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潔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唐潔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曾氏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最後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人們對他的關注和興趣,正好給我們以啟示: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渴求來自本族文化的滋潤,尤其企盼從這種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獲取某些啟迪。這啟迪,因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上下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 上下

唐浩明曾經花了整整10年時間,主持編輯《曾國藩全集》30冊1500萬字,至今已售出1.3萬套,創造了出版界的一個奇蹟。編輯之餘,他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也重版近30次,發行80多萬套,被香港媒體評為20世紀華文小說百強之一。甚至有媒體說,唐浩明是當今海內外研究曾國藩的第一人。最近,唐潔明又從傳世的曾國藩1459封家書中精選出364封,加以詳細評點與解讀……

內容簡介

《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從哪些方面來評說曾氏的家書,它有哪些特色,為什麼會引起各方特別的重視,為方便大家了解,我們特簡要介紹如下:
1.《評點》介紹了曾國藩的家世、學養、人脈關係。舉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員,與曾氏有較密切交往的親戚朋友,《評點》中都將眉目清晰的予以介紹。讀者將可以從中知道曾氏終生崇拜的偶像是他的祖父,而他的祖母卻比祖父整整大7歲,母親又比父親整整大5歲。他的兩個兒子都短命,五個女婿幾乎都不爭氣,至於接續曾氏家庭的大功臣,卻是他的二兒媳……
2.《評點》交代了所選家書的時代背景。曾氏所辦的許多事都與當時的時代密切相關,勾勒出其時代背景,將有助於讀者對家書及其本人的更深了解。如曾氏出山前夕太平軍圍攻長沙的情況,為什麼團練最先會在湖南出現。又如慈禧太后為什麼會特別重用曾氏。還有,十幾年的戰爭給當時百姓帶來的災難:富庶的皖南居然公開賣人肉,每斤標價120文……
3.《評點》講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點到,而讀者又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慈禧與恭王的矛盾,撤湘軍的內幕,淮軍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體狀況,他最後死於什麼病等等。
4.《評點》介紹了晚清的官場典章制度、社會習俗等等。比如九品十八級的官制、官員的月薪、年終獎、年終考核等。還有,一個教師當時可以賺多少錢,一個醫生的出診費多少,一個丫環值多少錢。當時的物價怎樣,一兩銀子究竟是個什麼概念等等。此外,針對家書中所常見的經史引文,《評點》將說明出處,箋釋其義,幫助讀者掃清閱讀障礙,增加國學知識。
5.曾氏湘鄉老家典藏的家書中在清末付刻時有的去掉不用,有的則刪去某些段落。這裡面有哪些外人或後人不知的原因?《評點》會在相關的家書後面告訴讀者:有的是為了顧全曾氏本人的面子,有的是為了顧及李鴻章兄弟的面子等等。
6.曾氏的思想對中國近代政治、軍事、外交極有影響,《評點》在相關章節中介紹了曾氏的言行對蔡鍔、陳獨秀、毛澤東、蔣介石等人有哪些具體的影響,並通過他們而影響中國近代政局。
7.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視角來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對今人仍有啟益價值和借鑑價值,是《評點》作者用力最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將會細緻地分析曾氏有關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錢財給子孫的思想等等。
8.探索曾氏的內心世界,發表作者的讀史領悟,是《評點》的最大特色。比如推動曾氏將湘軍做大做強的第一動力究竟是什麼?又如曾氏官越大、權越重、心裡越恐懼、行動越謹慎。他為什麼會這樣?作者在評點曾氏為母親辦喪事時,提出了“孝道平衡了‘三從四德”’的觀點;在評點曾氏教子時,提出聰明並不是人的重要美質等等,希望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評點》學養厚實,視野開闊,筆調輕鬆閒適,搖曳多姿,閱讀起來既像讀歷史故事,又像是讀文化隨筆,既是在說昨天,又是在說今天,既可讓人益智敦品明事曉理,又可讓人賞心說日休閒養性,的確是一部將文、史、哲冶於一爐的難得之作。

