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

臥冰求鯉,出自二十四史。傳說晉時王祥,小時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想吃鯉魚,適值天寒地凍,河裡結冰無法捕魚。王祥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

基本信息

王祥簡介

(圖)臥冰求鯉王祥雕塑

王祥(184-268),字休徵,西大臣,晉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漢末,隱居廬江(治今安徽舒城)二十年。後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晉代魏,官至太保。事後母孝,民間有王祥臥鯉求冰故事。

解釋

(圖)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晉乾寶《搜神記》卷十一:“(王祥 )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事亦見《晉書·王祥傳》。又記王延為繼母叩凌求魚, 楚僚為繼母臥冰求魚,故事略同。後遂以“臥冰求鯉”為孝親的典實。譯文: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的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典故

(圖)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典故來源

(圖)臥冰求鯉臥冰求鯉

據《撫州府志》載,唐大曆三年(768)顏真卿任撫州刺史,在撫州從政五年,轉任湖州(今浙江湖州市)刺史,而就在顏任職兩地期間,均出現王祥臥冰池(臨川的臥冰池在原二食品廠處,湖州的臥冰池在長興縣西北六十里處)之故址傳說。顏真卿之所以弘揚王祥臥冰求鯉傳說,目的是勸為政者不要持權傲物,閉塞言路,勸郡民要有淳樸的民風,不要不忠不孝,故而將傳說附於兩地。大書法家王羲之是王祥同父異母弟王覽的從曾孫,他任江州刺史(335-340)時曾寓居臨川,卻沒有尋訪其高祖“孝道”遺址。這不是王羲之不敬祖先、不遵孝道,實在是不知臨川有此遺址可供拜祭。

顏真卿雖然慧眼“發現”臥冰池,但並未得到官府及鄉民首肯,不然何以未建祠立碑祭祀。直到顏真卿離開撫州160餘年後的後晉天福年間(936~943),才有郡民因追慕王祥孝義建祠於池邊。到北宋時,蔡為善在《臥冰池記》中,將王祥誤作臨川人。從此,臨川鄉民更加信以為真,代代相傳。至和二年(1055),撫州刺史聶厚載慕顏真卿,建顏魯公祠於傍。紹興十一至十三年( 1141~1143),刺史張晃建忠孝祠,將王祥與顏真卿繪像合祀於此。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後經元朝郭守正所輯成的《二十四孝》(含虞舜、漢文帝、曾參、仲由、董永、黃香、黃庭堅等24人)及王克、張憲的圖、詩大肆宣揚,王祥等人成了華夏民族大忠大孝的典範人物。時至今日,在構建和諧社會,提倡精神文明建設中,人們追慕王祥的孝道,自發建祠立碑塑像紀念王祥,乃無可厚非。但作為臨川文化品牌,大力加以打造,似擬斟酌,畢竟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尚且還有諸多疑點。臨川文化可謂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值得探索、挖掘、整理、宣揚的人和事比比皆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更要以科學發展觀來宣傳新的、活的人和事,從而為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作出貢獻。搜神記
《搜神記》卷十一
王祥字休徵,琅邪人。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炙,復有黃雀數十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1
晉書
《晉書》卷三十三列傳第三
王祥雕塑
王祥,字休徵,琅邪臨沂人,漢諫議大夫吉之後也。祖仁,青州刺史。父融,公府辟不就。
祥性至孝。早喪親,繼母朱氏不慈,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每使掃除牛下,祥愈恭謹。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母常欲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母又思黃雀灸,復有黃雀數十飛入其幕,復以供母。鄉里驚嘆,以為孝感所致焉。有丹柰結實,母命守之,每風雨,祥輒抱樹而泣。其篤孝純至如此。

