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外肺孢子菌病

肺孢子菌於1909年和1910年由Chagas和Carini在錐蟲感染的豚鼠和大鼠肺組織中首先被發現,被認為是錐蟲的一種類型。1912年Delanoe’s夫婦確定它是一種新病原體,並採用紀念命名,稱為卡氏肺孢子(囊)蟲(PneumocystisCarinii,PC)。

肺孢子菌的生物學和命名
肺孢子菌在形態學上PC類似原蟲,且對殺原蟲藥物噴他脒和SMZco有效,長期以來被劃歸原蟲。直至1988年Edman等在分子水平的研究發現PC的16SRNA編碼基因核苷酸序與釀酒酵母菌具有高度同源性。有學者將之與其他38種真菌的分子進化樹進行比較,證實PC為真菌中獨立的一屬,同源性介於子囊菌和擔子菌之間。此後PC多種功能蛋白編碼基因相繼被克隆,核苷酸序列分析均顯示其與真菌非常接近。所以現在一致同意PC歸宿真菌。
上世紀70年代的研究就發現,PC的不同株型可以具有宿主特異性,主要寄生於人體內的是伊氏肺孢子菌(Pneumocystisjiroveci,PJ),而以大鼠作為中間宿主的則是卡氏肺孢子菌(PC),二者的18SRNA序列差異達5%。但有研究稱不同株型可同時寄居於哺乳動物肺內,如PC和衛氏肺孢子菌存在競爭與共存關係。1976年Frenkel提議將感染人的肺孢子蟲命名為伊氏肺孢子菌(PJ)以紀念首次發現人體感染肺孢子菌肺炎捷克寄生蟲病學家伊諾維奇(OttoJirovci),但未得到認可。隨著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肺孢子菌的宿主特異性,1997年《肺孢子菌國際研討會》決定予以新的命名,但鑒於各肺孢子菌之間是否存在遺傳性差異尚未最終證實,故其差異暫定為型間差異,而非種間差異,將PJ仍歸屬於PC,命名為P.Cariniif.sp.hominis,其中f.sp(formailspecialis)為型的含義,即人型卡氏肺孢子菌。其後的研究進一步證明不同肺孢子菌之間的差異具有遺傳性,因此肺孢子菌應是一個屬,存在多個不同的種。1999年Freukel再次提議套用PJ代替PC,得到廣泛贊同。2001年《機會性原生生物國際研討會》一致通過重新修改命名,以肺孢子菌代替卡氏肺孢子菌成為屬,PJ和PC為不同的種。肺孢子菌肺炎的縮寫仍為PCP(PneumocystisPneumonia)。由於過去將Pneumocystis劃為原蟲,中文譯成肺孢子蟲;目前改劃歸真菌,中文也就相應改稱肺孢子菌,其實它的英文名稱中並無蟲或菌的含義與區分。P.Jiraveci中後一個紀念名現有耶氏和伊氏兩種中文譯法,按捷克語譯成伊氏,2006年桑福德熱病指南專門註明Jiroveci發音應是yee-row-vek-ee,故譯為耶氏是不對的。翁心華教授建議中文名可根據宿主不同作出修正,感染人的PJ就稱為人肺孢子菌,其肺炎即為肺孢子菌肺炎,其相對應的英文不變。這是一個很好主張,希望全國自然科名詞審定委員會予以重視和積極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