書市花絮

唐浩明,這位著名的學者、作家曾花費10年之工主持編輯出版了《曾國藩全集》,窮8年之思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撰寫20多萬字的曾國藩研究論文,掀起一場為時10多年的“曾國藩熱”,堪稱當今海內外研究曾國藩第一人。在第13屆全國書市期間,唐浩明帶著他新出版的《評點曾國藩家書》,來榕參加簽名售書活動,記者有幸採訪了這位著名作家。
唐浩明幽默地對記者說:《評點曾國藩家書》的作者有兩人,“一個是曾國藩,另一個是我”,這本書是兩個人創作的產物。他認為,寫有關曾國藩的書之所以能引起祖國大陸、台灣以及海外華人讀者的廣泛興趣,是因為曾國藩是中國封建文化的最後一個集大成者。
《評點曾國藩家書》是從傳世的曾國藩1459封家書中精選出364封,加以詳細評點,由嶽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介紹了曾國藩的家世、學世、人脈關係。舉凡曾氏大家庭、小家庭的每位成員,與曾氏有較密切交往的親戚、朋友,書中都眉目清晰地予以介紹。書中講述了大量信中只是略微點到,而讀者又非常感興趣的話題。比如慈禧與恭王的矛盾,撤湘軍的內幕,淮軍崛起的原因,曾氏的身體狀況,他最後死於什麼病等等。書中還介紹了晚清的官場典章制度、社會習俗等,也介紹了曾氏思想對中國近代政治、軍事、外交的影響,在相關章節中介紹了曾氏的言行對蔡鍔、陳獨秀、毛澤東、蔣介石等人的影響,並通過他們影響中國近代的政局。這本書最多的還是從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視角來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其思想有哪些方面對今人仍有啟迪作用和借鑑價值。比如作者細緻地分析了曾氏有關求缺、惜福、不留錢財給子孫的思想等。而探索曾氏的內心世界,發表作者的讀史領悟,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
《評點曾國藩家書》以學養厚實,視野開闊,筆調閒適、多姿的表現手法,讓讀者既像讀歷史故事,又像讀文化隨筆,既像是在說昨天,又像是在說今天。讀後可讓人益智敦品、明事曉理,又可讓人賞心悅目、休閒養性,的確是一部將文、史、哲冶於一爐的佳作。