故事擴展

一個北風呼嘯,寒風凜冽的早上,早年喪母的小王祥才睜開雙眼就被繼母從被窩裡揪出來攆他上山打柴。衣著單薄的王祥頂著寒風,好不容易從山裡打了一捆柴。他艱難的將柴禾放到地上,突然感覺頭疼欲裂,全身無力,眼前一黑他躺在了地上。
不知過了多久,繼母走進房內看到王祥倒在地上,不由分說的喊道:“王祥,你這個懶豬,快起來!還不快去把我和你父親的炕燒熱!”
“我……”
還沒等王祥把話說完,繼母呵斥到:“懶豬!還不去中午不給你飯吃。”
王祥只好強打著精神站起來,按繼母說得去做。因為他知道如果不做,接下來的將是一頓毒打。
不久,父親回來了。繼母立刻在王祥父親面前進讒言道:“夫君,祥兒今天異常懶惰。方才我叫他去燒炕他很不情願,還與我頂嘴。哎,無論我怎么做他就是不喜歡我這個後媽。夫君,我看我還是離開這個家吧!” 說著,假裝掩面哭泣。
父親聽後,大發雷霆。他立即叫來了王祥,不由分說把王祥一頓怒罵:“祥兒,今日你不幹活還頂撞你的母后,真是大逆不道啊!”

“父親,我……”王祥欲言又止。他知道他的解釋只會令父親難過,母親去世後父親就是他唯一的親人了,他不想因為他而讓父親為難。“以後不可對母親如此無禮,否則......!”
王祥含淚退了出去。

不久,繼母感到心口鬱悶,疼痛難忍。父親叫來郎中給繼母號脈。郎中開了藥方,說要治好這種病,需喝鮮鯉魚湯才有會見效。可是,時值寒冬臘月到哪去買鯉魚呢?怎么辦?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如何是好。這時,王祥說:“父親,我出去一下。”說完,便徑直向村外那條河流走去。
“王祥,你到哪去?”父親問道。

“我去村外那條河邊。”
“河面冰凍了,你去那裡乾什麼?”
“父親,我會有辦法的!”
臥病的繼母此時也不忘進讒言:“那孩子肯定又是去河邊玩了。你看看,要這孩子有啥用?這么多年,我的辛苦白費了。如今我重病在身,他不幫忙做家務竟然還跑出去玩,真是不孝啊!”
王祥來到河上,只見河面接了一層厚厚的冰。只見王祥迅速地脫掉上衣,躺在了冰上!刺骨的寒風像千萬隻尖利的刀刃割著王祥的肌膚。也許是王祥的孝心感動了上天,厚厚的冰層竟然被小王祥的體溫漸漸融化了一塊洞。王祥敲開冰,只見水下有好多鯉魚。他將手伸到冰冷的水裡抓了兩條鯉魚,踉蹌著往家走去。“爸爸,有了,有魚了,有魚了!”
“哪來的?”父親感到莫名奇妙。
王祥詳細地介紹了得到魚的過程。王祥的父母頗受感動,尤其是他的繼母,羞愧不已。她拉過王祥,緊緊地摟住他,含淚說道:“祥兒,你真是個好孩子。以前都是為母做的不對。以後我再也不會嫌棄你了。”
父親也說道:“祥兒為人善良孝道,真令人欽佩!這下,你親生母親在九泉之下安息了。”
從此,他的舉動在十里鄉村傳為佳話,也成為孝子的楷模。人們都稱讚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傳說之疑點

首先是王祥的籍貫。晉朝官到太保的王祥只有一個,是瑯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市),並非宋朝臨川人蔡為善在《臥冰池記》中及後世所傳:“臨川王家村人。”

其次是有關王祥的孝道。據《晉書》、《三國志》、《資治通通鑑》載:“王祥(184~268),字休徵,瑯琊臨沂人,”“繼母朱氏遇之無道,祥愈恭謹。朱氏子王覽年數歲,每見祥被楚撻,則涕泣抱其母,母以非理使祥,覽則與祥俱往。及長娶妻,母使祥妻,覽妻亦趨而共之,母患之,為之少止。祥漸有時譽,母深疾之。”“漢末遭亂,祥隱居廬江三十餘年,不應州郡之命。母終,(魏)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委從州事,州界清靜,政化大行。時人歌曰:“臨沂之康,實賴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祥始出任,年過五十矣。”後累遷司隸校尉、司空、太尉。魏相國司馬昭進爵為晉王,司徒何曾、司空荀凱邀太尉王祥同去祝賀,何、荀見司馬昭即拜,獨王祥以長揖代禮。王祥說:“吾等魏之三公,王、公相去一階而已,安有天子三公可則拜人者!損魏朝之望,虧晉王之德,我不為也!”司馬昭也對王祥曰:“今日然後知君見顧之重也。”晉代魏,以王祥為太保。“王祥所以可尚者,孝於後母與不拜晉王耳。”

