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古鎮

西遞古鎮

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 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村數百幢連片的古民居全是木質結構,村中只有三條小溪,遇上天干地旱非常缺水。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遊景點,座落於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因村邊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遞送郵件的驛站,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地理位置

西遞位於安徽黟縣東南部,村落面積12.96公頃,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餘戶,人口一千多。西遞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20餘處景點。

歷 史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盪,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徵。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西遞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築錯落有致,磚、木、石雕點綴其間,目前已開發的有凌雲閣、刺史牌樓、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雲軒、膺福堂、應天齊藝術館等 20餘處景點。該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遊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徵。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築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於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築,原用於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製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台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璧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且“布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文化內涵之深”,為國內古民居建築群所罕見,堪為徽派古民居建築藝術之典範。

古建築

所有街巷均以黟縣青石鋪地,古建築為木結構、磚牆維護,木雕、石雕、磚雕豐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築布局相宜。村落空間變化韻味有致,建築色調樸素淡雅,體現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環境營造方面的傑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西遞村被世人稱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村落文化

西遞村是一處以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該村源於公元11世紀,發展鼎盛於14-19世紀。20世紀初,隨著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解體,西遞村的發展也日趨緩慢。由於歷史上較少受到戰亂的侵襲,也未受到經濟發展的衝擊,村落原始形態保存完好,始終保持著歷史發展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現保存的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西遞村被國家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單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報,並通過了專家評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村莊風水文化

明經胡氏壬派始祖胡士良之所以舉家大小從婺源考水遷來西遞居住,就是因為受到風水觀念的影響和制約。他發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現這裡山形有“天馬湧泉之勝,犀牛望月之奇”,並根據風水學的理論得出了“船形西遞,大吉大利”,“東水西流,吃穿不愁”的結論而選定了西遞為胡氏安身立命的生存之地。自然環境千變萬化,風水學認為村之選址須以風水觀念的“氣說”為重要依據。而“氣”是抽象的,它必須通過四周環境的“形”來表現,而這個“形”就包括空氣、陽光、青山綠水、風力風向、溫度濕度等諸方面的環境條件。西遞老祖宗對自然環境十分尊重,強調“天人合一”,整個村落總體環境的要求是:前有朝山,後倚龍脈,有似龍鳳獅象形之山峰把守水口、河流,有象玉帶般的溪水延綿流向全村。西遞古民居的大門,大都朝者東、西、北三個方向,即是有些房屋因受地基局限,不得不朝南開設大門,也得設法偏一偏,寧可開成一扇斜門。這樣做,民間有多種傳說:一是,封建社會有尊卑之分。宮殿、廟宇都朝正南,帝王座位也是座北朝南,叫做“南面稱尊”。民間造房,都得偏東或偏西一些,免得犯“諱”而獲罪;二是按照風水論“ 巽山乾向”的說法,為東南,為西北,就是說好的住房應該是坐東南朝西北;三是古徽州在建房中有許多禁忌。黟縣自古流傳著“商”家門不宜南向的說法。針對這種封建社會風水門向等理論,西遞村“西園”的原來主人胡星閣卻有不同的見解和認識,他為人豁達,洞悉世風,曾任道光年間的河南開封知府官封正四品中憲大夫。他認為坐房選址用不著說東道西,擇選門向;兒女婚嫁,用不著排八字,選屬相,擇時辰選吉日。自己認為想做就做,而且事事順利,百無禁忌,故在自家門口用黟縣大理石雕刻了“百可園”三個大字並作為眉刻題額嵌在牆上,留存至今。

村莊消防文化

西遞村數百幢連片的古民居全是木質結構,村中只有三條小溪,遇上天干地旱非常缺水。自古以來,西遞人就有了較高的消防意識,並從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一是採用編順口溜的辦法向後代傳播有關防火的民間諺語,諸如:樓上不放柴草,左鄰右舍都好;父老鄉親,火燭小心;寧可缺吃少穿,不能失火燒光;灶前窮,水缸富,不失火,不會哭等等。

二是村莊選址依山傍水,枕山環水,村莊布局安排和山水田園路的天然地形生態環境巧妙結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民居和人,人和環境的完美統一,即通常所說的“天人合一”。

三是認識自然,融入自然並改造自然。村中民居內挖口水井,幾家共用。有些宅院甚至挖有兩三口以上水井,房子內還設有大水池、儲水缸,村莊周圍挖有大小不同的水塘、石沼、溝渠,既能確保灌溉、蓄用,還能提供消防之用。四是古居民無論是五開間,三開間還是單進,多進廳堂的建築物,除了木結構不外露,房屋框架相互獨立外,都在封火牆的作用下形成圍繞天井的許多小空間為基本單元,即是每一基本單元不慎發生火災也不致於殃及全宅,株連鄰舍,更不會大面積蔓延他處。五是專人打更,防患未然。西遞村古時曾建有打更樓,但早已房倒人走,直到前年村中才恢復打更制度,確定了專人負責上下半夜兩次打更,配以鳴鑼,告誡村民注意火燭,實為必要。

