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

臨川文化是撫州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亦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臨川文化以臨川古治屬為核心,涵蓋現今撫州市十餘縣區,生成於秦漢,興盛於兩宋,延綿於明清,影響於當今。其人文、風物、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科學、技術、醫理、學術、宗教、民俗、體育、語言、建築、美食等實行向性組合;輻射邵武、南嶺、廬陵、洪都和浙皖、甌閩部分領地,而形成獨具特色,自有特徵,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區域文化。

文化區域

臨川文化是撫州漢族江右民系創造出來的區域性文化。臨川文化區位於江西東部,約界於東經115o35’至117o18’,北緯26o
臨川文化臨川文化
29’至28o30’。東鄰福建建寧、泰寧、光澤、邵武;南接石城、寧都;西連永豐、新乾、豐城;北毗貴溪、餘干、進賢。南北長222公里,東西寬169公里。總面積18816.92公里,占全省總面積11.27%。
臨川文化區位於江西東部,約界於東經115o35'至117o18',北緯26o29'至28o30'。東鄰福建建寧泰寧光澤邵武;南接石城寧都;西連永豐新乾豐城;北毗貴溪餘干進賢。南北長222公里,東西寬169公里。總面積18816.92公里,占全省總面積11.27%。

歷史淵源

夏禹時地處揚州域。
春秋時為百越之地。
戰國時屬楚。
秦時屬揚州九江郡。
漢改九江郡為豫章郡。漢高祖五年,建南城縣,屬豫章郡。東漢永元八年分南城一部置臨汝縣,縣治高在臨川古邑,仍屬豫章郡。
三國時為吳地,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建臨川郡,郡治設在臨汝縣。兩晉、南朝相沿。南朝梁陳時,以今之崇仁、豐城、永豐、新淦等縣增置巴山郡。臨川郡初屬江州,漢武帝時與巴山郡同屬高州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廢郡擴州,以臨川郡並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隸屬洪州總督府,撫州從此定名。
唐朝撫州屬江南西道。
五代時,屬揚吳,升為昭武軍。
宋起,分為撫州和建昌軍,屬江南西路。
元朝時改為撫州路、建昌路,另置南豐州,同屬江西行中書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改撫州路為臨川府,不久易名撫州府。同年二月升建昌路為肇縣府,九月改為建昌府。
明洪武初,仍設撫州府、建昌府,南豐降州為縣,屬建昌府,均隸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湖東道。
清時仍稱撫州府、建昌府,屬南撫建道。
1930年至1934年間,黎川、資溪、廣昌、南豐、宜黃、樂安等縣均先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分立蘇區閩贛省和江西省。1932年7月,東鄉珀乾一帶也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屬蘇區贛東北省。
1949年5月9目,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撫州,7月1日組建撫州分區,江西省撫州分區行處長督察專員公署駐臨川市。
1950年9月13日,改撫州分區為撫州區。
1952年8月,更名為撫州專區。
1967年3月,改為撫州地區。
1968年2月,復稱撫州分區。
1971年1月22日,再度改為撫州地區,屬江西省。
臨川文化區的行政區劃為:三國吳太平二年,臨川郡轄臨汝、南城、西豐、新建、安浦、永城、宜黃、南豐、東興、西城10縣。南朝梁陳時增設巴山郡、領巴山、西寧、新建、新平、豐城、廣豐、新安7縣。隋朝臨川郡、巴山郡之一部置撫州,原轄區並為臨川、南城、崇仁、邵武4縣。唐朝時,邵武縣劃出,增設南豐縣。南唐時,轄臨川、崇仁、南豐、宜黃4縣,另置昭武軍,轄南城、東興、永城3縣。宋朝撫州轄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東安5縣,建昌軍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4縣。元朝撫州路轄臨川、崇仁、金溪、宜黃、樂安、東鄉6縣,建昌府轄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5縣。民國二十四年,南城、南豐、東鄉、臨川、宜黃、崇仁、樂安、金溪、資溪、光澤、黎川11縣劃為江西省第七行政區,廣昌劃出屬第八行政區。
1949年7月1日成立撫州分區,轄臨川市及臨川、崇仁、宜黃、金溪、樂安、南城、南豐、資溪、黎川9縣。1950年3月27日,臨川市併入臨川縣。1951年6月,改臨川縣城關鎮為臨川縣撫州市。1952年8月,廣昌縣由寧都專區劃歸撫州專區管轄。1960年6月11日,進賢、東鄉兩縣劃歸撫州專區。1983年7月23日,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83年9月30日,進賢縣劃入南昌市。至此,撫州地區轄撫州市和臨川、崇仁、宜黃、樂安、南城、南豐、廣昌、黎川、資溪、金溪、東鄉11縣。
從撫州地區亦即"臨川文化"區的縣(市)排出一個順序和隸屬情況,可以看出"臨川文化"的歷史淵源。
南城: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三國、晉、南朝屬臨川郡。
臨川:東漢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因有臨、汝二水繞廓,故鄉臨汝縣。三國時設臨川郡,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臨川郡易名撫州,臨汝縣改稱臨川縣。
崇仁:三國、南朝、隋均屬臨川郡。
宜黃:三國吳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析臨汝、南城部分領地,立縣於宜黃二水匯合處,稱名,屬臨川郡。
南豐:三國吳太平2年(公元257年)析南城縣南部置縣,屬臨川郡。
金溪: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以上幕鎮和臨咱歸政鄉設金溪場。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劃臨川歸德、順德、順政和金溪場合成。
資溪: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設瀘溪,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湖南有此縣名,故改為資溪縣。兩晉、南北朝、隋、唐均屬臨川郡。
黎川: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城縣東南鄉置一新縣,故曰新城縣。屬撫州。
廣昌:撫河發源地。南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析南豐縣南部之天授,南豐、興城為一縣,因道通閩廣和南昌而名廣昌。
樂安:南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以崇仁天授、樂安、忠義和永豐的立道置樂安縣。屬撫州。
東鄉縣: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析臨川東廂、割金溪和饒州府的餘江、餘干及進賢部分領地而成。
撫州市:由臨川分出,1951年6月改臨川縣城關區為臨川縣撫州市,1955年獨立成為撫州市。現已和臨川縣合併為臨川市。

