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庵

修真庵

修真庵,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境內的嶗山王哥莊前。原為佛教古剎,明代天啟二年(1622),道士李真立擴建改為道庵,清代康熙年間(1622—1722),楊紹慎復加修繕,殿宇宏偉,極一時之盛。

介紹

山東青島市境內的嶗山王哥莊前。據《嶗山志》記載:原為佛教古剎,明代天啟二年(1622),道士李真立擴建改為道庵,清代康熙年間(1622—1722),楊紹慎復加修繕,殿宇宏偉,極一時之盛。

修真庵的創建年代現已無可考,明天啟二年(1622年),全真道人李真立來到嶗山,他見此處“前橫清溪,遙環群山,處市廛之中,而塵囂不染”,遂大興土木,蓋起一座占地40餘畝的廟宇,取名“修真庵”。該庵前後兩門,“地既宏闊,殿尤輪奐”,正殿祀三清,後為玉皇閣,東祀文昌君,西為王母殿,加上道舍、鐘鼓亭等建築總計100多間。嗣後清嘉慶、光緒年間皆有續修。因地處嶗東要塞,香火一直十分旺盛,尤其是每逢正月十六日廟會這天,更是人山人海,萬戶空巷。一代文豪蒲松齡來嶗山遊歷時也曾在此住宿。

相關人物

邊永清,字震圉,號玄隱道人,祖籍保定府滿城(今河北滿城),原是明熹宗乾清宮管事西協兼視忠勇營提督太監。明亡後,他與同是太監的楊紹慎攜養艷姬、藺婉玉等4名宮女攜帶金銀珠寶,化裝成乞丐逃至嶗山,先是被百福庵道長蔣青山收留,不久到修真庵出家,邊永清改名邊靜寧,楊紹慎及跟隨他們的4名宮女也同時出家入道。養、藺二位本是宮中的御用樂女,當了道姑後,每天跟隨師父誦經打坐,很快對道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道士的經歌既有詞又有曲,是民間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邊永清與她們一起精心研究道樂曲牌,並發展創新,其創編的大型祭悼曲牌《離恨天》、《六問青天》、《山丹花》等流傳至今仍在沿用。
邊永清約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去世,修真庵由楊紹慎繼任主持。其間部分屋宇曾因地震被毀,楊紹慎率眾募資重修,功成,請進士張若麒撰文立碑為記。此後修真庵幾經興衰,至清末民初時,仍有道眾20餘人,廟產300多畝。1914年9月,日本侵略軍從仰口灣登入時,曾有炸彈落入該庵,幸未造成大的損失。建國後該庵頃圮,在其原址上建起了樓舍廠房。
“野草連根煮,生柴帶性燒”、“撥雲尋路出,侍月叫門開”,這是修真庵廟門上的對聯,如此雅境,難怪會吸引邊永清這些曾享過無數榮華富貴的人撇家舍業,在此安度餘生,終老無悔。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