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芥粥

荊芥粥

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熱除煩。適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心煩失眠,以及面神經麻痹初期。

基本信息

粥方組成

荊芥5~10克,薄荷3~5克,淡豆豉(音chǐ,尺)5~10克,粳米1~2兩。

功效主治

發汗解表,清利咽喉,退熱除煩。適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咽痛,心煩失眠,以及面神經麻痹初期。
 

煮製方法

先將荊芥、薄荷、淡豆豉煎沸後五分鐘(不宜久煎),取汁,去渣。另將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同煮為稀粥。

粥義解說

荊芥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荊芥的莖葉及花穗,是臨床醫生治療傷風感冒的常用藥。根據中醫理論,傷風感冒主要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荊芥是一味和緩的感冒藥,無論風寒或風熱感冒。均可選用,它有發汗、祛風、解表的功能,主要用於感冒發熱,稍有怕冷,無汗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現代藥理證實,荊芥有解熱作用,因為它能旺盛皮膚血行,增強汗腺分泌的緣故。
薄荷 ,原名“苛”,在古時候只當蔬菜,不作藥用,所以在最早的醫藥書《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中,均未記載,直至唐朝才被列入藥品。唐後歷代醫家,均把它作為發散風熱的辛涼解表藥,用以滿面台療感受風熱,身不出汗,頭痛目赤,咽喉紅腫疼痛。
淡豆豉是用大豆加工而成,有“解表、除煩“的功用,常用於傷風感冒,發熱,惡寒,頭痛,胸中煩悶,虛煩失眠等症。由於豆豉的解表力量較弱,無論風寒或風熱,均可配合其它解表藥合用。
三藥煮粥服食,對一切感冒之症,均可選用,由於三藥力量和緩,又有粳米扶助正氣,所謂“祛風而不傷正氣,發汗而無損陰液”。因此無論老幼體弱,均較適合。據原文《養老奉親書•食治老人諸疾方第十四》中載:“食治老人中風,口面咼偏,大小便秘澀,煩熱,荊芥粥主。荊芥一把,切,青梁米四合,淘,薄荷葉半握,切,豉五合,綿裹,上以水煮取荊芥汗,下米及諸味煮作粥,入少鹽醋,空心食之,常服佳。”這是借荊芥粥“祛除風邪”的功效來治療面神經麻痹。對由於風寒之邪,傷及經絡,引起的口面咼斜,早期也可配合服食,但對真正的腦血管疾病而形成的中風偏癱,則非本粥所能奏效的。

注意事項

由於荊芥、薄荷的有效成分均為揮髮油,所以煮粥時間不宜過煎久煮。一般以2~3天為一療程,每日分二次,溫熱服食。

參考數據

《飲膳正要•卷二》:“荊芥粥,治中風,言語蹇澀,精神昏憒,口面咼斜。荊芥穗一兩,薄菏葉一兩,豉三合,白粟三合。上件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渣,下米煮粥,空腹食之。”
粥譜•粥品七•卉藥類》:“荊芥苗粥,醒脾,去胃風,辟惡除風。”

相關詞條

荊芥 薄荷 淡豆豉 粥譜

中藥方劑之荊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