地質條件

臨川文化區域的地理環境從地形上看,全區東南西三面環山,武夷山脈逶迤境東南,雩山山脈綿延境西南,地勢南高北低,由北向南漸次向鄱陽湖平原地區傾斜。境內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崗地、谷地廣布,河谷平原開闊,土地連片集中,撫河水系網及全境。海拔大於500米。相對高度200米以上的山在面積為3673.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19.52%。海拔100-500米,相對高度50-300米左右的丘陵面積為11807.4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62.75%。海拔小於100米,相對高度30-80米的崗地面積為1735.5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9.22%。相對高度5-30米,平坦開闊,地形很小起伏的平原面積為1600.48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8.51%。
臨川文化區地形可分為四類:一是北部撫河沖積平原與丘陵區。包括臨川市、東鄉縣和崇仁縣以及金谿縣大部、宜黃北部、樂安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積6765.7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35.96%。二是西部中低山與丘陵區。包括宜黃縣的大部分、崇仁縣西南部、樂安縣東南部、臨川南部、南城縣西部、南豐縣西部,廣昌縣西北部等地,土地面積4553.7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24.2%。三是東南部中山區。包括金谿縣東部、資溪縣全境、黎川縣東南部、南豐縣西南部、廣昌縣東南部等地,土地面積3879.3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20.6%。四是中南部丘陵區。包括南城縣、南豐、黎州縣的大部分、廣昌縣中部等地,土地面積3618.2平方公里,占全區土地面積19.22%。
臨川文化區山地大多分布於邊緣地帶,分屬武夷山和雩山兩大山脈。東南部沿閩贛省界延伸的武夷山脈,界於區內的資溪、黎川、南豐、廣昌縣與福建光澤、泰寧、建寧縣之間,山脈呈東南向西北走向,全長約250公里。海拔高度1000-1500米,相對高度大於500米。主要山峰有資溪肥的鶴東峰(海拔1364米)、出雲峰(1278米)、野雞頂(1224米)、大旭山(1107米)、黎川縣的楊山嶺(1513米)、蓮荷峰(1494米)、會仙峰(1355米)等。武夷山地勢高聳,期間著名的資溪鐵牛關、黎川杉關、南豐甘家隘等山坳隘口,自古以來就是閩贛兩省重要交通孔道。西南部宜黃、樂安等縣的山地,屬雩山余脈,山體由西南部突入向北延伸至臨川西南部的芙蓉山,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於500米。主要山峰有宜黃、南豐的軍峰(1761米),樂安縣鴨公嶂(1346米),崇仁縣的相山(1219米),宜黃縣的大王山(1137米),臨川、南城的芙蓉山(1176米)等。

自然資源

臨川文化區有許多野生動植物繁衍生長,其中高等植物有3000餘種,棵子植物7科17種,被子植物143科857種,優良速生樹種26科55種,庭院觀賞樹20種,藥用植物116科477種,珍貴衡有樹種11科13種,屬於國家保護的有12種。全區森林覆蓋率3461%,人均森林面積3.08畝,活立木蓄積量2450餘萬立方料,毛竹蓄積量8826餘萬根。野生動物資源種類繁多,昆蟲有18目118科916種,其中有害昆蟲8目88科808種,有益昆蟲10目30科108種。鳥類107種。屬於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金貓、雲豹、豹、華南虎四種,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的有獼猴,穿山甲等13種,還有數量可觀的藥用動物和皮毛動物。全區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70.246萬千瓦,可開發的水能資源為49.143萬千瓦。全區有色金屬礦主要有銅、鉛、鋅、鈷、鋇;稀有金屬主要有鈾、鎢、鈮、鉭、稀土金屬等;黑色金屬主要有欣;燃料礦主要有煤;非金屬礦有高嶺土、瓷土、重晶石、鎢、銅、鈾等礦最為豐富,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

