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

評點

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一種形式。濫觴於南宋,如呂祖謙的《古文關鍵》就是一本評點文章的著作,宋人劉辰翁評點的《世說新語》則是以後小說評點之濫觴.

評點

正文

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一種形式。濫觴於南宋,如呂祖謙《古文關鍵》就是一本評點文章的著作,宋人劉辰翁評點的《世說新語》則是以後小說評點之濫觴。葉德輝《書林清話》有劉辰翁及元人方回曾“評點唐、宋人說部、詩集”的記載。但影響還不大。影響較大的是明代歸有光《史記》五色圈點本,對於“若者為全篇結構,若者為逐段精采,若者為意度波瀾,若者為精神氣魄”(《文史通義·文理》),各有義例。歸有光又有《評點史記》,分段加以評論。小說評點始於余象斗的《水滸志傳評林》、《批評三國志傳》、《列國志傳》等,每頁上都有一欄很短的評語。但評點都很簡單,見解也比較平庸。小說評點產生了廣泛影響的為署名李贄的兩部關於《水滸傳》的評點本,一是萬曆三十八年(1610)容與堂刻一百回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為萬曆三十九年左右袁無涯刻一百二十回本《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傳》。兩種本子都有每回總評,對整個一回進行總的評論;有眉批和行批,即評語批在書眉上和字行間,對小說的某一描寫、敘述發表見解。由於這兩部評點本對《水滸傳》的思想和藝術都有較好的分析,此後,這種發表批評意見的方式便廣為流行開來。明清時期,關於史籍、散文、詩、、小說、戲曲等等的評點,十分普遍,如張竹坡《金瓶梅》的評點,金人瑞對《水滸傳》、《西廂記》的評點,脂硯齋對《石頭記》(見《紅樓夢》)的評點,還有許多詩詞的評點,等等。有的還從評點所使用的顏色上分為所謂“硃批”、“墨批”等。這種批評方式的特點是:發表意見比較自由靈活,批評者可以在全書卷首的序言或總批及每回總批中,對全書或每一章回的思想藝術特點發表見解;也可以在眉批和行批中,對某一敘述、某一事件、某一人物的具體描寫,用三言五語發表看法、感想。一些作品,常常由於評點者的評點而大大擴大了影響。在明清的小說戲曲散文評點中,確有不少精闢的見解;但也存在著繁瑣為法、妄立名目的現象。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