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子觀

塘子觀

塘子觀是一座道教宮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境內的嶗山文筆峰西南麓。始建年代不詳。明代萬曆年間曾有重修,清光緒時道士吳介山對其進行修繕,並改稱“餐霞觀”,民國初年復名塘子觀。觀內原建有正殿和東西兩廂房等殿宇,正殿三間,中供真武大帝塑像,現存建築均為近年新建,重修後的塘子觀重現昔日風采,塘子觀周圍松柏蒼翠,竹楓掩映,山水秀麗,環境幽雅,成為嶗山道教勝跡中一顆璀璨明珠,為嶗山著名道教宮觀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塘子觀塘子觀
塘子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境內的嶗山文筆峰西南麓。塘子觀始建年代無確切資料可據,但此觀為太平宮的“腳廟”,由此可知興建年代應與太平宮同時或稍後,至遲南宋時即正式修成。歷經多次被毀壞,又多次重修。明代萬曆年及清光緒時道士吳介山對其進行修繕,並改稱“餐霞觀”,民國初年復名塘子觀。觀內原建有正殿和東西兩廂房等殿宇,正殿三間,中供真武大帝塑像,1938年兩廂毀於日軍兵火,1948年時任觀內主持道士郭明祿募資重建兩廂並維修正殿;“文革”期間,整個道觀被毀。現存建築均為近年新建,為嶗山著名道教宮觀之一。
塘子觀北山峰頂為一突兀矗立的巨石,名“光光崮”;崮下樹林右側有一塊巨石,狀如雄踞的蒼鷹,名“蹲鷹石”,“蒼鷹”腳下就是塘子觀的廟殿。廟殿北山脊光光崮下,有一石洞,名“閟雲洞”,又名“謝麗洞”,塘子觀環境優美,群山環映於前,澗水曲抱於下,松石秀奇,院宇雅潔,極為幽靜。

史書記載

塘子觀之真武殿塘子觀之真武殿
據太平宮道士傳述《塘子觀廟志》載,當時躲在臨安天目山的昺帝倆太妃謝麗、謝安(姊妹倆)於宋覆滅後,攜隨從化裝成漁民,乘船北上,在嶗山仰口灣登岸,到太平興國院(太平宮)出家修道。太平宮前臨黃海,故謝麗、謝安每一出門,望見大海,即觸景生情,掩面痛哭。(宋軍零丁洋戰敗,陸秀夫抱9歲昺帝投海死,宋亡)廟中道長見狀頗為同情,便勸說兩謝移居離海較遠的山後腳廟塘子觀。誰知兩謝仍心懷故國,並晝夜思念愛子,總幻想有朝一日昺帝或能從海上乘船而來,故經常爬上光光崮眺望大海。後人哀其故國之思,憐其慈母之情,便把光光崮又稱為“望望崮”。

光緒年間,道士吳介山復修塘子觀,同時更名“餐霞觀”。此時,掖縣名儒林鐘桂曾在此設書院授徒講學。民國初年,“餐霞觀”復名“塘子觀”,和修真庵合一經營。有耕地360畝,並有狼彎崖、大竹棵子等13處山巒,及雙台“皇妃塋”(即兩謝墓)、雙台“道士塋”和“西大澗”三塋地。
1938年3月15日,日寇進山掃蕩,曾衝進塘子觀,殺死道士,燒毀兩廂。1948年道長周源深與主持郭明祿募資重修東西兩廂,並維修正殿神像。

歷史沿革

塘子觀之財神殿塘子觀之財神殿
塘子觀始建於宋代,明萬曆八年、清光緒年間兩次重修,1938年兩廂毀於日軍兵火,1948年時任觀內主持道士郭明祿募資重建兩廂並維修正殿;“文革”浩劫,廟殿、神位及廂房均被除了“四舊”,古老的廟觀化為一片廢墟。近年為保護文物古蹟,回復風景名區,曉望村幹部民眾,在原地修起塘子觀正殿,又在觀前山腳下與二龍山東側山谷口處,攔河築壩,新修了一座規模不小的“曉望水庫”;水壩頂上建起一架凌空欲飛的“觀景亭”。如今的塘子觀,古廟雖未完全恢復舊觀,但綠波蕩漾,山河卻已增添了新色。

相關人物·郭琇

塘子觀舊址塘子觀舊址
康熙年間,即墨出了個名叫郭琇的官員。郭琇,字瑞甫,號華野,生於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郭琇自小聰明過人,但由於家庭貧寒,不得不跟隨母親四處討飯。有一次,當來到現王哥莊街道曉望附近的塘子觀時,被在此授課的老師慧眼所識,遂將其留下悉心教授。

塘子觀相傳創建於宋代,明萬曆八年重修,“乃其後不能守,日漸荒廢”。清光緒年間由道士吳介山出資購得,更名為“餐霞觀”,中祀真武,精舍旁列。吳道士見此處前擁群峰,右臨曲澗,松瘦石奇,風景絕佳,是一處教書育人的好地方,遂請掖縣舉人林鐘柱於其中教授生徒。凡數十年,為當地培養了不少人才。 郭琇在塘子觀經過數年苦讀,於清康熙九年(1670年)中得進士。初任吳江知縣,“蒞事七年,弊絕風清,循聲為江南第一”。後經巡撫湯斌力薦,升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此後又任帝僉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職。郭琇為官清正,其剛正不阿聞名朝野,曾先後上《參河臣疏》、《糾大臣疏》、《參近臣疏》等,並因此遭受奸臣餘黨誣陷,後罷官回歸故里。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南巡,郭琇迎駕德州,被朝廷重新起用,任湖廣總督數年,但因其不能與權臣同流合污,最終被排擠罷官。
郭琇歸家後,鍾情於嶗山山水間,尤其喜歡到幼年時曾讀過書的塘子觀一帶遊玩,因衣著簡樸,為人隨和,所見者皆不知其曾為封疆大吏。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郭琇以77歲的高齡在即墨故去。而他夢牽魂縈的塘子觀,在其去世之後,又歷經200餘年的風風雨雨,於1939年被進山掃蕩的日軍焚毀。後雖經道人與當地村民合力重建,其規模和香火卻大不如從前,於解放後傾圮。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