人文基礎

1993年11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的《臨川縣誌》志首中有一篇非常別致的《才鄉紀略》,對"臨川文化"的人文基礎有充分的敘述。臨川自古文風昌盛,英才輩出。早在唐朝,王勃在他所寫的傳世名作《滕王閣序》中,就發出過"光照臨川之筆"的由衷讚嘆。至宋,又因科舉連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學者董震譽為"人才之鄉",民間大眾俗稱為"才子之鄉"。臨川自東漢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由於歷史的機緣,大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詩人謝靈運、戴叔倫,詞人馮延已,文學家劉義慶,文學評論家鍾嶸,只學家杜佑等都在這裡做過地方官,對臨川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積極影響。
戰爭頻繁的五代,北方王、李、吳、曾、晏、陳等世家大族相繼避難南來,卜居臨川。臨川人口逐漸增多,生產迅速發展,商業、手工業日趨繁榮。到了北宋初期出現了"翳野農商"、"賈貨駢肩"(張保和:《羅城記》)的盛況。當時,採取"興文抑武"的政策,大力發展文化,偏重開科取士,對科舉錄取的進士獎賜有加,考取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的,更榮於作戰立功的武將,一時文風大盛。在這一封建文化高漲的歷史時期,著名文學家曾鞏、葉夢得和大詩人陸游相繼來臨川居住或宦遊,大力興辦教育,傳播文化,這裡"各地學館林立,釋來而事筆硯者,十之六七,苦讀書,應科舉之風。 正是宋代的科舉制度,導致臨川人才激增。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至宋度宗鹹游八年臨川先後有129人考取監生,205人考取貢士,525人考取舉人,446人考取進士。進十中,北宋138人,占32.58%;南宋308人,占67.42%。中榜人數之多,在江西各縣名列前茅。尤其是嘉定十六年一次考取12人,寶慶二年一次考取18人,鹹淳元年一次考取22名,占且國錄取進士總數的4%、6%和7.33%。"儒林傳為美談,公卿聳觀,朝野震動,盛稱臨川為'人才之鄉'。"(董震:《東發日鈔》)宋代臨川人通過科舉踏入仕途,有2人官至宰相,2人膺任節度使,4人官拜御史,17人官任尚書、侍郎,10人擔任知府、刺史,俱各政績顯著。特別是晏殊、王安石,不愧為"臨川才鄉"的出類拔萃的人物。同一時期,還有王安禮、王安國、王(世稱"臨川三王"),謝逸、謝 (世稱"臨川二謝"),危稹、危和(世稱"臨川二危"),陳郁、陳世崇(世稱"臨川二陳")和汪革、饒節鄔慮歐陽辟俞國寶、鄧名世等一批文人才士,在詩、文、詞、賦上的成就也很高。據《苕溪漁隱叢話》引述《復齋漫錄》:"元估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遇湖北王某,江蘇諸某,浙江單某,福建張某等秀才。四人知其來自臨川,戲以'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為詞'相謔。逸行五步,詞成,揮毫疾書《江城子》一闕於壁;'可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落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蔭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上晚煙籠,粉香濃,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圖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標緻依水,情乎俱妙,遂以'五步成詞'聞名江南。"謝逸與謝、 汪革、饒節並稱為江西詩派中的"臨川四俊"。饒節還被詩人陸游譽為"詩僧第一"。鄧名世一生從事學術研究,著有《春秋論》、《春秋類史》、《古今姓氏辯正》等370餘卷,在姓氏考證上成就尤高。南宋,臨川"才鄉"還升起一顆耀眼的明星,這就是一代名醫陳自明。他善於總結前人的經驗寫成《婦人大全良方》24卷,成為中醫婦產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又敢於創新,主張外科外敷內服,辯證施治;敢於突破禁區,最早從事"乳岩"(乳癌)的觀察和研究,為祖國醫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元代臨川比較著名的人物只有針灸名醫席弘、法律專家張紹和地理學家朱思本。