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庵

荒草庵

“荒草庵”亦稱黃草庵,位於青島市大麥島村北浮山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獨具一格。根據《即墨市志》等多部史籍記載,民國時期該庵主持道士劉陽明稱,此庵建於明朝[中國歷史朝代]永樂年間,由山東頭、大麥島、王家麥島、徐家麥島、大堯、小堯、浮山後等8個村莊捐資修建,初始規模很小,後由道士高知禮在浙江不斷募化,增加殿宇,規模不斷擴大,至清朝末年,已成規模。

基本信息

簡介

荒草庵荒草庵
荒草庵又名黃草庵。位於嶗山區中韓鎮浮山徐家麥島北。創建於明代。據傳該庵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因廟建於山之荒草中而得名,後因黃作孚在此隱居,又名黃草庵。該庵解放後漸圮。

景觀

荒草庵荒草庵
荒草庵”亦稱黃草庵,位於青島市麥島村北浮山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獨具一格。根據《即墨市志》等多部史籍記載,民國時期該庵主持道士劉陽明稱,此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山東頭、大麥島、王家麥島、徐家麥島、大堯、小堯、浮山後等8個村莊捐資修建,初始規模很小,後由道士高知禮在浙江不斷募化,增加殿宇,規模不斷擴大,至清朝末年,已成規模。其正殿供奉南海大士,左側是“三官殿”,右側是“娘娘殿”,東廂為“七神殿”,西廂為“閻王殿”,對面是“關帝殿”。《膠澳發展備忘錄》中曾載,有道士3人,僕役4人。廟產包括土地43畝,荒山四五百畝,由寺觀自行管理,每年收入不菲。院落東南建有道士住宿房屋,其山門在東南,形成一個回字形建築。據麥島村老人回憶,過去,逢正月十六日這裡便舉行傳統的“荒草庵”廟會。每逢廟會,人山人海,行人如織,熱鬧非凡。周邊各村來此表演鑼鼓隊、高蹺隊,還有舞龍燈、耍獅子、跑旱船等節目。浮山所東北街雅樂組也經常前來助興,演奏的《蘇武牧羊》、《游湖》、《老倌掃殿》等節目,給“荒草庵”廟會增添不少色彩。

特色

荒草庵荒草庵
荒草庵旁山環水繞,石橋鏡湖,鳥鵲聚集,環境幽雅宜人。庵院前後有大小泉眼噴涌無數,據說大而為井者名“神水泉”,遠近求水者絡繹不絕。據前來取水的老人說,此水甘甜純澈,歷代均傳有神效。庵前有三株老楓楊,一株已經枯朽,只存主幹,另兩株“長勢旺盛,虬曲盤鏇,遮天蔽日”。庵內兩大一小三株銀杏樹,東側兩株大樹枝葉交通,是青島地區雌雄並植的夫妻樹中長勢最為茂盛者,西側10餘米處一株較小,當是夫妻樹分櫱的後代。雌雄二樹中雌株更為高大粗壯,旺年尤能結果五六百斤,迄今不衰。

現狀

荒草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那個時代凝固的歷史。然而史志描述得文化氣度不凡的荒草庵已經年久失修,殘破不堪。“這個姑姑子廟(尼姑庵)文革的時候因為要除四舊,就被人糟蹋了,現今成了這個樣子”一位居住在附近的黃姓老人向我們描述。六間正殿僅剩下正隊大門的一間,且大門緊閉。窗戶被鐵絲緊釘,似乎在向人們解釋它過去輝煌的歷史及現在無奈的命運.從窗戶向里望,裡面廢置物品堆積,儼然成了一個廢物垃圾場。而除了僅存的一間廟宇遺存,剩下的原屬荒草庵內的都成了四合院式的組合居民住宅。“我是大概四五年前來到這裡的,我是臨沂人,來的時候這裡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現在這個庵屬於浮山的社會福利院”一位院內的徐姓居民說。而再觀四周,許多與荒草庵歷史文化氣息很不相符合的景象比比皆是——其中一面牆上掛著一張寫有“網咖”的大帆布;一戶人家窗戶上寫著“涼皮”;洗曬的衣服;廢置的舊家具……而作為荒草庵文化一部分的自然奇觀銀杏樹,除了嵌在在樹上的景觀標示牌外,得不到任何有效保護。“那棵樹可能革左右的時候就被扒了樹皮,後來人覺得不行,就給它支上了幾根架支撐住它,”黃姓居民指著左邊的大樹說。然而對於一棵超過五百年的大樹來說,幾根支架似乎還遠遠不夠。

