卷九十一 七部名數要記部

094.卷九十二 仙籍語論要記部一

095.卷九十三 仙籍語論要記部二

096.卷九十四 仙籍語論要記部三

097.卷九十五 仙籍語論要記部四

098.卷九十六 讚頌部·讚頌歌

099.卷九十七 讚頌部·歌詩

100.卷九十八 讚頌部·詩讚辭

101.卷九十九 讚頌部·贊詩詞

102.卷一百 紀傳部·紀一

103.卷一百一 紀傳部·紀二

104.卷一百二 紀傳部·紀三

105.卷一百三 紀傳部·傳一

106.卷一百四 紀傳部·傳二

107.卷一百五 紀傳部·傳三

108.卷一百六 紀傳部·傳四

109.卷一百七 紀傳部·傳五

110.卷一百八 紀傳部·傳六

111.卷一百九 紀傳部·傳七

112.卷一百一十 紀傳部·傳八

113.卷一百一十一 紀傳部·傳九

114.卷一百一十二 紀傳部·傳十

115.卷一百一十三上 紀傳部·傳十一

116.卷一百一十三下 紀傳部·傳十二

117.卷一百一十四 經傳部·傳十三

118.卷一百一十五 紀傳部·傳十四

119.卷一百一十六 紀傳部·傳十五

120.卷一百一十七 靈驗部一

121.卷一百一十八 靈驗部二

122.卷一百一十九 靈驗部三

123.卷一百二十 靈驗部四

124.卷一百二十一 靈驗部五

125.卷一百二十二 靈驗部六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二)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醫學實在易》
《因是子靜坐法》
《陰符經》
《飲膳正要》
《雲笈七籤》
《陰證略例》
《醫學衷中參西錄》
《幼科心法要訣》
《幼科證治準繩》
《異授眼科》
《雜病廣要》
《醫旨緒餘》
《醫宗粹言》
《醫宗金鑒》
《醫宗說約》
《怡堂散記》
《醫學啟源》
《醫學入門》
《醫學三字經》
《醫學六要》
《銀海精微》
《醫學溯源》
《飲食須知》
《嬰童百問》
《幼科鐵鏡》
《醫學真傳》
《醫學正傳》
《幼科指南》
《幼幼集成》
《幼幼新書》
《玉機微義》
《寓意草》
《醫學妙諦》
《雲林神彀》
《醫原》
《雜病心法要訣》
《雜病源流犀燭》
《雜證匯參》
《幼科釋謎》
《醫學心悟》
《醫學正印種子編》
《幼科折衷》
《疫疹一得》
《醫學摘粹》
《醫學集成》
《尤氏喉科秘書》
《醫學近編》
《醫學要則》
《醫宗必讀》
《穎川心法彙編》
《癰疽神秘灸經》
《癰疽神秘驗方》
《用藥法象》
《用藥禁忌書》
《醫學易通》
《醫宗會要》
《醫宗己任篇》
《醫學切要全集》
《醫學摘瑜》
《幼科證治大全》
《醫學說約》
《幼科直言》
《頤身集》
《幼幼集》
《醫學精要》
《幼幼近編》
《幼幼心裁》
《易簡方》
《余注傷寒論翼》
《虞庶注難經》
《易氏醫案》
《玉楸藥解》
《喻選古方試驗》
《醫學問對》
《毓芝堂醫書四種》
《原病集》
《願體醫話》
《醫學五則》
《醫藥鏡》
《雲岐子保命集論類要》
《雲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雲岐子脈訣》
《醫要集覽》
《醫醫小草》
《引痘略》
 《雜疫證治》
《引經證醫》
《雜證謨》
《雜症會心錄》

《醫學一見能》
《醫學求是》
《醫學原理》
《印機草》
《醫醫病書》
《醫學韻編》
《玉函方》
《玉函經》
《疑難急症簡方》
《醫醫醫》
《育嬰秘訣》
《喻氏醫書三種》
《醫學統旨》
《易筋經》 
《醫苑》
《友漁齋醫話六種》
《幼科彙編》
《幼科三種》
《醫學啟蒙彙編》
《疫證集說》
《疫證治例》
《幼科要略》
《醫宗備要》
《醫學輯要》
《陰陽脈死候》
《醫學切要》
《醫宗撮精、折肱漫錄合刊》
《幼幼發揮》
《醫學舉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