明朝臨川的人才迅速走出低谷,重新興旺發達。先後有213人考取監生,364人錄取貢士,302人鄉試中舉,166人進士及第。通過考試,先後有383人入仕,其中御只4人,巡撫總督1人,尚書侍郎8人,布政使3人,知府27人,知州21人,總兵、守將11人,擔任同知、知縣的,則多達136人。入仕人數有宋代130人的2.9倍。職官中,有中央的,有地方的;有文臣、有武將;有內政,有餐交;有義士,有諍臣。人才結構的群體性和多樣性,"比之'兩宋',有過之無不及"。(李紱:《臨川縣誌》序)。"前有陳、羅、章、艾南英四人飽讀經書,博學多才,所作時文風靡一時,是譽滿江南的"四大才子"。邱兆麟與祝微、帥機並稱為"三大名士"。邱作詩才思敏捷,用詞造句,常能化腐朽為神奇,別開生面;祝的文章師在王安石,勁骨奇姿,博大精深;帥機作賦即景生情,妙筆生花,所作"兩頌"(《平西夏頌》、《出閣講學頌》)、"一賦"(南北二京賦),深為明神宗賞識,"公卿競相傳抄,紙為之貴"。湯顯祖是明代傑出的戲劇家。他的巨著《紫釵記》《還魂記》、《南柯記》、《邯鄲記》,世稱"臨川四夢"。三百多年來,一直受人稱讚,久演不衰。《牡丹亭》已被譯成日、德、法、英、俄等多種文本。在歷史和天文學領域,也眾星璀燦,引人注目。著名文史學家徐奮鵬花了半生的精力寫成可與《資治通鑑》相比美的《今古治統》20卷。傳到日本後,被視為"佐治之妙藥,興國之良方",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作用。著名天文學家吳昊,通過細心觀察,精密計算和反覆實驗,糾正了舊渾天儀的誤差,製成星象位置更準確的新渾天儀,其製作技術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明代,臨川還出了許多正直、愛國人士。"一朝諍臣"傅朝佑嫉惡如仇,先後6次上書彈劾奸相周延儒溫體仁;愛國商人朱均旺,身居日本,情懷祖國,前後三次冒著生命危險偷渡過回國,密報軍情,使明朝得以預先準備,及時調整部署,援助朝鮮,取得反擊日本侵略者的軍事勝利;傅朝佑堅持真理,朱均旺受罪愛鄉,獲得了"正氣在臨川"的聲譽。
清王朝建立三百多年間,通過各次科舉考試,臨川只有187人考取監生,306人考取貢士,202人考取舉人,101人考取進士。錄取進士的人數是兩宋的25%,明代的66%。入仕後,有37人擔任朝官(御史3人、侍郎4人、內閣中書10人、翰林院8人、各部主事12人),121人擔任地方官(知府5人、知州3人、同知3人、知縣73人),武職(總兵、把總、鎮守)9人,合計167人,比兩宋多28%,比明朝少56%。這一時期,臨川入仕者居高位的不多,但大都才華出眾,為世人注目。一代名臣李紱,歷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歷官廣西巡撫、直錄總督及工、戶、吏、禮、兵5任,敢於斷請命,彈劾貪贓枉法的河南巡撫田文鏡;敢於快刀斬亂麻,疏通津沽漕運,緩解京城糧荒,政績顯著,獲得清世宗"奉國罄心"的獎勵。一代才士李來泰,"博學多識,工詩善文"。康熙十八年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力挫來自各地的一百七八十名懦學,奪得高奎,任四川會邡知縣時,"興利除弊,發展生產",深受當地士民愛戴。清官馬汝良,任山西黎城知縣,巧斷大案、要案。鐵面無私,為受害者伸冤解恨,時人稱"馬青天"。愛國志士黃維翰,任吉林呼蘭知府時,"雷厲風行查禁罌粟,力阻外輪駛入呼蘭內河",保護了人民利益,維護了國家主權,"東北輿論,交相稱許"。
在學術界,則是"理學盛於南,文學興於北。"李紱、紀大奎都是南臨川理學名家。前者著有《陸子學譜》、《朱子晚年學譜》、《陽明學錄》,力圖調和朱、陸的學說;後者都很有影響。李宗翰、李聯、李瑞清則是北臨川詩文高手。李宗翰、李聯,文學韓愈歐陽修,搖曳生姿;詩宗李商隱,沉博艷麗,是當時江西文壇上的佼佼者;李瑞清是全國知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他善於以篆作畫,以畫入篆,畫花卉微妙微肖,繪佛更是栩栩如生,日本書畫界不惜重金求購,譽灌東瀛。
