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馬醉木

美麗馬醉木

美麗馬醉木,小喬木,生於海拔1500~2800米的常綠闊葉林下、松林或林緣灌叢中。小枝圓柱形,無毛,枝上有葉痕;冬芽較小,卵圓形,鱗片外面無毛。葉革質,披針形至長圓形,稀倒披針形,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楔形至鈍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脈顯著,幼時在表面微被柔毛,老時脫落,側脈在表面下陷,在背面不明顯;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產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900-2300 米的灌叢中。越南、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也有。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美麗馬醉木美麗馬醉木

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
杜鵑花目Ericales
杜鵑花科Ericaceae
馬醉木屬Pieris

種中文名:美麗馬醉木
種拉丁名:Pieris formosa (Wall.) D. Don
種別名:興山馬醉木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屬中文名:馬醉木屬屬拉丁名:Pieris
國內分布:產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生於海拔900—2300米的灌叢中。
國外分布:越南、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也有。
海 拔:900-2300

美麗馬醉木美麗馬醉木

植物簡介

美麗馬醉木美麗馬醉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4米;小枝圓柱形,無毛,枝上有葉痕;冬芽較小,卵圓形,鱗片外面無毛。葉革質,披針形至長圓形,稀倒披針形,長4-10厘米,寬1.5-3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鋸齒,基部楔形至鈍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中脈顯著,幼時在表面微被柔毛,老時脫落,側脈在表面下陷,在背面不明顯;葉柄長1-1.5厘米,腹面有溝紋,背面圓形。總狀花序簇生於枝頂的葉腋,或有時為頂生圓錐花序,長4-10厘米,稀達20厘米以上;花梗被柔毛;萼片寬披針形,長約3毫米;花冠白色,壇狀,外面有柔毛,上部淺5裂,裂片先端鈍圓;雄蕊10,花絲線形,長約4毫米,有白色柔毛,花葯黃色;子房扁球形,無毛,花柱長約5毫米,柱頭小,頭狀。蒴果卵圓形,直徑約4毫米;種子黃褐色,紡錘形,外種皮的細胞伸長。花期5-6月,果期7-9月。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6m,全體無毛;枝條多而密,直立。葉硬革質,橢圓狀長圓形至披針形,長6~15cm,寬2.4~3.5cm,短漸尖或銳尖,基部寬鍥型,邊緣有密而尖的鋸齒
馬醉木屬
馬醉木屬
,網脈上面明顯凹入,下面頗隆起,無毛。圓錐花序頂生,長達15cm;苞片線狀三角形,果期脫落;花白色或帶粉紅,下垂;花冠壇狀,長6~8mm。蒴果球形,直徑4~5mm。

產地地形

產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越南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也有。
生於海拔900-2300米的灌叢中。

毒性


病因 美麗馬醉木中毒是動物採食美麗馬醉木的莖葉所致的以流涎、嘔吐、腹痛、腹瀉、呼吸困難、後軀麻痹為特徵的中毒性疾病。各種動物均可發生,綿羊最易感,其次為山羊,牛、馬等發病較少。早春季節,由於青綠飼料缺乏,動物常常採食美麗馬醉木的莖、葉而發生中毒。

美麗馬醉木美麗馬醉木

臨床症狀動物一般在採食後2~4小時發病。初期表現唾液分泌增多,吞咽頻繁,驚恐不安。隨後精神沉鬱,目光呆滯,出現頻繁而劇烈的噴射狀嘔吐。腹壁起伏明顯,呼吸頻率下降,呼吸時頭頸平伸呈典型的間斷性呼氣性呼吸困難,肺部聽診呼吸音粗厲。心跳加快,力量增強。身體搖晃,站立不穩,四肢叉開或靠牆站立,後肢肌肉顫抖。尿頻,糞便帶有大量黏膜。隨著病情進一步發展,病畜極度虛弱,磨牙、呻吟或尖叫,後肢麻痹,肌肉鬆弛。嗜睡,昏迷,臥地不起,針刺後肢反應遲鈍,瞳孔對光反射消失,視力降低。體溫輕度升高(0.5~1.5℃),心跳減弱,最後因嚴重呼吸困難和心力衰竭而死亡。羊中毒後一般在6~48小時內死亡。

