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販毒散

荊防販毒散

荊防敗毒散出於張時徹的《攝生眾妙方》,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甘草等藥組成,有解表、散風、祛濕之效,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及時疫疾、痢疾、瘡瘍等具風寒濕表證者。也用於獸藥。

基本信息

《攝生眾妙方》

【組成】荊芥、防風、羌活、獨活、川芎、柴胡、前胡、桔梗、枳殼、茯苓各30克、甘草15克。
【功用】發散風寒,解表祛濕:用於“流感”、感冒等病證初起,出現惡寒、發熱、無汗、劇烈頭痛、肌肉關節酸痛,舌苔白膩,脈浮或浮數者。本方亦可用於痢疾、瘡癰初起而有表寒證者。
【歸經】太陽經
【出處】明•張時徹《攝生眾妙方》
【近似方劑】麻黃湯(相對更適合寒冷地區或素體壯健者)人參敗毒散藿香正氣散(表里同治,相對而言荊防敗毒散重在治表)
【用法】上藥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溫服。
【禁忌】虛人感冒適用,素體實熱者不適用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穿山甲1錢,甘草1錢,紅花1錢,羌活1錢,當歸1錢,川芎1錢,赤芍1錢,生地1錢,銀花1錢,荊芥1錢,防風1錢,木通1錢,枳殼1錢,烏藥1錢,天花粉1錢,槐米末2錢,牛膠5錢。
【來源】 《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主治】便毒,初起之時,寒熱交作,兩腿牽絆腫起,不能屈伸。

《痘疹會通》卷五

【藥物組成】荊芥、防風、薄荷、連翹、甘草、桔梗、蟬蛻、前胡、花粉。
【處方來源】 《痘疹會通》卷五。
【方劑主治】麻疹初起。
【用法用量】加燈心、竹葉,水煎服。

《醫方簡義》卷四

【來源】 《醫方簡義》卷四。
【組成】荊芥1錢5分,防風1錢5分,薄荷1錢5分,桔梗1錢5分,元參3錢,牛蒡子(炒)3錢,人中黃1錢,象貝母1錢,射干1錢,黃芩(炒)1錢。
【主治】時毒。風邪上乾肺胃,致咽喉腫痛,兩頤發腫,身有寒熱。
【禁忌】忌食生冷等物,恐阻肺氣,變幻莫測也。
【用法】加竹葉20片,青果2個,水煎服。

臨床套用

荊防敗毒散出於張時徹《攝生眾妙方》,由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桔梗、茯苓、川芎、甘草等藥組成,有解表、散風、祛濕之效,主治外感風寒濕邪及時疫疾、痢疾、瘡瘍等具風寒濕表證者。筆者多年來,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內外科一些疾病,頗多效驗。現舉驗案四則,以就教於同道。?
1.秋瘧
孫某,女,64歲,1976年10月初診。病起於八月間,初為畏冷發熱、頭身疼痛,繼則午時寒戰高熱,汗出熱退如常人。此後每日或隔日近午則發寒熱,大便不爽,日2~3次,便後肛門灼熱,小便短黃,口微渴,納差。曾服氯喹、氯黴素、土黴素及柴平湯、蒿芩清膽湯等,但療效不顯。診見:面萎黃、頭暈心悸、咽痛,骨節酸楚,體溫37.2℃,舌苔厚白,尖略紅,脈洪。證屬夏受暑濕,近感風寒,邪羈腠理,內擾腸胃所致。治用荊防敗毒散加減,以宣發外邪,兼顧脾胃正氣。處方:荊芥、防風、柴胡、前胡各8克,茯苓15克,羌活、獨活、枳殼、桔梗各6克,黨參12克,荷葉10克,川芎5克,甘草3克,薄荷2克,生薑2片為引。當晚、翌晨服完頭二煎,次日午雖仍寒熱,但已減輕,頭暈等症均瘥。繼進五劑,病人神情爽和,諸症皆除,病癒。?
2.下痢
陳某,男,42歲,1978年3月2日初診。素有胃痛,便溏,日行2次。因汗出脫衣,當晚即惡寒發熱,腹部脹痛不舒,周身疼痛,服藿香正氣水等無效。翌日憎寒壯熱,大便里急後重日5~6次,小便短赤,服氯黴素、痢特靈等腹痛瘥減,痢未止。診見:體溫38.5℃,腸鳴音亢進,舌胖,苔黃膩,脈緊。此為濕熱蘊於胃腸,風寒襲腠里,寒熱稽留日久。治宜逆流挽舟法,里外雙解其邪。處方:荊芥、防風各10克,羌活、獨活各8克,茯苓15克,桔梗、枳殼、柴胡各9克,甘草5克,白芍12克,木香8克,生薑2片。服藥二劑,汗出寒熱解,身痛減輕,下痢大減。前方減羌、獨活及荊芥,加秦皮10克、檳榔8克。二劑後,痢止,前方加黨參15克,調理三日疾愈。?
3.接觸性皮炎
李某,男,35歲。因搬運666粉,頭麵皮膚癢、灼熱,搔後出現米粒或黃豆大小皮疹,一天后,背、胸、臂均漫及,皮損後滲黃水,時感惡寒發熱,心煩,難入眠。經住院治療七天,症狀消失出院。7月症復發,疹塊在面額,背部現李子大膿瘡,紅腫灼痛。診為接觸性皮炎伴感染,用抗生素、強的松、抗組織脘類藥口服、注射、外敷均無效。診見:體溫37.8℃,舌質稍紅,苔厚白,脈浮。治以宣透祛毒,處方:荊芥、防風、柴胡、羌活、獨活各8克,前胡、枳殼、川芎、桔梗各6克,甘草5克,茯苓12克,土茯苓30克;外用蒼耳子、苦參、蛇床子各15克,煎湯俟微溫,薰洗局部,日2~3次,繼服17劑兼薰洗,疾愈,迄今未發。?
4.頑固性蕁麻疹
林某,女,7歲。患蕁麻疹已五年,久治未愈。診見:體溫37.9℃,疹塊遍及全身,頭面尤甚,苔白膩,脈浮數。處方:荊芥、防風、柴胡、前胡各4克,羌活、獨活、當歸、川芎、赤芍各3克,茯苓8克,蟬衣3克,明黨參15克,日一劑。連服三劑,微汗出,疹消退。為鞏固療效,前方減羌活,獨活、蟬衣,加牛膝3克,白朮8克,黨參增至20克。三劑後,局部殘存疹塊亦消,此後未見復發。?
按:荊防敗毒散,喻嘉言譽謂風濕熱三氣門中等一方,但後人多嫌其藥辛散,未予重視。本方組方合理,用藥靈妙,有調氣血、疏經絡、通氣機,表散外邪內毒之功。臨床只要辨證準確,多收良效。但因其方中辛散之品頗多,故病久陰虧者當慎用。