民國廢了科舉,興了新學,但臨川只有300多人考取大學、中專;所聘任才,軍界有2箇中將,5個少將;政界有2個專員,14個市,縣長;學界有12個教授、副教授。他們之中,有中將師長劉世均、"國防部"西北兵部中將總監萬舞、蘇魯戰區政治部少將主任周復、第38師政治部少將主任兼遂川、吉安縣長楊耕經、"國民政府"立法委員黃強、三青團江西支部幹事長李德廉和七行政區專員吳養愚、江西省高級法院院長梁仁傑、南昌市市長艾懷瑜。從事科技教育事業的,有北京大學工商法律系教授吳英荃、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易錫麟、中山大學經濟系教授辛膺、盲人教育家萬維章、鄉村教育家桂瑞藩、唐式麒。桂瑞藩創辦的桂橋國小,為臨川、撫州、進腎、南昌、豐城、東鄉、南城、南豐、崇仁、宜黃、樂安、餘干、高安等13個縣市培養人才,桃李滿天下。經營工商企業的,有著名紡織專家朱仙舫和四川巨商湯子敬。朱仙舫長期在上海中新紗廠任職,致力改進紡織技術,提高同外國紗廠競爭的能力;以後在漢口、安慶、九江等地創辦紗廠和麵粉廠,為發展民族工業,特別是發展江西的輕工業作出貢獻。湯子敬在重慶開設布疋、山貨店和錢莊,"經營有方,成為蜀中巨富,人稱湯百萬,'湯半城、湯財神'"。這一時期,臨川許多熱血青年投身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和抗日救亡運動,湧現了一批彪炳史冊的革命英烈。主要有:傅烈(中共四川省委書記兼軍委書記)、傅大慶(孫中山的政治的總顧問鮑羅延、軍事總顧問加倫將軍的翻譯,曾被派到馬來西亞,作馬共中央宣傳部長)、周治中(女,中共江西省委婦女部長)、周壽南(中共臨川縣委書記)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軍政界出了1個政治局委員,2個大區書記、1箇中央組織部長、7個副省級領導、41個地師級幹部、325個縣團級幹部;科技教育界出了2個學部委員、3個大專院校校長、81個大學教授、副教授,獲得副編審、副主任醫師、高級講師、高級教師等職稱的有240人。人才多種多樣;既有李井泉(中共中央政治委員、西南局第一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這樣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又有胡國保(中共廣東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李一平(中共長春市委書記)、周峰(杭州市市長)這樣一些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成長起來的黨政幹部;既有饒思誠(江西省副省長)這樣思想進步的黨外民主人士,又有李世璋(江西省副省長)這樣長期從事祖國和平統一活動的革命者;既有饒毓泰、游國恩、蕭滌非這樣的學界名宿,又有丁渝(北京大學物理教授、中國光譜學的奠基人)這樣的科技明星;既有吳自強(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這樣省內知名的教育家,又有傅再希(江西中醫學院教授)這樣的名醫。雖然每個人的地位不同,經歷各異,都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為科學事業的繁榮發揮了自己的才幹,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臨川文化的根本。如是,臨川文化具有風骨稟正的物質。歷史以來,臨川文化地域是個農業區,農作物以稻穀為主,南城、南豐、黎川、金溪、崇仁、樂安、宜黃等糧谷多集散於臨川,所以臨川有"江西三大米市"之譽。根據《清同治·臨川縣誌》載:明嘉靖元年僅臨川就有田地1285772.1畝,其中官田168422.6畝,民田1117350.5畝。清乾隆六年臨川土地上升為1384719.6畝,嘉慶十八年臨川田地面積又升為1385583畝。《臨川統計》報告該縣於民國三十七年有田地2640000畝。如此廣闊的田地面積,加上山場水面,需要將80%以上的農村人口圈在農耕經濟活動中,早起晚歸,餐風宿露,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其文化特質自然要與之相適應了。從臨川文化區域範圍來看,自唐代以來,農桑發達,除少數災年外,糧食一直自給有餘,可供外銷,故有"贛撫糧倉"之譽。解放以後,人民政府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不斷推廣科學種田新技術,特別是注意適時調整生產關係,使之適應生產力的發展。1953至1958年,農業總產值平均每年增長3.7%。"六五"期間平均每年增長9.34%。1988年,農業戰勝自然災害取得了好收成,總產值達128272萬元,分別比1950年、1956年和1978年增長428.99%、295.38%和127.89%。臨川文化區種植業以糧食為主。1988年,全區糧食總產為199670.5公斤,分別比1950年、1956年和1978年增長263.14%、169.08%和60.97%,總產居全省第五位。單產和人平有糧為621公斤和640公斤,單產居全省第三位,人平有糧居全省第一位。