歷史

“荒草庵”亦稱黃草庵,在大麥島村北浮山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獨具一格。根據《即墨市志》等多部史籍記載,民國時期該庵主持道士劉陽明稱,此庵建於明朝永樂年間,至清朝末年,已成規模。其正殿供奉南海大士,左側是“三官殿”,右側是“娘娘殿”,東廂為“七神殿”,西廂為“閻王殿”,對面是“關帝殿”。院落東南建有道士住宿房屋,其山門在東南,形成一個“回”字形建築。據麥島村老人回憶,過去,逢農曆正月十六日這裡便舉行傳統的“荒草庵”廟會。荒草庵院前後有大小泉眼噴涌無數,據說大而為井者名“神水泉”。庵內兩大一小三株銀杏樹,東側兩株大樹枝葉交通,是青島地區雌雄並植的夫妻樹中長勢最為茂盛者,西側10餘米處一株較小,當是夫妻樹分櫱的後代。
荒草庵是那個時代凝固的歷史。然而卻發現原先被史志描述得文化氣度不凡的荒草庵已經年久失修,殘破不堪。“這個姑姑子廟(尼姑庵)文革的時候因為要除四舊,就被人糟蹋了,現今成了這個樣子。”一位居住在附近的黃姓老人描述的。六間正殿僅剩下正對大門的一間,且大門緊閉。窗戶被鐵絲緊擰,似乎在向人們解釋它過去輝煌的歷史及現在無奈的命運。從窗戶向里望,裡面廢置物品堆積,儼然成了一個廢物垃圾場。而除了僅存的一間廟宇遺存,剩下的原屬荒草庵內的建築都成了四合院式的組合居民住宅。
“我是大概四五年前來到這裡的,我是臨沂人,來的時候這裡就已經是這個樣子了,現在這個庵屬於浮山的社會福利院”,一位院內的徐姓居民如是說。而再觀四周,許多與荒草庵歷史文化氣息很不相符合的景象比比皆是——其中一面牆上掛著一張寫有“網咖”的大帆布;洗曬的衣服;廢置的舊家具……而作為荒草庵文化一部分的自然奇觀銀杏樹,除了嵌在樹上的景觀標示牌外,得不到任何有效保護。“那棵樹不知什麼時候被扒了樹皮,後來有人覺得不行,就給它支上了幾根支架支撐住它。”黃姓居民指著左邊的大樹說。然而對於一棵超過五百年的大樹來說,幾根支架似乎還遠遠不夠……
古庵的現狀與曾經的歷史是分不開的。了解到,“文革”運動對古庵文化造成了致命打擊。改革開放後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但也不可否認商業氣息助長了人們急功近利的心態。浮躁之風盛行,給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帶來了衝擊和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社會面臨轉型,而怎樣對待這些重要的文物古蹟成了題中之議。修繕荒草庵,也已經有了其必要性:
荒草庵作為道教文化的一部分,其修繕對於青島市最近提出的“建設濱海現代文化名城”、“2008年實現城市文化品位升騰”,實現青島文化的軟著陸具有重大影響,且荒草庵對於構建浮山文化風景圈具有重大意義。荒草庵位於浮山山麓,其西側是清末著名維新人士康有為之墓,越過山南便是明代即墨進士黃作孚曾隱居讀書的全聖觀。浮山上有許多歷史遺蹟,明朝洪武年間為防倭寇,在浮山設軍事建制“所”,曾有軍士1000餘人。第一次世界大戰亞洲的惟一戰區在青島,而浮山則是主戰場之一。
據《膠澳志》載,浮山“山勢險峻,為日、德當年攻守最烈之戰場”,現銀川路南端的路旁山上還可以看到當年的戰爭遺蹟。浮山作為嶗山向青島市區的延伸部分,其自然景觀亦是美不勝收——浮山九點雲連峰美景、五六百年古銀杏、清澈保健的泉水、以及曾經作為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主材料浮山花崗岩石等,都被世人稱道。
人文與自然的交織綜合,構成了浮山獨特的風景文化風貌。如若以浮山為中心構建浮山文化風景圈,必然惠及山下青島市民。浮山文化風景圈也會成為青島旅遊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展現獨特的城市魅力,推動青島2008年奧帆賽在更高層次上成功舉辦,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構建浮山文化風景圈已經成為眾望所歸。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