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念珠病

肺念珠病全稱是支氣管肺念珠菌病,是常見的肺真菌病,主要有支氣管炎型、肺炎型等,可以通過抗真菌藥物治療,任何人都可能被感染。致病的成因是白色念珠菌等念珠菌感染,破壞組織引起的。

即肺念珠菌病,支氣管肺念珠菌病(pulmonarycandidiasis)是一種常見的肺真菌病,由念球菌屬(主要是白念珠菌)感染所致。本病多為繼發性感染,在人體抵抗力降低的情況下發病。臨床上可分為三型:(1)支氣管炎型。(2)肺炎型。(3)過敏型。前者症狀較輕,類似慢性支氣管炎的症狀,肺炎型類似急性肺炎,多次痰中或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培養出念珠菌可確診;過敏型表現為支氣管哮喘或過敏性鼻炎。治療上應注意改善病人機體免疫狀態和治療原發病,同時選用抗真菌藥物。

概述

肺念珠菌病是念珠菌屬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支氣管肺部感染。在肺部真菌感染中較為常見,多為院內感染。據報導,念珠菌感染占真菌感染的79%,尤其在重症監護室、灼傷和腫瘤科發病率較高。

流行病學:念珠菌廣泛存在自然界的土壤、醫院環境、各種用品的表面及水果、奶製品等食品上,亦可寄生於人的皮膚口腔胃腸道和陰道等處大多數為內源性感染,亦可外源性感染念珠菌感染不分地區和種族,任何年齡組包括胎兒均可感染。

病因

迄今為止已發現有270餘種念珠菌其中引起人類致病的念珠菌主要有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熱帶念珠菌(C.tropical)、假熱帶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克柔念珠菌(C.kruseii)、星形念珠菌(C.stellatoidea)、光滑念珠菌(C.glabrata)高里念珠菌(C.guilliermondii)均為條件致病菌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毒力最強也最常見。念珠菌在普通培養基上生長較快為橢圓形芽生細胞,在特殊培養基上形成菌絲。菌種的鑑別需依靠生化試驗。
念珠菌的致病力與菌體形態和黏附能力有關酵母型一般不致病菌絲型有致病性黏附力強的念珠菌致病力亦強某些念珠菌能分泌毒素和水解酶,破壞組織。

正常人皮膚、口腔胃腸道等均有念珠菌寄生正常情況下不致病當人體免疫防禦功能下降寄殖於口腔、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可侵入呼吸道引起內源性感染飲食不潔,院內交叉感染可致外源性感染留置導管、黏膜潰瘍等破壞黏膜完整性也可使念珠菌侵入體內肺可為原發性感染也可為血源播散性念珠菌的一部分

發病機制

支氣管肺念珠菌病的感染途徑主要為吸入(原發)即定植於口腔和上呼吸道的念珠菌在機體防禦機制削弱時吸至下呼吸道和肺泡所致念珠菌入侵組織後轉為菌絲型,大量繁殖,菌絲念珠菌有抗吞噬能力引起白細胞浸潤為主的急性炎症反應形成潰瘍多發性微小膿腫和組織壞死慢性感染則以肉芽腫病變和纖維組織增生為主血源播散型則是菌絲和酵母向血管內侵入引起雙肺瀰漫性損害,典型表現為壞死的肺組織和大量繁殖的念珠菌組成的出血性結節。

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套用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長期放置靜脈插管和內臟導管均為誘發因素,粒細胞降低器官移植長期套用皮質激素、糖尿病患者易發生血源播散。

症狀

臨床表現:

1.氣管炎型病人一般情況良好無發熱有咳嗽痰為白色黏液或乳白色,偶帶血絲,胸部X線顯示兩下肺紋理增粗

2.支氣管肺炎型起病較急可有畏寒、發熱,咳嗽較劇,痰呈白色黏稠膠凍狀,有時帶血絲或為膿性痰。

3.肺炎型除上述症狀外血源性肺炎可伴有皮膚損害、心肌炎、念珠菌菌血症,休克。慢性病例表現為瀰漫性纖維化和肺氣腫

併發症:血源性肺炎可並發心肌炎菌血症。

診斷:根據有誘發念珠菌感染的條件,臨床表現,痰培養念珠菌多次陽性,排除其他病因,可作診斷,血培養陽性或支氣管黏膜及肺組織活檢有念珠菌侵入和特徵性病損可確診。

鑑別診斷:本病需與急慢性支氣管炎細菌性及病毒性肺炎肺結核等鑑別。

檢查

實驗室檢查:

1.病原學檢查

(1)咽拭子、痰液、支氣管肺泡灌洗液、胸腔積液血液等直接塗片鏡檢或作革蘭染色、Iemsa染色或PAS染色標本中發現芽生孢子及假菌絲和菌絲有診斷價值。

(2)因正常人咽喉部可帶菌痰培養3次以上陽性才有一定的診斷意義

(3)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採樣培養較為可靠由於菌血症持續時間短故血培養陽性率較低。

2.組織病理學檢查纖支鏡活檢或經皮肺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有念珠菌菌絲侵入證據可以確定診斷

3.免疫學檢查免疫學檢測抗甘露聚糖抗體、敏感性和特異性均不理想重症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常出現假陰性檢測念珠菌抗原主要有甘露聚糖抗原、47KD抗原熱不穩定抗原但念珠菌屬不同種之間存在共同抗原,且人血清中某些蛋白成分與念珠菌的抗原具有相似的抗原決定簇因此抗原的純化與標準均存在問題有待進一步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

其它輔助檢查:支氣管肺炎型胸部X線顯示兩肺中下肺野瀰漫性斑點狀小片狀陰影。肺炎型X線表現為片狀結節狀浸潤可波及整個肺葉,可有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腫大,也可呈肺水腫表現,陰影短期內變化較大。血源性多表現為多發性邊緣不清的粟粒狀結節影,隨病情進展粟粒狀病灶可融合成大小不等小結節。

相關檢查:
•>PAS染色
•>痰液細菌塗片檢查
•>蘇丹黑B染色

治療

在治療原發病,增強免疫力去除易患因素後,輕症病人可自然好轉;有免疫抑制者可給兩性黴素B5~10mg加入蒸餾水10ml霧化吸入,每天2~3次;或口服酮康唑0.2~0.4/d病情較重者用氟康唑200mg/d,靜脈滴注療程2~4周或視病情而定。對合併菌血症、疑有血源播散,首選兩性黴素B每天0.4mg/kg靜脈滴注總量1~1.5g病情兇險或有休克宜儘快加大劑量以達到最大耐受劑量併合用氟胞嘧啶(5-氟胞嘧啶)每天50~100mg/kg,以提高療效減緩耐藥產生氟康唑依曲康唑也有滿意療效常用於不能耐受兩性黴素B或治療失敗者近來主張對長期粒細胞低下或骨髓抑制患者套用氟康唑400mg/d或兩性黴素B0.5mg/kg2次/周,可有效預防播散性念珠菌病。

預防

主要措施:

1.勿濫用廣譜抗生素。

2.長期套用抗生素、糖皮質激素及免疫抑制藥者應定期查糞、尿、痰等並仔細作體格檢查.必要時定期作胸部X線檢查。

3.對必須長期套用抗生素及糖皮質激素者可間歇預防性地給予抗真菌藥物,如制黴菌素、酮康唑、氟康唑。

4.醫護人員接觸病人前後應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