在糧食生產中,1988年全區稻穀播種面積為5520378畝,播面畝產354公斤,總產195603.5萬公斤,總產分別比1950年、1956年和1978年增長271.46%、179.31%和60.69%。這一年,全區播種小麥3865畝,播面畝產57公斤,總產22.1萬公斤,總產比1978年下降58.03%。全區播種紅薯118646畝,播面畝產206公斤,總產2439萬公斤,總產分別比1950、1956年和1978年增長135.99%、50.09%和77.9%。1988年,全區播種油菜316140半,播面畝產40公斤,總產1277萬公斤,總產分別比1950年、1956年增長11.12倍、1.96倍和2.18倍。全區播種棉花18685畝,播面畝產64公斤,總產119.4萬公斤,分別比1950年、1956年增長2.72倍、0.52倍,比1978年下降22.545。臨川文化區域是江西省的主要林區之一。1988年,全區有林地972.45萬畝,占林業用地50.51%。全區森林覆蓋率為34.1%。主要有松、杉、油菜、油桐及其他雜樹,並有少量楠、樟、檀香榧等珍貴樹木。1988年,全區擁有活立木蓄積量2450餘萬立方米,毛竹8826餘萬根。1988年,全區造林60.16萬畝,村以下各種合作組織和農民採伐木材278076立方米,採伐毛竹585萬根。主要林副產品有生漆、油桐籽、烏柏籽、油茶籽、松脂、棕片、板栗香菇、筍乾等。1988年,全區林業產值724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5.65%。畜牧業:1988年,全區牛年末存欄305412頭,生豬年末存欄1726952頭,豬羊肉產量11441.7萬公斤,家禽存籠709.03萬隻。全年畜牧業總產值2712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1.15%,分別比1950年、1956年和1978年增長7.87倍、5.09倍和2.02倍。水利:遠在隋唐時代,臨川文化區就開始建造了一些水利工程,規模雖然不很大,但很值得稱道。隋朝所建的寶水渠,位於今崇仁河上游的西寧河,宋代築起千金陂以後,寶水渠不通寧水,遂至源淺而涸。建於唐朝開元中期的博陂,位於現臨川鴿陂頭宜黃河西岸,流灌航埠到橋頭章家15公里的萬餘農田。建於唐開元末年的梓陂,位於博陂下游,自唐以來,宋元明清屢建屢毀,遺址至今猶存。新中國成立後,各級政府堅持不懈地抓興修水利,新建水利工程遍布全國各地,逐步改善了生產條件。至1988年,全區共有蓄水工程12943座,引水工程9916座,提防工程283條,水閘工程41座。蓄水工程主要是水庫、山堰,其中有大型水庫1座,中型水庫20座,小1型水庫157座,小Ⅱ型水庫993座,塘壩11772座,總庫容量143472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9.26%。屬江西省六個主要灌區之列。全區共有排灌機械設備46.12台,26519瓦,水輪泵站206座,有水泵219台,排灌面積49.24萬。全區圩堤總長913.32公里,保護耕地72.98萬畝,保護人口72.85萬人。1988年,全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95.09畝,占耕地面積76.33%;旱澇保收面積221.8萬畝,占耕地面積57.37%,為保證全區奪取農業豐收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搖籃文化是臨川文化的主導。如是,臨川文化具有勤苦奮力的物質。可以說,教育之花結出甘甜的果,是一個"苦"字和一個"搏"字,辛勤耕耘出來的。宋代以後,臨川興建書院之風大盛,至明、清,前後共建知名書院74所。樂安、臨川、南城、崇仁等地所建書院數,在全省屬3-17名之列,興魯、小陂(康齋)、盱江、明德等書院,分別為曾鞏、吳與弼、李覯、羅汝芳講學之地。清光緒二十七年,頒布了"廢科舉、行新學"詔令。光緒二十九年,興魯書院改建為撫郡學堂,次年又改為撫郡中學堂,成為江西省最早創立的兩所中學之一。光緒三十年,撫州府將科舉時舉行府考的考棚改建為師範傳習所,次年又改為撫州初級師範學堂,從而開創了撫州的師範教育。