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祥川

候祥川

候祥川,營養學家。他畢生致力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研究,其突出成就是有關營養缺乏病的各種臨床表現與防治的研究以及食物營養成分的研究。他首先在國內報告了核黃素缺乏的各種表現和治療方法,主持研製了我軍各兵種便於攜帶、儲存、食用的口糧,編纂了一系列營養衛生學專著,對中國營養學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簡歷

1924年 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

1927-1928年 獲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赴加拿大和美國進修、訪問,獲理學碩士學位。

1928-1932年 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助教、藥理學系副教授。

1932-1948年 任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營養學研究員。

1945-1948年 兼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院營養研究所主任。

1948-1949年 再次赴美考察並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特約研究員。

1949-1958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教授兼生物化學教研室主任、訓練部副部長、科研部部長。

1958-1982年 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研究員、軍糧營養研究室主任、軍隊衛生研究所顧問。

1982年4月17日 病逝於天津。

生平簡介

侯祥川,1899年12月13日生於廣東揭陽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家庭。其父曾任揭陽縣新墟埠禮拜堂牧師,並先後任新墟埠國小、揭陽縣國小、汕頭市韋懷中學校長兼教員。侯祥川1906年入國小讀書,1914年8月於韋懷中學畢業升入汕頭華英書院(相當於高中和大學預科),1917年畢業。他在中學學習期間因學習成績優秀曾獲得學校和汕頭市的獎勵。

侯祥川為家中長子,另有兩個弟弟和三個妹妹。侯家人口多,其父工資收入微薄,其母除料理家務外,還經常做些抽紗、繡花等手工勞動,以貼補家用。

受其父慈善救國思想的影響,侯祥川在少年時期就對災難深重的勞苦大眾寄予深切的同情。他看到國家缺少醫藥人才,尤其是農村鄉鎮的窮人有病得不到醫治,便決心學習醫藥學。1917年8月他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理學院醫預科。一年後,他又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於1924年畢業並取得美國紐約州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在校期間,他學習刻苦,成績優異,生活儉樸。他靠獎學金以及為校方抄寫文書,向校內外籍教員推銷手工藝品的收入,解決學習和生活的費用。1927年7月,他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當年9月出國進加拿大麥吉爾大學進修,1928年6月,獲理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美國濱士葛雅大學、美國海洋生物研究所、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為臨時研究員。1929年初,侯祥川回國在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理系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1930年7月晉升為副教授。1933年轉入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生理學系任生物化學營養學研究員,專門從事營養方面的研究。1945-1948年,兼任南京中央衛生實驗院營養研究所主任。1948-1949年,應美國營養基金會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的邀請,再次赴美國考察並任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特約研究員。1948年,獲聯合國學術考察獎學金和美國威廉氏營養缺乏病預防基金獎學金,在美研究考察。侯祥川1949年初,回到上海,6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兵團衛生部工作,後調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即今第二軍醫大學)任訓練部副部長兼科學研究室主任,1955年升任科學研究部部長兼生物化學教研組主任教授。1958年調入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軍隊衛生、營養研究所研究員、軍糧營養研究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侯祥川是1926年成立的中國生理學會和1946年成立的中國生化學會的創建人之一。1954年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正式成立,將生理科學各專業學會合併為中國生理科學會,他為常務理事。1979年,中國生化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相繼重新成立,他都被選為名譽理事。1925年,他參加中華醫學會;1936年,任中華醫學會營養委員會秘書;1949年,曾任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會長;1953-1955年,任中華醫學會醫史學會秘書、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1926年,參加北京自然博物學會;1932年,任名譽執行秘書;1940年,任上海公共衛生學會會長;1981年,被聘為天津食品工業協會顧問。侯祥川還曾參加多種國外的學術團體:1928年,參加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學會;1930年,參加英國生物化學會,後為退休名譽會員,1948年,參加美國化學會和美國營養學會,後為營養學會退休名譽會員;1962年,被選參加美國紐約科學院;1977年,他被聯合國大學聘請為“世界飢餓方案”顧問委員會委員;1980年,任國際營養科學聯合會營養供給量專家委員會委員。

