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點石斑魚

棕點石斑魚

棕點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鮨科魚類,主要以魚類及甲殼類為食。主要分布於印度至太平洋。鮨科石斑魚屬的一個物種。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口大,具發達的輔上頜骨,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牙,兩側牙細尖,可向內倒伏。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二粗棘,鰓耙中長,數目較少。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一般具11鰭棘(稀少為10個),14—18條鰭條,臀鰭具3鰭棘,8—9鰭條,第鰭棘最強。尾鰭圓形、截形或凹形。幽門盲囊10—20個。

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

棕點石斑魚 棕點石斑魚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 薩摩亞及菲尼克斯群島,北自 日本南部,南迄 澳洲等。中國台灣南部、西部、東北部及 澎湖有產。
模式種產地:Sams Pier, Jidda, Saudi Arabia, Red Sea
瀕危狀態:IUCN 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 ; IUCN鮨科隆頭魚科專家群 "
棲息環境:礁區、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1 - 150米

最大體長:120 cm
有毒魚類:是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長橢圓形,側扁而粗壯。口大,具發達的輔上頜骨,上下頜前端具少數大犬牙,兩側牙細尖,可向內倒伏。前鰓蓋骨後緣一般具鋸齒,下緣光滑,鰓蓋骨後緣具二粗棘,鰓耙中長,數目較少。體被細小櫛鱗,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相連,無缺刻,一般具11鰭棘(稀少為10個),14—18條鰭條,臀鰭具3鰭棘,8—9鰭條,第鰭棘最強。尾鰭圓形、截形或凹形。幽門盲囊10—20個 。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舄湖及海灣內之獨立礁周圍水域,亦常常被發現於外礁斜坡區以及清澈水域。主要以類及甲殼類為食。

漁業利用

經濟性之食用魚,或用於水族館展示,亦可人工養殖。一般漁法以延繩網及一支釣捕獲。清蒸食用佳。因食物鰱之故,可能含有熱帶海魚毒。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二十八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