1914年,撫郡中學堂改為江西省立第七中學,撫州初級師範學堂改為江西省第三師範學校。1916年,創辦了全區第一所職業學校--昭武甲種農業學校。1923年,又創辦了全區第一所私立中學--私立輔仁初級中學。1926年和1927,撫州先後創辦了撫州六縣女子初級教育的位置。1927年,七中、三師合併為江西省立第八中學,昭武學校改名為第二農業學校。1946年,撫州有省立臨川中學、省立臨川女中、省立臨川師範(1938年創辦於黎川鍾賢)、臨川縣立中學(1939年創辦於臨川龍骨渡)、私立輔仁農職、私立毓靈女職及私立振德、真光、應欽中學等九所中等學校。光緒二十八年,臨川縣將汝陽書院改建為官立臨汝高等國小堂,使之成為全省最早創設的國小之一。民國期間,臨汝高等國小堂改名為臨川縣第一國小,之後又先後易名為臨汝國小、第一區中心國小、羊城鎮中心國民學校、第一示範國小等。1914年,捐資興學褒獎單行規程公布後,則出現了一股捐資興學熱,撫州城內、城郊相繼辦起了震華、震群、光華、雙氏、蔡氏、臨江、金台等私立國小,撫聯女中、私立輔仁中學也附設了國小,但因資金不足大都難以為繼。1934年,撫州私塾達215所之多,而兒童失學率仍占學齡兒童78%。1935年推行保學教育,全區學校數量劇增,但教學質量甚差,民眾反映強烈。1940年推行教育制度,每鄉(鎮)設中心學校一所,兼負輔導本鄉(鎮)保國民學校之責。保國民學校及鄉(鎮)中心國民學校均設國小部和民教部,分別負責國小和失學民眾教育。至1949年7月解放時,僅有2所中等師範、10所普通中學(其中國中6所)、1371所國小,在校學生總數49934人,兒童入學率僅達20%,文盲達82%。
新中國成立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至1988年,全區有高等院校5年,其中全日制普通高校3所,在校學生2240人;成人高校2所,在校學生1798人。有高校教職工703人。全區有普通中專5年,在校學生3807人,教職工531人。有普通中學255所,在校國中生138802人,高中生27570人,教職工達10668人。有職業、農業中學26年,在校學生6716人,教職工854人。有國小3744所。在校學生472410人,教職工24589人。有幼稚園515所,在幼稚園36680人,教職工2054人。有盲聾啞學校1所,在校學生22人,教職工4人。另外,還有成人中專14所,在校學生998人,教職工217人;成人中學13所,在校學生1661人,教職工77人;成人初等學校680所,在校學生29019人,專職教工19人。在全區大、中、國小和幼稚園教師中,有正教授、副教授、中學高級教師457人,有講師、中學一級教師、國小高級教師、幼稚園高級教師3034人。民辦教師的比例由1978年的25.8%下降到5.2%。有5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2人被評為全國優秀班主任,2人榮獲"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1987年至1988年,集資4677萬元新建、改建和維修了中、國小校舍91萬平方米,使危房面積由占校舍總面積的10.94%下降到0.83%,率先在全省走出了一條經濟並不發達的地區卻能儘快消滅學校危房的路子,受到省委、省政府表彰,中央電視台對此也作了報導。1979年至1988年,投資了400萬元充學校圖書、儀器設備,並建設了6個教育地面衛星接收站,擁有幻燈機952台、錄音機791台、錄影機7台、微機109台,建立了80個語言實驗室、電化教室。
學校教育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新的一代茁壯成長。有3546名德才兼備的"三好學生"和1107名優秀學生幹部受到省、地表揚。南豐縣一中榮獲國家教委授予的"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集體"稱號。有70%學生達到國家"體育鍛鍊標準",30名學生在全國各類體育競賽中獲將。1979年至1988年,共培養大專畢業生6459人,中專畢業生11439人,高中畢業生115414人,國中畢業生313502人。1978年至1988年,為全國各高校輸送新生16132人,為中等專業學校輸送新生32475人,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全國重點院校輸送少年班學生80名。僅臨川1982年至1988年升入高校少年班的就有51人,數量居全國之冠。1986年,臨川被評為全國基礎教學先進縣。1988年,學齡兒童入學率為96.8%。