創作背景

一個大人物的心靈世界
十幾年前,隨著《曾國藩全集》和以曾國藩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的出版,一個一度曾經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仿佛一件稀有文物被發掘出土似的,立時引起國人的廣泛興趣:官場士林、商界軍營乃至市井百姓,一時間都以談論曾氏為博雅為時髦。此風亦波及海外華人世界,華文媒體也爭相介紹這位早已被遺忘的曾文正公。
中國近代史上叱吒風雲的人物豈止千百,為何此人能得到眾多領域和層次的關註:似乎只要是中國人,誰都可以從他身上說點什麼!看來,這就不僅僅是出於個人經歷的傳奇性,而是十幾年前,隨著《曾國藩全集》和以曾國藩為主人公的文學作品的出版,一個一度曾經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此人身上有著民族和文化的負載。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西方文化仗著經濟實力的強大,正在向全世界各個角落風捲殘雲般撲來,大有排斥、壓倒一切文化的勢頭。曾經創造過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中國文化,在如此形勢下如何立足,它究竟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中華民族還需要它的哺育嗎?它還有發展的可能嗎?這些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如今似乎已成了有識之士的困惑。
曾氏被公認為中國近代最後一個集傳統文化於一身的典型人物,人們對他的關注和興趣,正好給我們以啟示:處在變革時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國人,依然渴求來自本族文化的滋潤,尤其企盼從這種文化所培育出的成功人士身上獲取某些啟迪。這啟迪,因同源同種同血脈的緣故,而顯得更親切,更實用,也更有效。
此事給我們這批從事中國文化工作的人以振奮,它使我們增加了信心,看到了未來的前途。
然而,中國文化既博大精深,又浩繁蕪雜,在眼下信息爆炸競爭激烈的時代,機遇良多,一刻千金,人們再也沒有往日田園般寧靜的心境和經年累月足不出戶閉門讀書的悠閒。如何讓忙於事功者領略中國文化的智慧呢?筆者認為,對於有志於此的人來說,不妨試用一法:在一段時間內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有代表性的人物身上,將他看透研深,再由此一人而去領悟全體。佛家說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說一經通而百經通,說的都是這個意思。
曾國藩便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人之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他,都有值得借鑑之處。比如說,作為一個個體生命,他以病弱之軀在短短的六十年里,做了如許多的事情,留下如許多的思考,他的超常精力從何而來?作為一個頭領,他白手起家創建一支體制外的團隊,在千難萬險中將這支團隊帶到成功的彼岸,此中的本事究竟有哪些?作為一個父兄,一生給子弟寫信數以千計,即便在軍情險惡、隨時都有生命危險之際,仍對子弟不忘殷殷關注、諄諄教誨。他的這種非同尋常的愛心源於何處?作為一個國家的高級官員,在舉世昏昏不明津渡的時候,他能提出向西方學習徐圖自強的構想,並在權力所及的範圍內加以實施。他的這種識見從何產生?所有這些,都是值得今人仔細琢磨的課題。
看透曾氏,最主要的方法是讀他的文字,但曾氏傳世文字千餘萬,通讀亦不易,只能讀其精華;其精華部分首在家書。清末民初時期,曾氏家書乃士大夫必讀之書。青年毛澤東在給友人的信中說:“嘗見曾文正家書云:吾閱性理書時,又好作文章;作文章時又參以雜務,以致百不一成。”信中所說的,出自曾氏鹹豐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沅弟的信。毛澤東信手拈來,可見他對曾氏家書很熟悉。曾氏家書,過去被當做治家圭臬來讀,但現代人的家庭已大為簡化,當年那種四世同堂、兄弟眾多的大家庭已不復存在。今天人們的所謂治家,說到底不過是教子而已;至於“子”,也只獨生一個,且學校和社會又擔負了其中的主要責任。如此說來,曾氏的家書還有讀的必要嗎?

作者簡介

唐浩明,著名學者、作家。他曾費十年之工主持編輯出版《曾國藩全集》,窮八年之思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撰寫二十多萬字的曾國藩研究論文,點燃一場為時十餘年的曾國藩熱炎,堪稱曾氏的異代知已。
這部《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系唐浩明從曾氏存世千餘封家書中精選三百多封加以評述議論。從曾氏的家世學養、人脈關係及時化背景等方面入手,闡發信里信外諸多令人感興趣的話題,試圖與讀者一道,深入一個人物的心靈世界、破譯一個家族崛起的密碼,並藉此來角摸中華民族文化的深層積澱。

讀者評論

評論一

唐浩明先生對曾公的了解可謂深矣,淺顯而明朗的背景介紹以及對書信內容的評點,從其理解的視角幫助我們逐步深入地去了解和體會當時時局、及曾公的心路歷程,個人覺得對我們自己的為人處世,裨益頗多!
該書值得一看,當然想要了解更多,推介大家不妨再看看唐浩明先生的《曾國藩》傳,寫得非常好!

