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s)是在推薦的營養素供給量(RDA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包括4項內容,即平均需要量(EAR)、推薦攝入量(RNI)、適宜攝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既是衡量所攝入的營養素是否適宜的尺度,又是幫助個體和人群制訂膳食計畫的工具。

基本信息

簡介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ietaryrdferenceintake,DRI)是指為滿足人群健康個體基礎營養所需的能量和特定營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養素的攝入量,它是在推薦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ecommendeddietaryallowance,RDA)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攝入量的參考值。評定標準可隨科學知識的累積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等而有所變化,而且對於不同國家和不同時期也可有所不同,其目的在於更準確地指導各類人群獲得最佳的營養狀態和生活素質。當然,DRI也是為全民食物食品生產計畫、加工、分配、食品的強化,以及人群的營養教育等提供依據。

人群的能量推薦攝入量等於該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而不是象其他營養素那樣等於平均需要量加兩倍標準差。能量推薦攝入量等於該人群的能量平均需要量;而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推薦攝入量是能滿足第95百分位的需要,或97%-98%的個體需要的水平。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是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它是在“推薦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既是衡量所攝入的營養素是否適宜的尺度,又是幫助個體和人群制訂膳食計畫的工具。

體重代表值本文來源於中國麵粉信息網 http://www.cnmf.net體重代表值本文來源於中國麵粉信息網 http://www.cnmf.net

一.外國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一)美國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發展
美國國家研究院(NRC)於1943年發布了第一個推薦的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s)。營養委員會組織領導下,對RDAs進行了多次修訂,直到1989年發表第10版,RDAs已成為不同時期美國人營養素供給領域的權威性指導檔案,對許多國家制訂RDAs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歐洲國家的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發展
1.平均需要量(EAR),表示一個人群的平均需要量;
2.營養素參考攝入量(RNI),表示攝入量在此水平以上幾乎可以肯定是適宜的.
3.低營養素參考攝入量(LRNI)。

(三)亞洲國家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的發展

二.中國“推薦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和“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一)中國“推薦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s)”的發展
1937年由候祥川主要負責制訂《中國民眾最低限度之營養要素》。1941年鄭集發表了《中國民眾最低限度營養需要之管見》。1952年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學系編著出版的《食物成分表》中“營養素需要量表(每天膳食中營養素供給標準)”納入鈣、鐵和5種維生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和維生素C)需要量。

1962年,中國生理科學會生物化學、營養學學術討論會對1955年制訂的RDA作了進一步修訂,直到1988年10月中國營養學會對RDAs作了最近一次修訂,定名為“推薦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

(二)制訂《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及避免在使用時與原RDA混淆,決定不再使用“推薦的每日膳食營養素供給量(RDAs)”而用“推薦營養素攝入量RNIs”來表達推薦的每日營養素攝入量。

制訂DRIs的基本根據是關於營養素的生理、營養和毒性等反方面的科學研究結果。在制訂中國居民的DRIs時強調使用國內資料。如果中國有相關的研究資料則重點依據國內資料制訂,並參考國際資料進行必要的調整。在沒有國內資料時,則有選擇的參考國際資料,多數營養素都重點參考了美國最近幾年的有關出版物。2000年10月出版了《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

背景

營養素攝入不足和過多的危險性圖解本文來源於中國麵粉信息網 http://www.cnmf.net營養素攝入不足和過多的危險性圖解本文來源於中國

由於實驗科學及工業的發展,使人們逐步認識到食物中有各種營養素,進一步理解人和自然,特別是人和食物的關係,這種關係在人們處於應激狀態下特別容易顯露出來。1740年,英國海軍出發到北極探險,因缺少新鮮蔬菜、水果,引起一半人死於壞血病。這使人們認識到士兵口糧合理性的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戰國已有明確的口糧要求,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指揮者知道膳食與成敗有直接關係,制定士兵的口糧。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聯,曾明確提出人體對營養物質的需要,並公布全球,這是一個全球性RDA的開始。限於歷史條件,當時的RDA是很概括的,但有重要的意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WHO作了許多努力,多次組織有關專家對單個及各類營養素進行研究及探討,提出面對全球的RDA,從而推動各國按照自己的國情訂定推薦的膳食供給量或攝入量。就以美國而論,其食物與營養局在1941年開始為本國人民訂定膳食營養素推薦供給量,至1943年公布,以後又根據研究成果和有效的論證材料,約每四年左右修訂一次,至今已發行了十版。每一次修訂,都根據營養科學研究的最新材料作為依據,增加項目,調整營養素的量值,擴大人們的視野,收到意想不到的效益。