臨川才子

"才子文化"是臨川文化葉脈。如是,臨川文化具有追求發展的物質。臨川民間有"臨川才子金溪書"之說,其文化昌盛可略見一斑。王安石、曾鞏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兩家,王安石陸九淵還分別為"荊公詩派","理學詩派"的首領及重要人物。晏殊和他的兒子晏幾道等人開一代詞風,樹"江西詞派"的大旗,兩宋時期867名詞人中,撫州籍即占44人。"臨川四才子“謝逸、謝、汪革和堯節,均系"江西詩派"前期的代表人物。大戲劇家湯顯祖以其藝術珍品《臨川四夢》,被人譽為"東方莎士比亞"。臨川二陳(陳郁陳世崇);臨川二危(危稹危和);宜黃二樂(樂史、樂黃目);金溪三陸(陸九韶陸九齡、陸九淵);臨川四王(王安石、王安國王安禮王雱),南豐七曾曾鞏曾肇曾布曾紆曾紘曾協曾敦)撫州八晏(晏殊晏幾道晏穎、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臨川四才子(陳際泰羅萬藻章世純艾南英)等數百位文化名人,均以其豐厚的著述豐富了我國文化藝術寶庫

文化藝術

解放後,在文化藝術的普及和發展方面都展現了嶄新的局面。至1988年,已有各類電影放映單位432個,其中電影院45個;有藝術表演團體12個,其中地屬劇團2個;有文化館12個;鄉鎮文化站224個;公共圖書館12個,總藏書66.38萬冊;全區有新華書店12個,社會售書點遍布城鄉。此外還有博物館8個,總藏品10029件,其中一級品13件。文藝創作成績顯著。1959年創作的大型歷史題材劇本《紅松林》在《劇本》雜誌上發表,被移植演出;1964年創作、演出的現代小戲《秧》參加華東戲曲調演,不少刊物發表了該戲演出劇本;獨角戲《張大媽打電話》參加全省調演,榮獲創作、表演一等獎;1979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京劇《卞主任》,榮獲全國演出獎,全省創作、導演音樂、美舞、表演一等獎;1984年創作、演出的現代小戲《翠竹青青》受到省政府嘉獎;1985年創作的革命歷史題材劇《花妹》獲華東片期刊《田漢杯》戲劇創作獎。電影劇本《攔靈車的人》電視劇本《實習報告》、《明月照我還》、小說《千古浩劫》,歷史專著《湯顯祖傳》、《湯顯祖評傳》,古典詩詞《珠玉詞》、《小山詞》校箋本、《二晏研究論集》以及音樂、美術、攝影、故事等等,在全國、全省都有一定影響。據初步統計,專業和業餘文藝工作者在省以上刊物發表的作品約3000餘件。地區文聯於1979年創辦的向全國發行的文學雙月刊《撫河》,為培養文學新秀提供了園地,人譽"涓涓撫河水,向著全國流。"傳統的民間藝術歷史悠久。豐富多彩。起源於原始社會圖滕信仰祭祀儀式的儺舞,自西漢初年傳入,一直流傳至今。被江西省文化廳名為"儺舞之鄉"的南豐,現有儺舞班80餘個,舞儺藝人1500餘人,能演出近百個節目,其中一些代表性的節目已經錄像,介紹到港澳和國外。民間燈彩遍布城鄉,主要有龍燈、獅燈、馬燈、花燈、羅漢燈等。地方戲曲主要有撫州採茶戲、宜黃戲、盱河戲三種。1988年,有採茶戲專業劇團6個,宜黃戲、盱河戲專業劇團各1個。
新聞出版方面。各縣先後創辦過數十種報刊。1928年,南城創辦了《民報》、《南成日報》。1929年,臨川和樂安分別創辦了《臨川日報》和《敖聲周刊》。1931年,南城創辦了《競進日報》。1934年,黎川創辦了《黎川國民日報》。1938年,樂安創辦了《抗戰三日刊》。四十年代,辦報之風日盛。臨川先後在羊城鎮辦過《平民日報》、《贛東青年報》、《民主日報》、《江西建國報》、《贛江日報》、《江西新型報》、《汝江日報》、《夢生日報》、《江南日報》等。南城也先後辦起了《崇仁周報》《新曉報》、《社會報》、《新型報》、《力群報》、《青年報》、《崇仁申報》、《正風報》、《新報》。其他如南豐的《南豐三日刊》,宜黃的《宜黃周報》、《宜黃日報》、《正義報》、《晨報》、《宜黃新報》,樂安的《樂安實驗簡報》,黎川的《勁風報》,金溪的《金溪簡報》,廣昌的《新斡報》等也先後出版。1934年2月16日,中央蘇區的中區廣昌縣委創辦了《突擊》刊物,在指導民眾開展革命鬥爭中起了一定的作用。1952年1月1日,主要面向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的地委機關報《撫州農民報》創刊。報紙四開四版,開始為5日一期,6月1日改為3日1期,期發行數從3000份增至5000份左右。1957年4月1日停刊,共出刊678期。1958年2月18日,創辦《贛東報》,隔日刊,期發行約10000份。1958年12月29日停刊,共出刊160期。1959年1月1日,中共撫州地委決定將《贛東報》改為《贛東日報》,期發行量最高達到34000份。1962年5月終刊,共出刊1228期。1962年6月1日,又改為《贛東報》,共出刊910期。1980年5月1日,地委決定創辦《贛東通訊》周雙刊,共出刊174期。1982年1月1日復稱《贛東報》,仍為四開四版,初為周雙刊,1985年1月1日改為周三刊,現更名為《撫州日報》(對開版)。還先後創辦了宜黃縣的《戰鬥報》、《宜黃建設》,南城縣的《生產小報》,金谿縣《金溪簡報》,廣昌縣的《黨的生活》、《廣昌簡報》、《廣昌科普》等多種報刊。從1956年開始,區內先後辦起了《臨川報》、《崇仁報》、《宜黃報》、《樂安報》、《南城報》、《南豐報》、《黎川報》、《資溪報》及《撫州市報》,均為縣(市)委機關報,六十年代初期陸續停刊。1981年1月1日,《臨川報》復刊,為當時全省重新開辦僅有的三家縣級報之一。始為周刊,後改為周二刊。向全國公開發行的還有文藝刊物《撫河》,其發少則5000份,最高進達30萬份。創刊於1982年4月的《撫州師專學報》,至1988年末區發行了19期,自然科學版每期發行800份,社會科學版每期發行1200份。此外,還有《撫州社會科學》和《臨川之筆》、《亞細亞詩報》等20多種各具特色,內部交流的專業報刊。1988年底,有專業報刊人員45名,其中獲高級新聞專業技術職稱的3人,中級的18人。通訊報導員遍布城鄉各地。從1984年全省開展"好新聞"評選活動以來,有29件新聞作品獲獎,135件作品被評為好新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