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

腸息肉

息肉是指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在沒有確定病理性質前通稱為息肉,一般來說,息肉是由於起源於黏膜的細胞生長聚集形成的。腸息肉是臨床常見疾病,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較女性多見。人體的整個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比較少。

基本信息

疾病概述

腸息肉腸息肉
腸息肉繫結腸和直腸隆起性病變的總稱,是根據觸診、結腸鏡觀察或X線鋇餐灌腸檢查而作出的臨床診斷。大腸息肉臨床表現不一,早期可無任何症狀,一般臨床表現可有腹痛便血大便中可含有粘液,或伴有里急後重感。息肉大小不等,可以為帶蒂的,也可以為廣基的;可以分布於結腸、直腸的某一段,也可以累及全結腸和直腸;可以為單個或分散分布,也可為很多息肉聚集在一起。從廣義上來講,任何突出於腸腔內的隆起性病變都可稱為息肉,但一般所指的息肉,僅僅是黏膜局限性隆起。應該說,息肉是一種良性病變,不是癌腫,不會危及生命。它可小至芝麻綠豆,直徑僅幾毫米,也可大至核桃,直徑有2—3厘米,數量從1個至數個不等。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大腸炎症反應有關,後者則由於結腸黏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對腺瘤性息肉,我們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於腸腔內,則有惡變的可能。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檢查。得了炎症性息肉,一般無須特殊處理,每隔1—2年作一次結腸鏡隨訪即可。小的腺瘤性息肉,可通過腸鏡下電凝方法直接切除,較大的有蒂息肉(一般直徑大於2厘米),可在腸鏡下先用金屬鈦或尼龍線結紮其根部,然後用電凝切除,病人無須受開刀之苦。

病理生理

腸息肉腸息肉
1.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以青少年多見,常有家族史,可癌變,屬於錯構瘤一類。多發性息肉可出現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腸為最多見。在口唇及其周圍、口腔黏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有色素沉著,為黑斑,也可為棕黃色斑。此病由於範圍廣泛,無法手術根治,當並發腸道大出血或腸套疊時,可作部分腸切除術。

2.家族性腸息肉病與遺傳因素有關,5號染色體長臂上的APC基因突變。其特點是嬰幼兒期並無息肉.常開始出現於青年時期,癌變的傾向性很大。直腸及結腸常布滿腺瘤,極少累及小腸。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腸黏膜遍布不帶蒂的小息肉。如直腸病變輕輕.可作全結腸切除及末端迴腸直腸吻合術;直腸內腺瘤則經直腸鏡行電灼切除或灼毀。為防止殘留直腸內腺瘤以後發生癌變,故需終身隨診。如直腸的病變嚴重,應同時切除直腸,作永久性迴腸末端造口術。

3.腸息肉病合併多發性骨瘤和多發性軟組織瘤也和遺傳因素有關,此病多在30-40歲出現,癌變傾向明顯。治療原則與家族性腸息肉病相同;對腸道外伴發的腫瘤,其處理原則與有同樣腫瘤而無腸息肉病者相同。

臨床表現

腸息肉腸息肉
本病由於病理性質的類型不同,而臨床表現或有差異,但主要以便血、粘液便或便秘、腹痛、腹泄為常見症狀。
大腸腺瘤常無任何自覺症狀,而是在結腸鏡檢查或X線鋇劑灌腸時偶然發現。大便帶血或粘液血便是其多見症狀,每次排便均見,並不與糞便混合,或在糞便表面;血色鮮紅,量不多,夾有粘液,有時忽然大量出血;長時期慢性失血可導致貧血。位於直腸的較大腺瘤可以引起大便次數增多或肛門有下墜感,很低的腺瘤大便時可脫出肛外。在個別情況,結腸腺瘤有可能引起腸套疊、腹絞痛。兒童型息肉以便血腹瀉、息肉脫出或腹痛、貧血等症多見,有時還可並發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等;其血便色澤鮮紅,附於糞便表面,不相混雜,出血量一般不大,甚似內痔出血。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無症狀,出現症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此外,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式的腹部不適,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症狀。

症狀體徵

腸息肉腸息肉
小腸患肉的症狀常不明顯,可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腹痛和腸道出血。 不少病人,往往因並發腸套疊等始引起注意,或在手術中才被發現。大腸息肉多見於乙狀結腸及直腸,成人大多是腺瘤,腺瘤直徑大於2cm者,約半數癌變。乳頭狀腺瘤癌變的可能性較大。大腸息肉約半數無臨床症狀,當發生併發症時才被發現,其表現為:
①腸道刺激症狀,腹瀉或排便次數增多,繼發感染者可出現粘液膿血便
②便血可因部位及出血量而表現不一,高位者糞便中混有血,直腸下段者糞便外附有血,出血量多者為鮮血或血塊。
③腸梗阻及腸套疊,以盲腸息肉多見。 炎症性息肉主要表現為原發疾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腸結核、克羅恩(Crohn)病及血吸蟲病等的症狀,炎症性息肉乃原發疾病的表現之一。 兒童息肉大多發生於10歲以下,以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多見,有時可脫出肛門外。