獸藥

產品分類:獸藥疫苗·獸藥
企業名稱:河南金隆獸藥有限公司
企業地區:河南省·鄭州市
[獸藥名稱] 通 用 名:荊防敗毒散[獸藥名稱] 通 用 名:荊防敗毒散

[獸藥名稱]通用名:荊防敗毒散
漢語拼音:JingfangBaiduSan
[主要成份]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桔梗、川貝、乾草、薄荷、聚肌胞、板藍根、黃芪等。
[性狀]本品為淡灰黃色至灰棕色的粉末,氣微香,味甘苦,微辛。
[藥理作用]辛溫解表,清熱解毒,疏風祛濕,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抗體形成,從根本上抑制病毒繁殖,排除毒素,促進生長。
[適應症]抗病毒藥。主要用於圓環病毒病、藍耳病、附紅細胞病、弓形體病、口蹄潰爛症、非典型性豬瘟等病毒性單獨或交叉混合性感染。
[主要疾病]圓環病毒病、藍耳病、口蹄潰爛症、非典型性豬瘟、胸膜肺炎、附紅細胞體病、弓形體病、傳染性鼻炎、傷寒、副傷寒。
[常見症狀]發燒、持續低溫、咳嗽、腹瀉、消瘦、厭食、皮毛粗亂、精神沉鬱、兩耳、四肢內側或全身皮膚出現藍斑;肌肉振顫或麻痹、跛行、結膜潮紅或蒼白;口蹄潰爛、流濃、皮炎;懷孕母豬流產、繁殖障礙;呼吸困難、腹式呼吸、流涕、流濃性黏液等。
[用法]把本品放在熱水中浸泡後,水飲用,藥渣拌料。
[用量]治療:豬,牛羊每包拌料300kg;禽每包拌料400kg;每天1—2次。
預防:豬,牛羊每包拌料1000kg;禽每包拌料600kg;每天1—2次。
[[執行標準]《中國獸藥典》2005年版二部
[包裝]500g/袋
[儲藏]密閉,防潮

草皇集獸藥

【獸藥名稱】通用名:荊防敗毒散[
荊防敗毒散荊防敗毒散
4]

商品名:清瘟寧漢語拼音:Jingfangbaidusan
【主要成份】荊芥、防風、羌活、柴胡 等
【性狀】本品為淡灰黃色至淡棕色粉末
【適應症】本品為純天然中草藥複方原料藥,不含任何賦形劑辛溫解表,疏風祛濕。迅速解除風寒感冒等臨床症狀、防治禽流感的特效中藥,對畜禽暴發性流感、雞新城疫、喉支氣管炎、腎傳支豬瘟、各種混合性感染均有特殊療效。
【用法用量】混飲,100g兌水500-600kg。
【不良反應】暫無規定
【停藥期】5日
【貯藏】密閉,在乾燥處保存
【規格】每100g本品含荊芥12g、防風10g、羌活10g、柴胡10g
【包裝】100g/袋10袋/桶
【貯藏】密封避光防潮保存。
【不良反應】暫無規定
【注意事項】本品為純天然中草藥複方原料藥,不含任何賦形劑,若有結塊,不影響使用。
【執行標準】 《中國獸藥典》2005年版
【生產批號】見桶底【生產日期】見桶底【有效期至】見桶底

中藥方劑之荊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j字部分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