評論二

先說點題外話,09年10月底,我於34歲年紀上初為人父,喜得兒子,自信這個年齡已經足夠成熟,足以真正深切體會為人父的快樂和人生意義。正因為如此,近期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及春節假期間)都是陪兒子為第一要務,入夜,兒子都是在我懷中睡著,但是又不敢馬上放到床上(怕再醒來),一般都會在懷中抱很久,所以每天這時我都會坐在床邊的小椅上,兒子就在懷裡,這本書就放在床沿上,十數天下來畢閱全書。
對於此書,最想表達的感受有兩點,一是關於點評者唐先生,一是關於曾文正公。
本人晚進後學,直到去年才知道唐先生,才知道這本書。唐先生治史之用功用力,非常欽佩,特別是對於曾國藩以及以曾國藩為樞紐的晚清近代之史,本書中諸多細節即可看出這一點。對於與曾氏相關聯的人事,在點評中,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為多年治史之積累。唐先生對曾國藩整體持積極肯定的態度,但是也抱著客觀平常的心態,對曾氏的缺點弱點,以及由此推而廣之的人性的普遍弱點都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批判,雖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可以使讀者更全面客觀的回望曾國藩。
唐先生在長短不一的點評中行文敘事,事件組織,人事勾連,用筆著墨,皆可見其功力之純厚和用心用力之深。在眼下以譁眾取寵,賣弄辭藻,趨附流俗的文風下,尤顯難能可貴。而且在有些細節處,比如晚清的物價水平,人情風俗,甚至養身保健偏方等,唐先生也偶爾提及,倒也增添些動人聲色,使整本書嚴肅而不失生動,深刻而不辭莞爾。
對於曾文正公,通覽此書,心情被這位晚清中興之樞紐重臣多舛的命運,以及文正公身邊的人和事深深激盪,歷史對曾氏是多情的,也是無情的,給予了他重重的苦難和壓迫,也給予了巨大的歷史舞台和生前身後的榮光。胡適先生曾說,凡是有大成就的人,一定是絕對聰明,但又肯下笨功夫的人。曾氏無疑充分的詮釋了這一點。
曾氏對中國近代史的影響之深巨,竊以為怎么評價都不為過。其一,沒有曾國藩,太平天國的命運將存極大變數,甚至歷史會是完全不同的走向;其二,曾氏以歷史巨人獨有的高瞻遠矚,倡導和發起洋務運動,造船造炮,外派留學童生等,對中國思想界眼界之開起,民族工業的發跡和逐步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當然,居於曾氏的世界視野和既有政治地位,其內心對於外國的議會制,君主立憲等制度到底如何看法,難以妄論;其三,曾氏獨到的識人知人用人智慧,給清廷擢拔了一大批重要的人才,而這些人才直接影響了清朝晚期的政治格局,也間接影響了中國近現代史的走向。其四,曾國藩的思想文字,直到現在還流澤浸潤,而且曾氏的思想作為還直接影響了毛澤東及蔣介石,這兩位對中國現代史的影響就不必說了,因此也可以見出曾氏的間接影響。
但是歷史的弔詭之處也處處閃現,曾氏竭其一生之心血甚至同胞兄弟的生命為代價所保護和拱衛的大清王朝,客觀而言,在晚清的國內及國際格局之下,已經無可避免的必將衰落,但是地方軍閥勢力的逐漸坐大不掉,是加速清朝滅亡,並直接發出最後致命一擊的力量。而地方軍閥勢力的坐大,恰恰肇始於曾氏。
此外,一個細節,曾氏短期作為直隸總督時,處理天津教案,一邊是客觀究之,理屈在國人,而列強咄咄環視;一邊是民怨洶湧,決策層實難免被其裹挾。最後貶裁地方官,彈壓民憤,實為兩難之境況。推而思及現今的對外關係處理,由於信息不對稱,民族情緒與國家長期和近期利益考量的糾集,本質上有共同之處。
看完全書已是凌晨一點多,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竟然失眠到了三點多,巨人已矣,往者不可追。曾國藩的大閱歷,大功名,大丘壑,斷為我輩所無法企及,但是通覽全書,曾氏的做人做事做學問的原則方法,他的思考感悟,對人生人世的洞察,卻可以為我輩帶來思想營養和前進的動力。在心中默示自己:如曾文正公般叱吒風雲位極人臣的大人物都是憂苦遠多於安樂,我等之事業挫折人生嗟嘆又何足道。這般想來,倒比之前平靜安然很多。重拾勇氣和自信,面對廣闊的人生和職業前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