在中國為居民集團提供飲食指導,最早可追溯到二千年前的“黃帝內經”一書,書中反覆提到飲食和居室與健康的關係,其中在“素問”一章中明確指出:“藥毒功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合氣味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一論點,至今仍然是正確的,只是當時不可能認識各種營養素的存在與作用。直到今天,我們在普羅大眾的膳食中,還可以看到“素問”那一段話的影響。

1、平均需要量(Estimatedaveragerequirement,EAR)EAR是群體中各個體需要量的平均值,是根據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計算得到的。這一攝入水平能夠滿足該群體中50%的成員的需要,不能滿足另外50%的個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EAR是制定RNI的基礎。

2、推薦攝入量(ReconlIIlendednutrientintake,RNI)RNI相當於傳統使用的RDA,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人的需要。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滿足身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這個指標是在健康食品或者產品中經常用作對照來顯示產品的營養情況。

3、適宜攝入量(Adequateintake,AI)是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AI應能滿足目標人群中幾乎所有個體的需要。Al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個體營養素攝入量的目標,同時用作限制過多攝入的標準。www.Examda.CoM考試就到考試大。

4、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UL是平均每日可以攝入該營養素的最高量。這個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幾乎所有個體都不至於損害健康。

計畫膳食步驟

(一)設定營養素攝入目標
設定適宜的營養素攝入目標要考慮已經建立了DRIs的所有營養素。應當使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都在安全攝入範圍之內,即都能達到各自的RNI或AI,而又不超過它們的UL。

(二)、制訂膳食計畫
計畫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可以使用《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寶塔》制訂事物消費計畫,然後再根據事物營養成分數據複查計畫的膳食是否滿足了RNI和AI而又不超過它們的UL水平。如果有本地的食物成分表,最好根據當地的食物營養成分來驗證計畫的膳食能否提供了充足的營養素。在特定的情況下,也可能需要用強化食品甚至用一些營養補充劑來保證特定營養素的供給。

營養素分類

宏量營養素:蛋白質、脂類、碳水化合物(糖類);
微量營養素:礦物質(包括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維生素(包括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
其他膳食成分:膳食纖維,水等。

選擇方法

營養素供給在距平均值兩個標準差處營養素供給在距平均值兩個標準差處

有兩種方法可供選擇:
1、機率法(ProbabiJitymethod):這是一種把群體內需要量的分布和攝入量的分布結合起來的統計學方法。它產生一個估測值,表明有多大比例的個體面臨攝入不足的風險。在群體內攝入量和需要量不相關或極少相關的條件下,這種方法的效果良好。機率法由人群需要量的分布獲得每一攝入水平的攝入不足危險度:由日常攝入量的分布獲得群體內不同的攝入水平及其頻數。有了人群需要量的分布資料以後,對每一攝入水平都可以計算出一個攝入不足危險度;再加權平均求得人群的攝入不足的機率

2、平均需要量切點法(EARcut-offmethod):EAR切點法比機率法簡單,本法要求:觀察營養素的攝入量和需要量之間沒有相關;需要量可以認為呈常態分配:攝入量的變異要大於需要量的變異。根據現有的知識,我們可以假定凡已制定了EAR和RNI的營養素都符合上述條件,都可以用本法進行評價。

EAR切點法不要求計算每一攝入水平的攝入不足危險度,只需簡單的計數在觀測人群中有多少個體的日常攝入量低於EAR。這些個體在人群中的比例就等於該人群攝入不足個體的比例。

不管採用何種方法來評估群體中營養素攝入不足的機率,日常攝入量的分布資料是必不可少的。人群日常攝入量的分布可以用統計學方法調整每一個體的觀測到的攝入量來求得。要對攝入量的分布進行調整隻少要觀測一個有代表性的亞人群,其中每一個體至少有連續三天的膳食資料或者至少有兩個獨立的日膳食資料。

(1)用平均需要量(EAR)評價群體營養素攝入量在實際工作中,評價群體攝入量是否適宜。

(2)用適宜攝入量(AI)評估群體攝入量
當人群的平均攝入量等於或大於適用於該人群的營養素AI時,可以認為人群中發生攝入不足的機率很低(以制定AI所用營養指標為依據進行判斷)。當平均攝入量在AI以下時不可能判斷群體攝入不足的程度。營養素的AI和EAR之間沒有肯定的關係,所以不要試圖從AI來推測EAR。