疾病病因

大腸息肉的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據研究可能與家族遺傳因素、炎症及其他慢性刺激、種族、飲食成分及結構等因素有關。

病理生理

腸息肉是一類從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內的隆起狀病變的臨床診斷。從病理上可分為:
①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狀、絨毛狀及管狀絨毛狀腺瘤;
②炎性息肉:黏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蟲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樣息肉;
③錯構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
④其他:化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贅生物。多發性腺瘤如數目多於100顆稱之為腺瘤病。

檢查

1.直腸指檢:直腸中、下段的息肉,指檢可觸及柔軟、光滑、活動的結節。
2.直腸鏡檢:腺瘤性息肉呈圓形,表面黏膜淡紅且有光澤。絨毛乳頭狀腺瘤為分葉狀,形似菜花,軟如海綿的大息肉。炎性息肉蒂長色紅。增生性息肉多呈丘狀隆起結節。

診斷依據

(1)家族性結腸息肉病
①多有家族遺傳史,青少年發病較多。

②可無症狀,或出現腹痛腹瀉、血便或粘液血便貧血、低蛋白血症、低血鉀、腸梗阻等。

③結腸鏡檢查,息肉形態多樣,球形、梨形或有分葉,單個或多個,多有蒂,表面光滑或有糜爛滲血,病理活檢可以確診。

④X線鋇劑檢查可見充盈缺損。

(2)結腸息肉:

①便血或粘液便。

②可有里急後重、便包、或排便次數增多等。

③X線鋇劑灌腸可有充盈缺損。

④纖維腸鏡檢查,可見單個或多個腫塊。

⑤病理切片明確診斷。

(3)直腸息肉:
①大便帶血,色鮮紅、量不多,無自覺疼痛。排便時息肉可脫出,排便後還納。偶可見糞便上有勾槽,多見於兒童。
②肛指檢查可觸及圓形、質軟、有彈性、帶蒂或無蒂之大小不等,單個或多個腫物。

③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檢查,常可見腫物,並可採取活體組織明確診斷。

④X線鋇劑灌腸,可確定息肉部位及數目,可助鑑別診斷

診斷檢查

腸息肉腸息肉
大腸息肉的診斷多無困難,發生在直腸中下段的息肉,直腸指診可以觸及,發生在乙狀結腸鏡能達到的範圍內者,也易確診,位於乙狀結腸以上的息肉需作鋇劑灌腸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或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

治療方案

大腸息肉的治療:有蒂者內鏡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凡直徑≥l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廣蒂者,先行咬取活檢,排除癌變後經手術完整摘除。如有癌變則根據癌變範圍,選擇局部腸壁或腸切除手術。

飲食調養

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鍊,增強體質;避免情志過極,保持心情舒暢,情緒和順;注意飲食宜忌,保持飲食清淡,一般不宜過食辛熱灸烤,膏粱厚味,以免胃腸釀濕助熱,導致濕熱壅滯腸道而為病。忌食寒涼生冷,以防止損傷中焦陽氣,造成脾胃虛寒。

治療方案

【治療原則】

根據腸息肉的部位、數目、形態,患者年齡以及有無癌變,決定治療方案。
1.黑斑息肉綜合徵(Peutz-Jeghers綜合徵):該病息肉廣泛分布於消化道,一般在發現有較大的息肉或有反覆發作的腹痛,或並發腸套疊、腸梗阻或腸道大出血時,才行手術治療。可作剖腹探查,切開胃壁和腸壁摘除息肉,亦可經纖維胃鏡或纖維結腸鏡用高頻電摘除胃、腸道息肉。有腸套疊腸壞死者作部分腸切除術。
2.直腸息肉,如蒂較長脫出肛門外者,可在無麻醉下結紮及縫扎息肉蒂部後切除息肉。
3.結、直腸息肉可經內鏡用高頻電摘除。
(1)適應證:①無蒂小息肉;②2.0cm,或息肉的蒂>2.0cm。
(2)某一腸段中腺瘤性息肉集簇存在,需作腸段切除者。
(3)小腸多發性息肉。