病理變化 病程較短的中毒動物,一般無明顯的眼觀變化。病程較長者,主要表現血液凝固不良,體表淋巴結腫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多汁,內臟各組織器官除前胃外,均有程度不同的出血點或出血斑。心臟明顯擴張,心肌柔軟。肺局部水腫,部分肺葉出血,切面流出泡沫樣血紅色液體。肝臟腫大,表面有土黃色條紋。腎臟腫大,表面呈暗紅色,有出血點。腦膜血管充血。

診斷 根據動物有採食美麗馬醉木的病史和出現劇烈、頻繁的嘔吐,呼吸困難,心臟衰竭,後肢麻痹,便血等臨床症狀即可作出診斷。病理學檢查表現全身各組織器官出血,實質器官變性或壞死,肺嚴重淤血性水腫等變化對本病確診有一定的意義。

美麗馬醉木美麗馬醉木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解毒療法。如果大量採食,應採取催吐、洗胃、下瀉等措施促進毒物排除。阿托品與安定和呼吸中樞興奮藥配合有較好的治療效果。硫酸阿托品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劑量為羊2~4毫克,馬牛15~30毫克;安定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劑量為羊5~10毫克,馬、牛40~60毫克;樟腦磺酸鈉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劑量為羊150~300毫克,馬、牛1~2克;回蘇靈注射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劑量為羊8~18毫克,馬、牛40~80毫克。同時,口服活性炭吸附毒素,適時補充水、電解質可以糾正脫水和酸中毒。也可以用中草藥進行治療,方劑為:曼陀羅、黃芪各20克,鉤藤15克,赤石12克,僵蠶、甘草各10克,車前草30克,加水適量,1次灌服。

預防應儘量避免在有美麗馬醉木生長的林地放牧,是預防本病的根本措施。在春末至夏初的季節,應特別注意對動物的放牧管理,不要在混雜有美麗馬醉木的地區放牧,尤其是新從外地引進的動物更應注意。一旦出現中毒症狀,應及時進行治療。

毒性 美麗馬醉木引起的家畜中毒,都發生在早春季節,家畜由於缺乏青綠飼料而誤食其莖和葉,可引起中毒昏迷甚至死亡。鮮葉汁可殺蟲,用作洗劑可治人的癬疥和毒瘡(中國土農藥志編輯委員會,1959)。美麗馬醉木乾葉給小鼠灌服LD50為119.18mg/kg,大於敵敵畏和敵百蟲小鼠灌服的LD50。小鼠腹腔注射葉水煎劑的氯仿提取物1000mg/kg,出現伸頭、呼吸困難、四肢外展、運動失調(史志誠,2001;TeraiT.,1978)。

化學成分及毒理作用

主要有毒成分是四環二萜毒素。該類毒素毒性大、數量多、分布廣泛,還特別集中於某些屬或種,並且僅為杜鵑花科特有。董德文等(1995)用溶劑提取美麗馬醉木葉粉中的化學成分,TCL檢查有8種成分,Rf值分別為0.42,0.34,0.32,0.28,0.20,0.16,0.10,0.05。採用矽膠柱層析分離得到三種單體毒素組分,分別占粗提物總量的6.1%、50.3%、9.9%,這三種組分對小鼠的致死率分別為20%、100%和60%。因第二種組分不僅含量大,而且對鼠的毒性強,是美麗馬醉木的主要毒性成分,經進一步純化得到一種白色片狀結晶,mp194~196℃,經IR、MS、H-NMR分析確定為馬醉木毒素Ⅰ(asebotoxinⅠ,mp.196~198℃)。其他兩種成分所引起的小鼠急性中毒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與馬醉木毒素Ⅰ相似。