(3)用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評估群體攝入量
當日常攝入量超過UL以後,發生中毒的潛在危險增加。可以根據日常攝入量的分布來確定攝入量超過UL者所占的比例,超過UL的這一部分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進行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的評估時,有的營養素需要準確獲得各種來源的攝入總量,有的營養素只需考慮通過強化、補充劑和作為藥物的攝入量。
(4)套用DRIs評估人群營養素攝入量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a.平均攝入量或中位攝入量一般不能用於評估人群攝入量是否適宜。過去經常把平均攝入量和RDA比較,特別是當平均攝入量等於或大於RDA時就得出“本人群的膳食營養素攝入量達到了推薦的標準,因而是適宜的”的結論。這種用法是不恰當的,因為攝入不足的機率決定於日常攝入量的分布形態和變異程度,而不決定於平均攝入量。但是,對於大多數營養素來說為了要保證攝入不足者的比例很低,的確平均攝入量要超過RNI;而且,日常攝入量的變異比需要量的變異越大,則平均攝入量超過RNI也要越多才能保證人群中只有少數個體有攝入不足的危險。如果人群的平均攝入量等於RNI則人群中會有相當比例的個體其日常攝入量低於需要量,因為人群對某種營養素攝入量的變異一般總會大於其需要量的變異。

b.不宜用RNI來評估人群攝入不足的流行。根據定義,RNI是一個超過人群中97%~98%的個體需要的攝入水平(假定人群的需要量呈常態分配)。如果用RNI作為切點來估測攝入不足結果必然嚴重的高估了攝入不足的比例。

c.不宜用食物頻數問卷資料評價人群攝入量評估人群的膳食,營養素攝入必需有人群日常攝入量的分布資料,因而需要每一個體的定量的膳食資料。半定量的食物頻數問卷資料一般不宜用於評價人群攝入量是否適宜。

需要量的依據

 觀察到的攝入量水平 觀察到的攝入量水平

1、以營養狀況良好的乳母及生長發育良好的嬰兒所攝入的母乳為依據,取得特定月齡的母乳量。分析母乳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素,從而求得營養素的需要量。這一方法是公認的一種合理方法,因為母乳本身是一種含均衡營養的全價食物,不會發生營養素間的干擾;在充足母乳餵養條件下的嬰兒群體,可以取得多種營養素需要量基本的依據;

2、用生物學平衡方法,測得攝入量與機體營養狀態的關係。攝入量與排出量相等的狀態,反映二者處於平衡狀態,攝入大於排出為正平衡,反之為負平衡;

3、在不同的攝入水平下,以生物化學方法,測量有代表性的組織中被測營養素的飽和程度,或是依賴該營養素的分子功能,如酶的活性,在特定攝入水平下是否滿足生理要求;

4、研究某一特定營養素的攝入在長期處於低水平,甚至缺乏的情況下,從糾正這種不足,採用不同而又可控制的量做營養干預,以求出每日的需要量,進一步求出特定人群適宜的攝入量;

5、用流行病學的方法,準確觀察特定營養素的攝入量與被觀察人群的營養狀態;

6、在某些情況下,不得已將動物實驗的結果推論至人類,這個過程需要特別慎重。近十年來,由於穩定天然同位素的生產成本下降和使用的安全,加之生產無機和有機分子標記物已不是困難的作業,因而使得在人體直接進行代謝觀察成為可能。1998年16屆國際營養科學會中,提倡使用這種方法,因而可以說,這是上述多種方法的一個重要補充和發展。

套用評價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評價群體營養素攝入量需要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人群中多大比例的個體對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底於其需要量?二是有多大比例的人日常攝入量很高,可能面臨健康風險。要正確評價人群的營養素攝入量,需要獲得準確的膳食資料、選擇適當的參考值、調整個體攝入量變異的分布及影響因素、並對結果進行合理的解釋。

一、用EAR評價群體營養素攝入量
在實際工作中,評價群體攝入量是否適宜有兩種方法,即“機率法”和“平均需要量切點法”。

1.機率法實際上有了人群需要量的分布資料以後,對每一攝入水平都可以計算出一個攝入不足危險度,在加權平均求得人群的攝入不足的機率。

2.切點法使用這種方法的條件是:營養素的攝入量和需要量之間沒有相關;群體需要量的分布可以認為呈常態分配;攝入量的變異要大於需要量的變異。EAR切點法不要求計算每一攝入水平的攝入不足危險度,只需簡單得計數在觀測人群中有多少個體的日常攝入量底於EAR。這些個體在人群中的比例就等於該人群攝入不足個體的比例。

