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真宮

通真宮

通真宮,亦名"童公祠",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嶗山腳下傅家埠村南,始建於東漢末年,是為紀念為民除害、行政寬和、關心百姓的古不其縣令童恢始建的。

基本信息

簡介

通真宮通真宮
通真宮位於城陽區惜福鎮傅家埠村南,傳為東漢末年始建,初名為童公祠,祀古不其縣令童恢。元皇慶二年(1313年)全真道華山派道士將其改為道觀,遂更名為通真宮,並在祠東建道院。

祠分前後兩院。前院祠堂3間,高4米多,重梁起架,彩繪雲龍,前出檐,4柱,雀替撐頂,青磚小瓦,硬山式建築,內祀童恢彩塑坐像,牆上彩繪壁畫,記童恢生平及訓虎故事。堂前置清乾隆、道光年間童公碑2通,柏樹6棵,左右耳房內彩塑高1.5米的紅、白馬各一匹。後院建寢室3間,設床、帳、被褥。祠後為童恢衣冠冢。祠東為道院,建鎮武殿、娘娘殿。共有殿堂、道舍36間,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院內植各種花木。通真宮於元延年間和清康熙年間皆重修過。舊時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為廟會,據傳該日為童恢生辰。“文化大革命”中,塑像、供器均毀,僅存房舍。

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通真宮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特點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境內的嶗山惜福鎮傅家埠村南。始建於漢代,原為祭祀東漢不其縣(古縣城在今嶗山縣城陽附近)縣令童恢之祠,名曰童公祠;元代皇慶二年(1313)改為道教宮觀,稱名通真宮。宮內原有殿堂道舍三十六間,分前後兩院,前院宮門三間,兩邊耳房彩塑紅、自立馬各一匹,正殿三間,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內塑童公坐像,院內柏蒼松翠;後院建殿三間,為童公之“臥室”,院中植一牡丹,每逢陽春,紅花盛開,艷麗芬芳。

通真宮,位於城陽區惜福鎮傅家埠村南、王喬崮以西,建於東漢末年,是為紀念不其縣縣令童恢而建(不其縣縣治即現今城陽),名為童公祠。元代皇慶二年(1313年),全真教華山派道士將其改為道觀,同時更名為通真宮,但主祀“童大人”未變,並在祠東建道院,有鎮武殿、娘娘殿等,從元代延祐至清康熙年間都曾重修過。

人物

童恢,漢代官吏,山東諸城人,曾任州郡普通官吏,因他治法公正、做事高效,被一楊姓高官推薦給漢和帝,東漢光和五年(公元182年)被任命為不其縣縣令。童恢任職期間,大力提倡農、耕、桑、織,賞罰分明,不其縣充滿祥和安定氣氛,沒人違法,監牢內多年無犯人,鄰近地區百姓紛紛遷來,這段歷史可見《後漢書》。

結構

相傳通真宮鼎盛時期曾有殿堂36間、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占地面積兩千多平方米。現通真宮分為前後兩院,前院有祠3間,高約4米,重梁起架,硬山式結構,原牆壁上有彩繪壁畫,記述童恢馴虎故事。2004年6月筆者到此時,彩繪已被塗蓋,經了解,是文革期間被塗蓋的。1947年,負隅頑抗的國民黨駐軍將童真宮大批樹木伐掉,做阻止解放軍解放青島的“鹿砦”,但這沒有阻擋住青島解放的步伐,昔日樹繁葉茂的童真宮卻走向荒蕪。 正殿後面,古柏蟠結,有童恢的衣冠冢,冢前立一石碑,上鐫時間為清代乾隆年間:“敕封后漢不其尹童府君之墓”。
童真宮曾建有童恢寢室三間。另外還有兩間磚砌“馬廄”,“馬廄”內塑有白龍馬和赤兔胭脂馬各一匹。據說是為童大人不費力氣地找到馬,回到他生活過的“不其”,可見童恢在百姓心目中的分量。通真宮有的房門緊鎖,加上荒草叢生,筆者沒有找到很有名氣的“馬廄”。舊時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為廟會,而這天正是童恢的生日!

石虎

通真宮曾有兩隻石虎,現已殘缺不全,一隻在衣冠冢一側的土地邊,另一隻則跑到了大門旁邊,原先兩隻是在衣冠冢左右的。通真宮立石虎,也與一般廟宇宮祠立石獅尋常作法不同,這是因為童恢與虎有著不解之緣。在通真宮西北約5公里處,就是馴虎山,這座山的得名,也來自童恢馴虎。

嶗山歷代道觀寺院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群峰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