以上是正史中有關王祥“孝道”的記載。在野史及其他資料中則有孫盛的《雜語》及《二十四孝圖》詳細記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但未指稱王祥為臨川人及事發於臨川。孫盛是東晉時候的人,其《雜語》曰王祥:“性至孝,後母苛虐,每欲危害祥,祥色養無怠。盛寒之月,後母曰:‘思食魚。’祥脫衣將剖冰求之,少頃,堅冰解,下有魚躍出,因奉以供,時人以為孝感所致也。”1979年出版的《辭海》記載:“舊民間流傳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

故事發生地

(圖)臥冰求鯉臥冰求鯉處

臨沂城北白沙埠鎮,一條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小河穿鎮而過,它就是王祥臥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孝河。
孝河又稱孝感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據《臨沂縣誌》記載,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諸葛村匯入沂河。“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臨沂,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最為深遠。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裡面供奉著王祥、 王 覽和王羲之的塑像。

68歲的退休教師王孝俊是王祥的第五十代孫,1994年重新修建孝友祠時,他是主要發起人之一。王孝俊說,孝友村民風純樸,村里人都特別孝順,出了很多現代“王祥”,每到逢年過節的時候,很多村民都會到祠堂去拜祭。清明前後,很多外姓人也來祭祀王祥,有的甚至帶著孩子來接受教育