徽文化

西遞村的鼎盛時期是清初雍正乾隆年代,也是商業經營最為繁榮昌盛的紅火階段。西遞商業,有個重要特色,即“亦儒亦商,亦商亦儒。”清初時期的西遞人常把經商之人稱為“儒賈”和“賈儒”兩種。顧名思義,儒賈者,即以營商為名而行儒教之事;賈儒者,即以崇儒為名而行經商之事。徽商對傳統的價值觀取其精華,為我所用。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對傳統的賈儒觀,本末觀加以融合,使儒家文化為自己的商業經營順利發展服務。徽州商人注重商德和修養,主張“以誠待人,以信處事,以義取利”;頌揚“以善為本,以和為貴,以德為基”;重視“賈而崇儒”、“興文重教”。正由於徽商中的大多數人都受了較深的儒家教育,使他們在經商活動中,善於運用心計,精於籌算,審時度勢,決定取予。被譽為“明經胡氏詩禮孝義人家”的胡貫三祖孫五代任恤可風,力做善舉之事,為西遞的繁榮昌盛、興旺發達作出了巨大貢獻。據方誌、族譜記載:胡貫三之祖父丙培公曾捐資修建西遞至石山兩個自然村長達7.5華里的青石板路和外六都的橫崗鳳凰橋;胡貫三的父親應海公(官封正三品,通義大夫)和叔父應鴻公除共同捐資村前村後的修橋鋪路外,還在乾隆初期重建了村口的梧賡橋;胡貫三所做的好事,更是枚不勝舉。他生於雍正癸酉年(公元1733年),歿於乾隆甲寅年(公元1794年),是一位典型的“商、儒、官”融為一體的李唐後裔,巨賈泰斗。數十年商海的沉浮搏鬥,胡貫三的生意越做越大,上至武漢、九江,下至蕪湖、南京,中到蘇杭二州,開設布店、南北雜貨店、作坊、當鋪、錢莊,家產如同滾雪球似的向前發展,號稱擁有“七條半街”店鋪,“三十六典”資產,成為了江南六大首富之一。胡貫三,官封正三品通義大夫,繼承父祖遺風,樂善好施,除了捐資修建長268米、16個洞孔的歙縣太平橋和休寧齊雲山登封橋以及黟縣漁亭永濟橋外,還帶頭捐助重資倡建了黟縣碧陽書院和西遞村口的明經胡氏始祖昌翼公的“明經祠”,同時還修造了休、祁、黟三縣九處大路160餘里。胡貫三有三子一女,長子尚熷,字如川,官至從二品,除了捐造西遞村口的魁星樓、文昌閣和潭口村的癸酉橋外還繼承父志偕同二弟尚燾捐銀一萬五千兩,兩次擴建黟縣碧陽書院和縣城的東嶽廟。三子胡元熙官拜正三品通議大夫,曾任杭州知府,上書房行走。道光甲申年(公元1824年)捐巨資主修《西遞壬明經胡氏族譜》,次年初完稿並請了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宰相、岳父曹公振鏞歙縣雄村人)撰寫《族譜序》。胡貫三的孫子胡積堂、胡積成捐資重修村口的“七哲祠”和“凌雲閣”以及黟縣城鄉最大的牌坊——“節孝總坊”。胡積堂畢生經商,晚年專著文章,為國內有名的收藏家和鑑賞家,被列為《中國美術家名人大辭典》和《中國讀書大辭典》。清嘉慶十三年(1808)在胡貫三逝世14年後,朝廷頒發了《奉天誥命》,其中一段話是這樣寫的:“元熙之父胡貫三,字學梓,捐建書院,造橋築路,恤災扶困,福及鄉黨,善行所及,禮儀興焉。躬淳厚,乃宣猷之本;澤堪啟後,為貽謀之方。茲以爾子克襄王事,賈而崇義,樂善好施,特贈爾為通議大夫,錫之誥命,於戲!”綜合上述,可見西遞的鼎盛時期在清初,它與徽商的蓬勃發展是分不開的,而商業的迅速崛起又與儒學的普及推動戚戚相關。