【術前準備】

1.化驗檢查出、凝血時間及血小板
2.高頻電儀模擬試驗檢查高頻電儀工作是否正常。
3.腸道準備檢查前1d進流食。檢查前4h口服50%硫酸鎂80~100ml,接著飲溫開水1000~1500ml,90min內飲完。擬摘除息肉的病人不用甘露醇做腸道準備,因該藥在腸道細菌作用下可產生易燃氣體甲烷。術前毋需用藥。
4.方法不用麻醉。內鏡找到息肉後,安放好電極板、再次檢查高頻電儀線路連線是否妥當、正確,打開高頻電儀開關,根據息肉大小調整電流強度,一般用2.5~3.0檔。吸淨息肉周圍的糞水,抽換腸內空氣2~3次,降低腸內易燃氣體。
(1)圈套摘除息肉法:圈套絲套在息肉頸部,小息肉提起懸空,大息肉使息肉頭部廣泛接觸對側腸壁,勿接觸過少,以致電流密度大燒傷腸壁。通電:每次通電2~4s,酌情通電1次或多次,通電見圈套絲處組織發白或冒白煙時,方令助手逐漸收緊圈套器,邊收緊圈套器邊通電。術者和助手一定要配合得當。
(2)熱活檢鉗摘除息肉法:用於0.5cm大小息肉的摘除。鉗住息肉頭部將其提起,使息肉基底部形成一細長假蒂,通電時假蒂部位的電流密度大、產生高溫,摘除息肉。
(3)電凝器凝除息肉:高頻電儀用凝固電流2~3檔。電凝器對準息肉頭部,凝除息肉2/3才能達到治療目的,但不宜凝除過深。

腸息肉腸息肉
【術中注意點】

1.摘除巨大息肉每圈套一塊息肉組織應<2.0cm。
2.分葉摘除巨大息肉時,避免已摘掉的息肉組織接觸還未摘掉的息肉而導電,燒傷正常腸壁。
3.術中如息肉殘蒂發生出血,應立即用高頻電凝止血。
4.術中如燒穿腸壁,應立即行剖腹手術修補。但如腸道不清潔、腹腔污染重者,可先行腸造口術。

【術後處理】

1.留觀1周,並給予適量補液,套用抗生素及止血劑。
2.息肉摘除後6~12個月複查1次,如無異常,以後可適當延長複查時間。
3.腺瘤惡變屬原位癌者,半年內1~2個月複查1次,半年至1年內每3個月複查1次。如無異常,以後延長複查時間。
4.腺瘤性息肉摘除後,應行全瘤活檢。
5.息肉惡變的處理:有蒂息肉惡變只侵犯到黏膜層的原位癌,經纖維結腸鏡摘除後即達治癒。息肉惡變侵犯到黏膜下層的早期癌,如腫瘤分化好,惡變息肉有蒂,切緣無癌,息肉的淋巴管及血管無癌栓,而行根治手術又不能保留肛門者,可以密切觀察,或考慮行根治術。

流行病學

腸息肉是常見病,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至80歲可達30%~40%,一般報導以男性多見,男女發生率之比為1.6∶1~1.7∶1。息肉可發生於大腸任何部位,以左半結腸為主。息肉大小與癌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直徑大於2.0cm者惡變率高達27%~64%。外觀形態呈分葉狀或菜花狀,癌變傾向高。大腸息肉發生率可能也受地理分布影響,不少人認為大腸息肉是與大腸癌的地區分布成正相關。我國大腸息肉的發生率比國外資料為低。多發性大腸息肉也不少見,對大腸息肉病人常用的臨床檢查方法,如鋇劑灌腸檢查或乙狀結腸鏡檢查等,可以在1/3病例發現有第二個或更多的息肉。如經屍體解剖檢查,多發性大腸息肉的發生率可以比臨床檢查發現者高出一倍以上。

大腸息肉疾病誤區

腸息肉不等於就是腫瘤

大腸息肉是指自黏膜表面突向腸腔的隆起性病變,可以帶蒂或不帶蒂。在大腸息肉中,有些是腫瘤性息肉,有些是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腫瘤性息肉占70%~80%,與大腸癌關係密切,而非腫瘤性息肉,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它們的發生、發展與大腸癌關係不大。
腫瘤性息肉分三種,管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絨毛狀腺瘤,這三種腺瘤是病理上的三種分類。
一般地說,小的息肉多數是管狀腺瘤,大一點的息肉是混合性腺瘤,再大一點的息肉則是絨毛狀腺瘤。不同種類的腺瘤,癌變機會不一樣,管狀腺瘤較低,混合性腺瘤稍高,絨毛狀腺瘤最高。另外,腺瘤癌變率也與大小有關,1厘米大小者為1%~2%,1~2厘米大小者為10%,2厘米大小者為40%。

如何預防

預防腸息肉主要是預防結腸腺瘤性息肉。主要需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食的習慣。少吃高脂肪性食物,特別是要控制動物性脂肪的攝入。合理安排每日飲食,多吃新鮮水果、蔬菜等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纖維的食物,適當增加主食中粗糧、雜糧的比例。還應該積極鍛鍊,尋找適合自己的鍛鍊方式,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自我放鬆,緩解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 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鹼量高的鹼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