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雲庵

臥雲庵

臥雲庵為明嘉靖時性天和尚開建,後被火焚毀,清初可聞禪師重修。

峨眉山

峨眉山臥雲庵峨眉山臥雲庵

臥雲庵,為明嘉靖時性天和尚開建,後被火焚毀,清初可聞禪師重修。庵旁為井絡泉,從前泉水可供千人飲用,後乾涸,據說僧人為之誦經後,泉水又流淌出來。清代有位德堅和尚曾寫有《井絡泉》一詩:

“蒙蒙雨潤空山夕,浩浩泉聲走白石。

流向人間大有功,從教萬物沾膏澤。”

進入山門,即觀音殿,步過觀音殿,即是玉佛殿。殿內有玉佛一尊,高約1.2米,1989年7月緬甸佛教徒贈送。

嶗山

臥雲庵又名小廟。位於李滄區李村之東3公里,在莊子村北。創建於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年)。50年代初將該庵拆除,1956年在其址建國小。

九華山

又名保真院。位於天香嶺野螺峰西南。原為唐代長慶年間(821~824)隱士費冠卿故宅,五代南唐保大年間高僧圓證禪燕之地,於此主持“九華詩社”。宋景祐中(約1036),

圓證禪師自操手疏命“九華詩社”僧清宿居之,越三日而化,墳塔俱存。宋治平初年在其舊址建院,朝廷賜額“保真院”。陳岩《臥雲庵》詩云:“亂雲堆里酣酣

夢,人在清泉白石間。膠擾勞生鼎中沸,有官不換此身閒。”又《保真院》詩云:“野寺荒山澗水濱,古藤翠筱自搖春。僧閒晏坐無人到,內保禪心一味真。”明嘉

靖王一槐《九華山志》中有保真院記載。後廢。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