評說

王祥的母親去世後,有了後母朱氏。後母不慈愛,在王祥的父親前數次說他的壞話。 譖 ,是詆毀的意思。由於這樣,王祥又失去了父愛。一次,後母想要吃鮮魚。當時天寒地凍,王祥就脫下衣服,躺臥在冰層上來求魚。冰忽然自己化開,有雙鯉躍出。王祥捉到兩條鯉魚,歸家供養後母。
據說,後母不斷刁難王祥,她要王祥捕捉黃雀烤給她吃。這是個很難做到的麻煩事情,但是由於孝的 感應 ,許多黃雀又自動飛到王祥的帳篷中,王祥又過了一坎。
後母還是不放過王祥。家裡有一棵果樹,據說是李子樹,果實快熟了,後母要王祥看守著,不能讓一顆果實掉到地上。因此遇到颳風下雨之時,王祥就會奔向果樹,抱著果樹哭泣,哀求果實不要掉落下來。
人心終究不是鐵石澆鑄成的,王祥的後母終於被一次次的孝行所感動,終至羞愧自己的行為,最後把王祥看成自己親生的一樣。
在《二十四孝》中有一個主題反覆渲染,便是 感應 ,孝子的孝行會感動天地萬物,並且得到好的回報。這則故事亦是如此,《臥冰求鯉》的故事再次為孝的 感應 提供了又一個例證。當然,這些 感應 的故事大多經過了加工、放大,故不必當真,但是從中可以抽取出一種核心的、合理的智慧,那就是侍奉親人要順從、寬容、忍耐,哪怕在刁難、刻薄之下,也能用自己真誠的孝行來化而解之。
另外這一則故事還突出了又一個主題,即子女與後母之間的關係處理問題。這樣的家庭中怎樣來行孝呢?應該像虞舜、閔子騫那樣,用自己的孝行和睦自己與後母、父親以及同父異母兄弟之間的關係。
這個問題在《顏氏家訓·後娶》中有專門的論述,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談的,即告誡子孫,對於喪妻後再娶的事情要特別慎重。他舉出好多的例子,其中說到周宣王時候的重臣尹吉甫有個長子叫伯奇,他的後母在父子之間挑撥離間,說伯奇對她有邪念,其父一怒之下將其放逐。伯奇作了琴曲《履霜操》表明心志。其父感悟,射殺了後妻,父子歸好。比如又說到,曾子的妻子死了,他拒絕再娶,並對兒子說: 吾不及吉甫,汝不及伯奇。 有意思的是,西漢成帝時候的大臣王駿喪妻,也終身不娶,謂人曰: 我不及曾參,子不如華、元。 華、元,是曾子的兩個兒子曾華、曾元。
在傳統的《二十四孝別錄》中還有一則《護兄感母》的故事,也與王祥有關,可以一起通讀:
王祥弟覽,字元通。母朱氏,遇祥不慈。覽年四歲,見祥被撻,輒流涕抱護。及長,朱虐使祥妻,覽妻亦往。祥漸有時譽,朱益惡之,乃祥。覽知取飲,祥固爭之,不與。朱恐覽飲,急傾去。自後食,覽必先嘗,坐臥必同處。朱感而悔,愛祥如愛覽。
這個故事很生動,就是21世紀的現代人讀一下,恐怕也頗能觸動情懷。王祥之同父異母弟王覽,在四歲時候,見到其兄王祥被母親鞭撻,常流著眼淚抱住王祥護衛哥哥。等到長大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時候,王覽之妻也前往保護。王祥漸漸在當時有了聲譽,朱氏更加厭惡他,於是想用毒酒殺害王祥。王覽知道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飲,王祥極力爭奪,不給其弟。朱氏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王覽飲了毒酒,急忙倒掉。從此以後,每次飲食,王覽必定自己先嘗一下,坐臥必與其兄在一起。朱氏終於感動而後悔,愛王祥也就如同愛王覽一樣。
王祥、王覽用自己的孝悌感動了母親、感化了母親,使得她重新回歸到一個做母親應該有的道德軌道上來。此中亦然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無窮的。
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有一個孝友村,這裡就是王祥的故里。2006年12月,《臥冰求鯉》這一流傳了1700多年的傳說,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看到一個材料說,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共有3000人,95%以上為王姓。孝友村沿河而建,這條河名叫 孝河 , 臥冰求鯉 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條河裡。 孝河凝冰 是琅琊八景之一。在 孝河 蓮池邊的小亭下,明朝嘉靖年間所立 晉元公王祥臥冰處 碑依然聳立。這塊碑也曾被毀壞,有關人士在附近蒐集碎石並謹慎整理,使石碑恢復了原狀。另外 孝河藕 是老城三寶之一。傳說那藕有九個眼,比平常的多了一眼,這個眼就是 孝眼 。另外直到今天,在臨沂孝河邊還立有一塊石碑 風雨守李處 ,據傳這便是王祥守護那棵李子樹的地方。
如今王祥的後裔在河邊建起了仿古的 孝園 ,建有懷裡抱著大鯉魚的王祥雕塑。 孝園內還有 孝友祠 ,此地乃王氏家族世代居住之所。 孝友祠 曾因戰亂、 文革 以及千年風雨的侵蝕而遭到破壞,但是還有幾方斷裂的古石碑,能夠證明此地為王祥故里的物件。

另一說故事發生在新安

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祥祠堂舊址發現石碑一通,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裡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二十四孝】

孝感動天 戲彩娛親 鹿乳奉親 為親負米
齧指心痛 單衣順母 親嘗湯藥 拾葚供親
為母埋兒 賣身葬父 刻木事親 湧泉躍鯉
懷桔遺親 扇枕溫衾 行傭供母 聞雷泣墓
哭竹生筍 臥冰求鯉 扼虎救父 恣蚊飽血
嘗糞心憂 乳姑不怠 親滌溺器 棄官尋母

讀後感

《臥冰求鯉》主要講述了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他的親生母親早就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經常在父親面前說壞話。有一次,繼母生病了,她說想要鯉魚吃。於是,王祥去外面捕魚。
那天天氣特別冷,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河面結了厚厚的冰,王祥為了能捕到魚,竟然脫下衣服,赤身在冰上,想用身體把冰花開。這時,冰突然裂開了,露出了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王祥高興極了,把魚煮給繼母吃。幾天后,繼母的病好了。也是因為孝心,感動了原本冷酷的繼母。
從此,她改變了對王祥的態度。