侯祥川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會議:1927年,在愛丁堡出席英國雷士德百年紀念大會;1928年,在安阿巴出席全美實驗生物及醫學大會;1934年,在南京出席遠東熱帶醫學大會,為營養組秘書;1935年,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出席國際生理學會;1937年,於萬隆出席國際聯盟遠東農村衛生會議,為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1938年,於河內出席遠東熱帶醫學會議,為營養組秘書;1948年,於璧瑤出席聯合國遠東魚米營養會議;同年,在華盛頓出席國際熱帶醫學及瘧疾大會,為中國代表團團長並任該大會營養組主席;1979年,去東京參加聯合國大學“世界飢餓方案”顧問委員會會議;1981年,參加在天津舉行的國際營養學討論會,並去美國聖地亞哥參加第十二屆國際營養學大會,在“中國的食物和營養問題”工作會議上曾作中心發言。侯祥川1951年在第二軍醫大學榮立一等功一次,1953 年又於該校榮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被評定為一級教授,1961年被國防部授予上校軍銜。他1982年逝世於北京。

主要成果

主要論著

1 侯祥川,李德麟.飲食與營養學.上海:廣協書局,1953.

2 侯祥川.食物中毒.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4.

3 侯祥川.營養缺乏病綱要及圖譜.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7.

4 侯祥川.營養學進展.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6.

5 Hou HC.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several varieties of Chinese oranges. Chin J Physiol, 1935,9(3) :223-244.

6 Hou HC. Riboflavin deficieney among Chinese :1. ocular manifestation. Chin Med J,1940,58(6) :616-628.

7 Hou HC. Dietary principles in ancient Chinese medicine. Chin Med J,1938,53(4):347-352.

8 Hou HC. Minimum nutrition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 peoples.Shanghai :Chin Med Assoc Spec. rept . ser . No. 10,1938.

9 Hou HC. The dietary intake and urinary output of vitamin B,and their relation to beriberi among Chinese. Chin Med J, 1942,61(1) :6-18.

10 Hou HC. Urinary excretion of nicotinic acid among normal Chinese, pellagrins and other patients . Chin Med J, 1942, 61 (4):192-198.

11 Hou HC. Dark adaptation test and vitamin A deficiency in Chinese.Chin Med J,1945,64(5-6) :103-107.

12 Hou HC. A case of vitamin K deficiency . Chin Med J, 1946,64(7-8):225-228.

13 Hou HC. Nutritional deficiency diseases in China. Nutr Rev, 1949,7(7):193-195.

14 Hou HC. Influence of heating on the liberation of certain amino acids from whole soybean. Proc Soc Exp Biol Med ,1949,70(3):416-419.

15 侯祥川.維生素B2缺乏症與食物處理及烹調的關係.人民軍醫,1952,2(4):1-8.

16 侯祥川.食物中樞問題.中華醫學雜誌,1954,40(3):224-225.

17 侯祥川.食物維生素成分與烹調、儲藏、加工等的影響.慶祝建國十周年醫學成就論文集.上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9:485-496.

18 侯祥川.小球藻營養效用問題.中華衛生雜誌,1963,8(1):29-34.

19 侯祥川.照射糧食的營養衛生研究.中國生理科學會第二屆全國營養專業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彙編(成都),1979:107.

20 侯祥川.我國營養學科的回顧與展望:近期營養研究的一些成就.營養學報,1982,4(4):287-299.

人生成就

侯祥川一生致力於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是中國最早從事現代營養學研究的著名學者之一,其突出的成就表現在營養缺乏病的臨床研究上面。侯祥川從1933年轉入上海雷士德醫學研究所開始,專門從事營養學方面的研究,那時他就開始注意營養缺乏病的防治。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造成了深重的災難。抗日戰爭時期,大批難民流離失所,一般民眾的膳食質量都很差。因此,營養缺乏病患者,尤其是維生素缺乏病患者顯著地增加。此間,侯祥川直接參加了對戰爭傷員和難民的傷病救治工作,通過臨床觀察大量的營養缺乏病例,進行研究分析並結合實驗室的實驗與治療結果,確定了這些營養缺乏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同時還在國內外發表有關食物維生素與營養問題的論文100餘篇。40年代初,他在國內首次報告了中國一般民眾核黃素缺乏的各種症狀及治療方式與劑量。1949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滬部隊大批指戰員患“繡球風”(陰囊炎),久治不愈。後經侯祥川檢查診斷為核黃素缺乏症,經補充核黃素治療,大批患者很快痊癒。經他建議並擔任技術指導,在華北部隊中開展了大規模營養調查,發現部隊對副食的選用和烹調方法以及烹調前的處理不當,是發生營養缺乏病的重要原因。在他指導下,為部隊舉辦營養培訓班,從而使營養缺乏病大為減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