化學成分
化學成分

汪禮權等(2000)從美麗馬醉木葉中分得4個木藜蘆烷型二萜化合物和4個二萜成分,經波譜分析,確定它們分別為山月桂毒素Ⅰ(kalmitoxinⅠ,mp.239~240℃)、山月桂毒素Ⅱ(kalmitoxinⅡ,mp.189~191℃)、馬醉木毒苷A(pierosideA)和木藜蘆毒苷B(grayanosideB)。
美麗馬醉木中毒的毒理作用還不十分清楚,但四環二萜毒素是一類心臟-神經毒素。它們直接作用與心臟,既能增加心肌的收縮力,也能因對心臟有觸發活性而產生快速心率失常以至抑制心臟跳動而死亡。同時,它們也是一類影響運動系統的高強度的肌梭興奮劑,作用與肌梭某個特定部位,使其傳入神經的生物電衝動頻率增加,干擾單突觸反射和γ-傳出神經系統。關於美麗馬醉木的中毒肌理,董亮等(1991)報導,毒素可能直接作用於動物延髓的呼吸中樞,臨床上出現呼氣性呼吸困難;毒素直接作用於心臟血管,使心跳加快,心搏強度下降,血管擴張,血壓下降;中毒動物出現嘔吐,是毒素直接作用於嘔吐中樞化學感受器所致;出現後肢麻痹,肌肉鬆軟,可能是毒素直接作用於延髓的後行抑制系統後行易化系統呼吸中樞嘔吐中樞、後行抑制和易化系統均位於腦幹的網狀結構內,揭示毒素可能直接作用腦幹的網狀結構而引起動物的中毒反應。
美麗馬醉木
美麗馬醉木
馬醉木毒素Ⅰ
馬醉木毒素Ⅰ

植物欣賞

馬醉木屬
馬醉木屬
馬醉木屬
馬醉木屬

參考文獻

1.Pierisformosa(Wall.)D.DoninEdinb.NewPhil.Journ.17:159.1834;

2.C.B.ClarkeinHook.f.Fl.Brit.Ind.3:461.1882;

3.Rehd.inJourn.Arn.Arb.15:280.1934;

4.陳嶸,中國樹木分類學963.圖851.1953;

5.中國高等植物圖鑑3:174.圖4301.1974;

6.JuddinJourn.Arn.Arb.63;122-125.fig.5.1982;

7.西藏植物志3:686.1986;

8.雲南植物志4:579.圖版165,1-6,1986.

9.AndromedaFormosaWall.inAsiat.Res.13:395.1820.

10.PierisbodinieriLevl.inBull.Acad.Geogr.Bot.12:253.1903.

11.P.forrestiiHarrowinNot.Roy.Bot.Gard.Edinb8:196.1914.

12.P.formosa(Wall.)D.Donvar.forrestii(Harrow)Aery-ShawinCurtis'sBot.Mag.157;

杜鵑花科·綟木亞科植物

綟木亞科,杜鵑花科的一個亞科。通常為常綠灌木,植株大多無毛,稀有鱗片或腺毛;花通常5數;花萼與子房分離,花受精後花萼大小几無變化;花冠壇狀或鍾狀,花後脫落;花葯頂孔裂或縫裂,背部有芒或鈍形無芒;蒴果室背開裂,果瓣中部有隔膜;種子有翅或無翅。 約含16屬,主產美洲,大多數產暖溫帶,少數種類產歐洲和北西伯利亞,亞洲分布於東喜馬拉雅,南至東南亞巽他群島,1屬產非洲,限於馬達加斯加。中國有7屬:岩須屬、吊鐘花屬、木藜蘆屬、馬醉木屬、珍珠花屬、金葉子屬及地桂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