儒家文化

當你一進入西遞村的明清古民居時就會感受到詩書傳家,書香馥郁的濃厚氣息。數十年前,村之水口就有清初興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建的文昌閣、魁星樓,內有兩幅激勵兒孫後代讀書成才、爭氣做人的楹聯:“靈毓梓潼持世教,位尊師表啟人文。”、“千管文豪爭色彩,萬家詩墨競風流。”村中祠堂和古民居里懸掛著許多內涵哲理、寓意深刻的木、竹楹聯。從聯文的內容來看,大體上屬於宣揚傳家禮教、修身養性、賈而崇義和抒情詠志、祈盼吉祥之類的範疇。諸如:“世人厚德傳家,儒雅修身為本。”“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壽本乎仁,樂生於智;勤能補拙,儉可養廉。”“欲除煩惱須無我,歷盡艱難好做人。”此外,西遞整個村莊門坊上有題額眉刻的人家,在清朝中葉就已為數過半,都是一些民間飽學之士,有生以來對人生的見解和追求,從實踐的體驗中提煉出來的警言寓語,以此作為畢生的座右銘來鞭策自己或對兒孫的諄諄教誨。這些眉刻,全用“黟縣青”雕刻而成,鑲嵌在古宅門眉之上,形狀各異,千姿百態,書法多出自名人手筆。
“人遺子,金滿贏,吾教子,惟一經。”西遞自古以來極為重視教誨兒孫讀書執禮。男孩四、五歲起父輩就要教習認字,六歲正式送入村中私塾學堂讀書。在那嚴厲的封建教育模式下,家長和先生都認為對學生“三錢買板(打)兩錢買書(讀)”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孩子進學堂,家長只能送到門口,進教室先拜先師孔夫子,後拜七十二賢人,再拜先生、先生娘,而後是由學生長帶著同學互拜問好。新入學開筆由描紅到臨貼,書本是先淺後深,先易後難,其內容是《三字經》、《百家姓》、《唐詩宋詞選讀》以及信稿、算盤。兩三年後開始教習四書、五經和《幼學瓊林》、《古文觀止》。老師重視對學生傳授程朱倫理學說,把忠孝仁愛,禮義廉恥作為修身齊家之本武裝學生。那些忠君愛國、嚴父母慈,兒孝女賢,兄愛弟恭、妯娌和睦等第之類的內容就象一條紐帶似的貫穿了每個人的一生實踐中,這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華和實質要求。西遞村在清末民初,還有一所崇德女子學校。黃杏仙女士出身大家閨秀,有知識才華,更有膽略氣魄,敢於打破“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禮教,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衝破了重重阻力,辦起了黟縣第一所女校,學生由最初的十幾人增加到五六十人。所授教材除了《女兒經》、《列女傳》、《女子尺牘》以外還教珠算、書法、刺繡編織等工藝,力求做到理論結合實踐。1916年西遞九所私塾學堂合併建立了“明經學校”,由胡靄溪擔任第一任校長,第一次實現了男女同校讀書,黃杏仙女士被聘任教員併兼任女生指導老師。