3.對攝入量的分布資料的調整用任何方法來評估群體中營養素攝入不足的機率,日常攝入量的分布資料是必不可少的。為獲得此資料必須對觀測到的攝入量進行調整以排除個體攝入量的日間差異(個體內差異)。經過調整後的日常攝入量的分布應當能夠更好的反映個體間的差異。要對攝入量的分布進行調整至少要觀測一個有代表性的亞人群,其中每一個體至少有連續三天的膳食資料或者至少有兩個獨立的日膳食資料。

二、用適宜攝入量(AI)評估群體攝入量
當人群的平均的攝入量或中位攝入量等於或大於該人群的營養素AI時,可以認為人群中發生攝入不足的幾率很低。當人群的平均的攝入量或中位攝入量在AI以下時,則不可能判斷群體攝入不足的程度。營養素的AI和EAR之間沒有肯定的關係,所以不要試圖從AI來推測EAR。

三、用UL評估群體攝入量
UL用於評估攝入營養素過量而危害健康的風險。根據日常攝入量超過UL者所占的比例,日常攝入量超過UL的這一部分人可能面臨健康風險。

潛在差誤

1.不宜用平均攝入量來評估人群攝入水平
2.不宜用RNI來評估人群攝入不足的流行
3.不宜用食物頻數問卷評價人群攝入量
4.要特別注意能量與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不同

專家建議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1、總碳水化合物(包括從澱粉食品如馬鈴薯和麵製品、從簡單碳水化合物如食糖):對於小孩和成人來說,應該占總能量攝入量的45-60%。

2、有充分證據表明經常攝入高糖含量的食品會增加齲齒的風險。證據也表明經常食用飲料而引起的高糖攝入與肥胖之間有一定聯繫。然而專家組指出目前的證據仍不足以設定食糖的食用上限。這是因為其產生的潛在健康影響主要涉及到食物消費的結構,如食物的類型和食用頻率等,而不是與糖本身的總攝入量有關。

3、從常態分配來看,成人每日25g的膳食纖維攝入量是合適的。另外,證據表明對於成人來說攝入高含量的膳食纖維同一定的健康效應(如降低心臟病、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風險)之間存在著聯繫。

4、關於升糖指數和升糖負荷這兩個指標在保持體重和預防膳食相關疾病方面的作用目前還不確定。

5、考慮到成人和嬰幼兒各自不同的身體發育的需要,脂肪的攝入應該占總能量攝入的20-35%。

6、有充分證據表明攝入高含量的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會引起血液膽固醇含量的增加,從而可能導致心臟病的發生。決策者在提出營養建議和制定食品源膳食指南時應該考慮用單、多不飽和脂肪酸來代替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從而限制這兩者的攝入。

7、成人每日攝入250mg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fattyacids)可能會降低心臟病的風險。

8、水的攝入量:女性每日以2.0L為宜,男性每日以2.5L為宜。

研究的課題

1加強營養素需要量的研究即便是已經建立了EARRNI的營養素也往往只是根據少數研究的結果,而且一般每個研究的樣本量都很小,需要繼續補充新資料。對於當前還只有AI的營養素,需要開展新的研究以建立EAR和RNI來替代AI。另外,更多的需要量分布資料有助於確定評價群體攝入量是否充足的評估方法。應開展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的研究為所有的營養素建立UL,並累積資料發展過量攝入危害的判定方法。

2、改善攝入量資料質量的研究如何評估攝入量資料質量和減少膳食資料的偏差是一個研究還不多的領域。目前在資料處理中對偏差的處置是很初步的,遠未達到滿意的程度。可以認為這是一個應優先探討和創新的領域。
需要更好的方法來定量營養素補充劑的攝入。目前越來越多的人在服用營養素補充劑,僅根據食物來源的營養素進行評估,至少在某些人群中會錯誤估測攝入不足的比例或攝入量過高的比例

3、研究評估群體攝入量的統計學方法應當研究評估流行情況的標準誤計算方法,不計算標準誤就不能決定某個流行百分數x與0有無顯著差別,或者兩個百分數之間有無顯著差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