其他信息

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普查時,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意外發現王祥祠堂及“晉太保孝王祥之碑”等數通石碑。專家稱,王祥碑的發現再次印證: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此次文物工作者在新安縣磁澗鎮老井村王祥祠堂舊址發現石碑一通,碑陽面刻“晉太保孝王祥之碑”幾個大字;右下方刻有“至正三年五月河南府路總管梁宜、達魯花赤伯答罕等立石”小字;左下方刻有“嘉議大夫河北河南道肅政廉訪副使崔帖謨爾普化書”小字。碑陰面有古詩一首:“為母臥冰希世有,龍天遺鯉感精誠。寄言天下為人子,永繼王祥萬古名。”據專家研究,“至正”為元順帝時的年號,伯答罕、崔帖謨爾普化都是蒙古人的名字,因此,此碑應是元代官府於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所立。另外,文物工作者此次在這裡還發現“移建晉王太保祠碑”一通,此碑為王祥五十一代孫王雅軒所立,立碑時間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
專家認為,西晉的都城是洛陽,而王祥在西晉擔任太保之職,且洛陽有王祥河,有王祥祠堂,早在元代,官府就在新安為王祥立碑,王祥後裔也一直生活在新安。種種跡象表明,王祥臥冰求鯉的故事發生地應該在新安。

“臥冰求鯉”千年後的“孝道”傳承

“孝心伴成長,德行促發展”為主題的教育,師生知孝敬、懂禮貌、守規矩、講道德、有愛心、做善舉的氛圍日益濃厚
在我國傳頌至今的“二十四孝”故事之首,臥冰求鯉的孝道傳說早已深入人心,王祥以孝事親的行為,規範了幾千年來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成為歷史上的一段佳話。作為王祥臥冰歷史典故的故地,以王祥名字命名的洛陽市澗西區王祥國小也在進行著和王祥臥冰求鯉一樣精神的孝道傳承。在該校看來,孝的本質是生生不息的愛心,有了孝心,就會有責任感,有好的行為品質。因此,為了弘揚孝道文化,該校從“王祥臥冰求鯉”的傳說入手開展特色教育,並依託孝道教育在師生中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讓師生知孝敬,懂禮儀,守規矩,講道德,有愛心,做善舉……
“臥冰求鯉”千年後的“王祥國小”
晉人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敘說王祥的是非,王祥因此失去父親的疼愛。一年冬天,朱氏生病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持魚歸家孝順繼母。臥冰求鯉的故事被推為我國“二十四孝”之首,影響深遠。王祥臥凍的故地就發生在洛陽市的王祥河畔,這個故事至今仍然影響著洛陽人。
位於王祥河附近的洛陽市澗西區的尤東村、尤西村、王灣村、西馬溝村的四個村的國小合併,很多人認為,王祥的孝道故事在當地很有影響力,意義深遠,因此,建議新合併成立的學校以王祥名字命名,2010年,洛陽市澗西區王祥國小成立。
該校立足王祥臥凍的故事,從解讀校名開始,從“王祥臥冰”的故事入手,依據當前道德現狀結合教育實際,開展孝道特色教育,在師生中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和行為習慣教育,對全校師生提出“孝親敬長”的教育以及由此推及開來的“感恩”教育。讓師生知孝敬,懂禮儀,守規矩,講道德,有愛心,做善舉,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孝道格言和故事豐富的成長環境
“子路負米”、“庭堅事親”、“舜帝大孝”、“臥冰求鯉”……走進洛陽市澗西區王祥國小,學校牆壁上一個個文圖並茂的孝道故事,處處能讓人感受到校園內的孝道文化建設。
該校把孝道文化深入融合到校園文化當中,製作了“中華孝林壁”、“二十四孝”歷史故事、“王祥國小新孝道標準”等文化牆,營造了濃郁的孝道教育氛圍。在一(2)班教室門口,掛有一個牌子,上面標有“飛翔中隊”,記者看到上面寫有班呼為,實踐自己的感恩之行,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班歌為,皎皎日月,照我寸草。哀哀父母,生我辛勞。母親生我,父親育我。生我育我,捨身難報。在該校,每個班級都有類似的關於孝道的班呼、班詩、班歌等。
校長何超說,在農村國小,校園文化這一塊非常薄弱,在孝道方面更是缺少,因此,學校從校園文化建設這塊入手,通過建立一些孝道文化牆壁,班級的一些孝道文化宣傳展板,制定一些孝道文化格言和標準,營造校園文化的孝道氛圍,給學生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學習環境。

二十四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