傳統的飲食文化

西遞人有自己的豐富飲食內容和獨特飲食習慣。譬如說:一般人家的待客習俗作興“熱四盤,冷四盤,兩湯有甜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
也有鹹”。熱四盤是指雞、魚、肉、肉圓。雞為百禽之首,有雞入席,說明主人對客人的恭敬和熱情;魚是有頭有尾,標誌人往之間應該熱情有餘(魚),有始有終;豬是亥豕,素有“無豕不成席,無肉不成葷”之說;肉圓意為圓圓滿滿,十圓十足。貴富人家待客就大不相同了,有燕窩席、魚翅席、海參席三種品級。燕窩席,招待的是愛婿之類的貴賓,開席前要有樂隊伴奏,另有八仙桌一張,是擺“五事件”(臘燭台兩隻,大口錫瓶兩隻,中間是一座有蓋的鼎),桌前繫上繡花“龍鳳吉祥”桌圍。“燕窩席”菜餚主要是“四燉”、“四燒”、“四烤”、“四炒”和十二熱吃(盤)十六生吃(盤)另加兩葷兩素一碗湯吃飯。所謂“四燉”就是燉燕窩、大爪、鳳打牡丹、金銀蹄;所謂“四燒”就是燒刺參、糖醋魚、香菇獅子頭、網油包豬肝;所謂“四炒”就是炒羊雜、肚絲三冬銀魚;所謂“四烤”就是烤雞、鴨、胙(肉)、甲魚(鱉);“十二熱”盤是指“四甜”,即:甜西米湖,甜山楂湖,甜水糖銀耳,甜水糖蓮子;“四鹹”,即:炒雞雜腰花干貝糊、開洋酸辣湯;“四點心”即:桂花八寶飯、油糖燉細紗、燒賣、水晶包。所謂“十二生吃”,就是十二個冷盤,有荸薺、甘蔗、橘子、雪梨等水果雕琢成型的如蟠桃、凸花、猴猻等以及糖醋松花皮蛋、海蟄皮、火腿香腸等。此外,還有四樣細料糕點:橘餅,葡萄乾、五香瓜子、椒鹽花生仁等。魚翅席雖比不上燕窩席那樣高雅昂貴,但色香味等方面非常講究的。以魚翅為主體的席面,菜餚有十二大盤、八熱吃、十二生吃,另加八寶糯米飯、兩葷兩素、甜辣湯。海參席是以海參為主體的席面,菜餚有八大盤、四大碗、八生吃、四熱吃,另加八寶糯米飯、兩葷兩素、甜辣湯。西遞人對素食菜餚也很有研究,用料以千層豆腐麵粉、糖、麻油、菜油為主,做成素雞、素魚、素肉、素圓。千層餅、麻鹽轤、椒鹽花生米、蘭花豆等,真正是炸、燴、燜、炒、蒸、拌、樣樣俱全;甜、鹹、酸、鮮、聲、香、味件件甘美。
西遞古鎮臘八豆腐
西遞土特產很多,家食風味很濃,數百年來沿習至今,現擇述如下:一是臘八豆腐。臘月把豆腐做成圓狀,中凹一宕 ,放鹽烤曬,四周常抹鹽水,使鹽份逐滲入心,曬至皮成赫黃,約半個月後即可切片食用。其味鹹中帶鮮,鮮里蘊甜,甜中含香,很是可口。多用草繩懸掛於梁坊或梁裙上風乾,久不變質,隨吃隨取。有時去皮取心雕成花卉或動物狀,外拭麻油,款待上賓,有人還遠寄海外,送給親人好友,以系情懷。二是食桃(又稱米),每年寒冬臘月,幾乎家家都從俗“蒸食桃”。食桃選用優質秈米並滲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機成米粉(古時是舂粉或磨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團,壓入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
西遞古鎮食桃
“食桃模”,食桃成型用勁打出在放入鍋中,蒸食即可食用。一時吃不了,等其冷卻後浸入水中,每五、七天換一次冷水,冬季不宜變質。可用肉絲、雞蛋、蝦仁炒吃,味道鮮美。三是爛醃齏煮豆腐。黟縣人稱醃菜為醃齏,除了吃酸的外還喜歡挑“爛”的吃。其做法是除掉菜桿後,把菜葉切碎,拌鹽適量,用手搓到柔軟為止,裝入壇、缸之中,層層壓實,上放鵝卵石壓緊,然後嚴密封口,月後可食,是黟縣人愛吃的一道名菜,初聞似有股微臭味道,但吃起來很香。若再放些辣椒粉,鮮中透香,酸里含辣,煞是開胃。四是西遞酥夾,注重配料精細,外形似“餃”,餡料是黑芝麻粉精拌白糖。芝麻香而不焦,夾皮麵粉調攪均勻,揉搓工夫更是關鍵。包餡也很講究,精心夾捏,然後在滾燙的油鍋里煎炸,即成了人們喜歡品嘗的酥夾了。此外西遞的臘八粥、酥面線和牛肉脯等食品至今還是享譽不衰,成了目前遊客的槍手貨之一。

名人

西遞古鎮 應天齊: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理事,曾任安徽省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政府專家津貼,現為深圳大學教授。
西遞古鎮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韓再芬
西遞古鎮 安南夫婦
西遞古鎮 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在西遞

榮譽稱號

1986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評為省級文明景區示範視窗。

1999年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門票

55元

氣候

黟縣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冬夏季節長,春秋季節短,四季分明,適合春秋前往,最好避開6月中旬至7月中旬的“梅雨”期 。

交通

西遞古鎮西遞古鎮導遊圖
西遞距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54公里,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300餘戶,人口1000多。這裡保留有數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築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鋪砌,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牆深巷使遊客如置身迷宮。
從屯溪出發到西遞,不必到黟縣縣城即可下車,有指示牌前往西遞,有小公交、三輪車等可以乘坐;從黃山前往西遞也有車可以直達,早7:30下午13:00均有車,也可乘車在前往西遞村的路口處轉搭當地車輛。

特色美食

徽菜:平均消費30-40元/人/天農家小吃。

當地特色美食:石雞、蠟八豆腐石墨茶、酥夾、食桃、芝麻糯米餅、燒餅 、香煎毛豆腐、臘八豆腐、臭桂魚

住宿

臨溪別墅客棧

青雲閣

攝影別墅客棧

耕樂堂

萬春旅社

西遞第一村飯店

鄰近景點

黃山

西遞古鎮黃山看西遞古鎮

九華山
天柱山
齊雲山

桐城文廟
南屏

木坑
小孤山
屯溪老街
棠樾牌坊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